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交流中产生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15-02
  
  三年级《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是教学分母是10以内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学目标是通过图形的操作来认识分数的加减法,以为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过程如下:
   ……
  猜一猜 3/8+2/8=
  有的学生认为等于5/8,(大部分学生),也有个别的认为等于5/16,于是我引导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将你手中长方形纸的3/8涂上红色,再将它的2/8涂上蓝色(我强调了再同一面涂色)。
  学生动手涂色。
  师: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生:5/8(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也能说出理由)
  但这是情况出现啦,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也可能等于5/16。因为如果是两张纸,一张它的3/8涂红色,一张2/8涂蓝色,加法不就是合起来吗,那这两个长方形合起来一共平均分成16等份,那涂色的部分一共是这两个长方形的5/16,也就是说3/8加2/8应该有两中结果”。在前面的教学中已认识“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给一份涂上颜色,涂色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8。”
  这个学生的问题是我备课时未从预料到的,虽然我想到了可能有学生认为等于5/16,但没想到他说得如此有“理由”,没想到学生能从两个长方形的角度去探究这个问题。课堂上我一时真的没想出说服他的理由,但我很高兴这样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让全班同学给他以掌声。同时改变的教学计划,请全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生1:应该是5/16,因为两个长方形共分成了16份,涂色的是5份,当然是涂色的是长方形的5/16。
  通过该生的回答,其实我一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但这是我没有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继续去交流。
   生2:不对,3/8是3个1/8,2/8是2个1/8,3个加2个应该是5个1/8,也就是5/8。
  生3:我可举例,有两个一样的蛋糕,第一块我吃了1/2,第二块我也吃了1/2,两次一共吃了这块蛋糕的……
  此时,这个学生似乎有所发现。于是我见机引导:“两次一共吃了什么——这块蛋糕的(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蛋糕)2/2,也就是1。”
  这是,就有学生对刚才的长方形的问题有所醒悟了。他说:“红色是占一个长方形的3/8,蓝色是占另一个长方形的2/8,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长方形。本来是不能相加的,就象2位同学不能和3本书,不能写3+2一样。但这是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我可以将一个长方形的蓝色移到另一个长方形中,这样涂色的一共就是一个长方形的5/8啦”。
  其实,对于刚接触分数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能思考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这节课原计划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后面的练习没有做掉。但我不认为这是节失败的课,因为课堂的生成与预设是会有出入的。
  在曾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这样的课堂会束缚学生思维的火花,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体验。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挑战与创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不时迸发出教师高超的育人智慧,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当然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不能随学生说去,像踩上西瓜皮一样滑到哪算哪儿。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如给孩子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需要备什么样的课件或教具,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本节课我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认为是5/16,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其他文献
【摘要】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利用会计资料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财务指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财务活动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财务信息,其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会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运用的过程。财务分析产生于20 世纪初,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财务分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相关理论已比较完善。财务分析根据经
期刊
【摘要】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在于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223-02   
期刊
【摘要】同学关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高职学生多处理不好同学关系。文章分析了高职学校的学生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的原因,主要在于惟我独尊、缺乏包容心或者说缺少宽容、自私自利、冷漠麻木、没有原则和是非、缺乏基本的沟通知识和技巧等等。为此,高职学校的学生应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包容,对生活充满热情,把握好交往的原则,学习基本的沟通知识和技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中考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类题型:一是解题思维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二是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三是探究性或开放性的题型。难题专题训练时,重点应该放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以及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对难题先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题思路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考难题;分类训练;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228-01    教學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知识点。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又是相对的,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
期刊
【摘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首先为自己而学”的心态;回报父母和国家的心态;谦虚的心态;“先付出后收获”的心态;成功的心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的积累的心态,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产生“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排除万难,奋勇拼搏。  【关键词】学习心态;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的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关重要,而教师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从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的实际出发,论证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三力”或者说三种素质。一是功力,即良好的业务素质;二是眼力,即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科研能力;三是德力,即为人师表的师德素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三力 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07-02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学校是教职工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做到环境整洁优美,风气积极向上,设施完好,秩序正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校园绿化是校园美化的基石,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在我县教育局暨环保局提出的大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校园活动中,
期刊
【摘要】好的班级管理,能形成优良的班风,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而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风 学生 主人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03-03    好的班级管理,能形成优良的班风,优良的班风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几点体会,主要有情景创设与教材的关系;情景创设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情景创设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情景创设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情景创设 学生主体 生活实际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09-02    传统的英语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是被当地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