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但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使一度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既是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关系到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政治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第一,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剪刀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但目前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提价已没有回旋余地;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大部分放开,也不可能依靠行政手段来提高农产品价格;另外,我国农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阶段性格局,大多数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低迷,靠增产已很难增收,甚至个别产品增产反而减收。
   第二,家庭经营规模过小,组织化程度低,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相适应。我国现有农户2.4亿户,耕地面积19.5亿亩,户均耕地只有8亩多一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达到3.5亿之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亩,与国外家庭农场相比相差甚远。美国家庭农场平均拥有耕地3000亩,法国300亩,日本也达到了16亩。我国过小的家庭经营,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造成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些过小的家庭经营户,捕捉市场信息的成本很高,谈判能力很低,基本上是价格被动接受者,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经济对接,从而限制了其生产的发展,影响了收入的提高。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机会减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优势明显弱化,而其规模劣势、技术劣势、管理劣势及资金劣势逐步显露出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近些年宏观经济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减少,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在打折扣。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减少,这既减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又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民负担屡减不轻。近年来,乡镇机关人员人数迅速膨胀,冗员众多。现在一个乡镇机关人员一般超过百人。在目前我国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根本无法承担这么多人的费用开支。大多数乡镇为支付这个庞大队伍的开支,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不断加重农民负担。很多地方农民负担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以上。另外农民的隐性负担越来越重。由于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生资料价格年年上涨,农民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农产品价格增幅较少,致使农民受益甚微,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五,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支持仍不够。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加农业投入。近年来财政用于支农方面的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有8%左右,这无疑是偏低的。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村电网改造力度等,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不够。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学校等都要农民集资建设、农民发展生产、扩大经营很难得到贷款,农民有限的资金也没有完全用在农业上。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从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切实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使农村经济保持旺盛的活力,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首先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着眼于优化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其次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是促进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抓好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要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使农户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过渡。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分散小规模,连片大市场”的路子,在较大范围内,通过实行科技、良种、储运、销售统一服务,实行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一起上,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联合经营发展。三是按照“订单农业”的要求,完善龙头企业与产品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以合同形式向基地农户提出“订单”,提供种子、种苗和科技服务,按合同价格收购产品;基地农户按合同要求生产产品。通过“订单”农业方式,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四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自己采取合作制方法,联合发展加工和流通企业,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收入。
   第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确立以反哺农业为主导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市场风险;二是要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四是要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发展生产、搞好流通。
   第三,逐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农村资源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这既影响了农业的发展,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又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包括剩余劳动力的积聚过程,是实现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替代战略。发展小城镇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以经济繁荣为依托,改革以户籍管理为核心的城乡隔离制度,取消农民进城务工和居住的各种歧视政策限制。二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场所。目前主要是解决好乡镇企业在以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三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转移。四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的组织力度,同时积极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农业、林业资源开发和工程承包,参与国际化竞争。
   第四,抓好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当前,减轻农民负担最主要的是搞好税费改革。农村的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目的就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搞好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各地要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来。绝不能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对于那些不顾中央三令五申加重农民负担的地方和部门,要坚决查处并追究领导责任,确保税费改革的圆满完成。为了保证税费改革顺利地进行,必须进行配套改革。要真正搞好乡镇机构和人员的精减;要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办学,节约教育经费;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为税费改革提供财力保证。
   第五,抓住“入世”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既是一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要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加速建立一批出口创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努力探索包括“外向型企业+农户”等多种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促进农民从创汇农业中增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优良品种、人才和先进管进经验等,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第六,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科教兴农,目前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等手段,开发、推广并使农民掌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各种实用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生产经营技术,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和储运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环保技术,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目前重点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降低文盲率;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只有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村经济才能不断强大,农民收入才能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人民网》发表了一篇题为“领导加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灵丹妙药?”的文章,一些同友发表了如下感言:“只要一改革,就是领导利益最大化,就是群众利益最小化”.“领导在改革中致富.群众
2013年7月10日,在安贞医院发生一起护理人员被打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再一次把公众的目光再度聚焦到医患关系上。医护人员被打频频发生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经紧张到白热化的程度
马宏远,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资深书法教育工作者、汉字设计师、农工党中央书画院书画家。现任国际书法研究会研究员、农工党甘肃省书画院副院长等职。代表作及艺术简历分别
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采取合理的行为模式。坚持开放思维。自觉融入全球化;坚持创新思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坚持多极思维,世界是一个多极统一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面前做出理性选择,而不致误入歧途。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使得世界各国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云南省滇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滇剧《铁血流芳》在昆明、北京、天津等地连续演出。由于人物新、情节新、观念新,矛盾紧张激烈,剧情起伏跌宕,赢得了观众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外在压力和追求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驱使下。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展开。2003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
萨纳巴特尔,蒙古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大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农工党锡林郭勒盟前进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政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浙江、湖北、山东、河南、黑龙江、河北等省均采取了向县级扩权的政策。上述各省的实践表明,向县级下放部分管理权限,尤其是经济管理权限是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加快县域经济增长速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详细了解和学习兄弟省区县域扩权工作的经验,根据自治区领导的指示,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政府调研室、内蒙古法制办、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05年5月17日
重要厂用水(SEC)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任何工况下把设备冷却水系统(RRI)收集的核岛热负荷输送到最终热井海水中。当SEC流量低于报警值时意味着从核岛导出热量的能力不足,根据运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