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情起因:教育部今年将试点,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今后还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此举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
赞成意见:
京剧作为国粹,存在几百年,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弘扬国粹应从娃娃抓起,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京剧进校园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广东省京剧促进会成员武宝玕教授称:这次下硬指令可以看得出中央的决心,同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30多个省份选中广东是有原因的。如果连南方的广东都推行得好,在全国的表现则会更突出。
反对意见:
在新华网、网易、凯迪和天涯等论坛上,大量网友对开设这一课程表示不解,意见大都集中在三个层面: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为什么一定要学戏曲?如果是学戏曲,为什么只能是京剧?既然要学京剧,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样板戏,而不是传统的曲目?
京剧是国粹,但可以称为国粹的文化有很多。如果京剧可以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那么学校也应开设武术课、书法课、剪纸课,甚至相声课、围棋课。况且,这样一来难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媒体言论: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自主性、创造性则为现代教育所倡导,事无巨细地下达指示性的“统一”,是有违教育规律的。连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曲,都要全国各民族、各语系步调一致,高度统一,地方教育部门没有起码的自主权,这是批量生产“螺丝钉”还是培养个性化人才,是让受教育者开发、养成健全、自主的精神人格,还是把他们当做管理者意志与趣味的灌输体和实验体?
更为困惑的是,15首京剧经典中,“文革”样板戏占了多半。这些样板戏能否代替京剧精髓,它的唱词又是否适合现代孩子?让充满“斗争”的意识形态进入孩子的音乐殿堂,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后果?想想也令人戚然。“文革”受害的“走资派”哪个如果还在,听到他的孙子唱指令曲目的“血债要用血来偿,誓把那反动派一扫光”,说不定当堂透不过气来。
(责编:辛娅)
赞成意见:
京剧作为国粹,存在几百年,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弘扬国粹应从娃娃抓起,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京剧进校园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广东省京剧促进会成员武宝玕教授称:这次下硬指令可以看得出中央的决心,同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30多个省份选中广东是有原因的。如果连南方的广东都推行得好,在全国的表现则会更突出。
反对意见:
在新华网、网易、凯迪和天涯等论坛上,大量网友对开设这一课程表示不解,意见大都集中在三个层面: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为什么一定要学戏曲?如果是学戏曲,为什么只能是京剧?既然要学京剧,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样板戏,而不是传统的曲目?
京剧是国粹,但可以称为国粹的文化有很多。如果京剧可以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那么学校也应开设武术课、书法课、剪纸课,甚至相声课、围棋课。况且,这样一来难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媒体言论: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自主性、创造性则为现代教育所倡导,事无巨细地下达指示性的“统一”,是有违教育规律的。连中小学音乐课的唱曲,都要全国各民族、各语系步调一致,高度统一,地方教育部门没有起码的自主权,这是批量生产“螺丝钉”还是培养个性化人才,是让受教育者开发、养成健全、自主的精神人格,还是把他们当做管理者意志与趣味的灌输体和实验体?
更为困惑的是,15首京剧经典中,“文革”样板戏占了多半。这些样板戏能否代替京剧精髓,它的唱词又是否适合现代孩子?让充满“斗争”的意识形态进入孩子的音乐殿堂,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后果?想想也令人戚然。“文革”受害的“走资派”哪个如果还在,听到他的孙子唱指令曲目的“血债要用血来偿,誓把那反动派一扫光”,说不定当堂透不过气来。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