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引发争议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me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情起因:教育部今年将试点,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今后还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此举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
  
  赞成意见:
  京剧作为国粹,存在几百年,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弘扬国粹应从娃娃抓起,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京剧进校园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广东省京剧促进会成员武宝玕教授称:这次下硬指令可以看得出中央的决心,同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30多个省份选中广东是有原因的。如果连南方的广东都推行得好,在全国的表现则会更突出。
  
  反对意见:
  在新华网、网易、凯迪和天涯等论坛上,大量网友对开设这一课程表示不解,意见大都集中在三个层面: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为什么一定要学戏曲?如果是学戏曲,为什么只能是京剧?既然要学京剧,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样板戏,而不是传统的曲目?
  京剧是国粹,但可以称为国粹的文化有很多。如果京剧可以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那么学校也应开设武术课、书法课、剪纸课,甚至相声课、围棋课。况且,这样一来难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媒体言论: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自主性、创造性则为现代教育所倡导,事无巨细地下达指示性的“统一”,是有违教育规律的。连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曲,都要全国各民族、各语系步调一致,高度统一,地方教育部门没有起码的自主权,这是批量生产“螺丝钉”还是培养个性化人才,是让受教育者开发、养成健全、自主的精神人格,还是把他们当做管理者意志与趣味的灌输体和实验体?
  更为困惑的是,15首京剧经典中,“文革”样板戏占了多半。这些样板戏能否代替京剧精髓,它的唱词又是否适合现代孩子?让充满“斗争”的意识形态进入孩子的音乐殿堂,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后果?想想也令人戚然。“文革”受害的“走资派”哪个如果还在,听到他的孙子唱指令曲目的“血债要用血来偿,誓把那反动派一扫光”,说不定当堂透不过气来。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长度测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基础实验,要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会正确地使用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五个字加以概括,即“看、放、对、读、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去年,在由江苏省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台湾信谊基金会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办,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协办,宁谊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两岸三地幼儿教育整体观与幼儿园课程实施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管理者、幼教专家以及500多位幼儿园教师围绕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将幼儿教育整体观和幼儿园课程有效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
金秋九月,是小班幼儿入园的日子。可是小班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不适应也是让老师颇为头痛的事,怎样才能尽快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走进幼儿园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