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蜢璞者是云南巍山县爱国乡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巍山县城西南部,南与凤庆县的鲁史镇和诗礼乡隔江相望,茶马古道的“顺下线”怎么走都绕不开这个村子,它的身后就是万丈悬崖,体力不支的鸟都难以飞越,每年秋天,悬崖上的仙人掌果实成熟,引来那些饥肠辘辘的猴子,只是能攀上去摘到果实的很少。村子里主要居住着彝族,建筑风格受大理白族三坊一照壁格局影响,看上去,路人一定以为这是典型的白族村子。
离黑慧江不到1公里,随着小湾电站建成,黑慧江水回流上来,蜢璞者人一打开门,就看到一条睡着了一样的江水,冬天,则像一条冻僵了的蛇。
黑慧江就在脚下,蜢璞者却异常缺水,村子里40多户人家的饮水,全靠拇指粗的钢管从笔架山涧引来,钢管翻山越岭,很难满足一个村子的饮用,加上连续三年旱情,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满眼皆是枯黄与随风扬起的灰尘。加宽的公路横穿村子,每每车过,村子都会卷进无边的灰尘,灰头土脸。
事实上蜢璞者已经不再那样热闹了,昔日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变迁渐行渐远,只能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口里,听到有些怀念的传说,只能在被马踏下去的石头上,能看清作为茶马古道的昨天。
蜢璞者的对岸,就是有上千年种茶历史的凤庆县。所生产的茶叶90%要通过上市变成钱。解放初期,凤庆的茶叶都得通过茶马古道输送出去,才能找到销售市场。不能不理一理一条“顺下线”的茶马古道,不能不理一理由这条茶马古道系着的茶史。
小小的蜢璞者,由于是凤庆到巍山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又是中原到凤庆的一个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把这里作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可以想象,那时的蜢璞者一定非常热闹。凤庆出巍山的大马帮渡过黑慧江后,必须将此地作为歇马山庄,而到凤庆的巍山客商,若不在此吃住,就会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因此,当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已53岁的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不远数千里之遥前来云南考察,蜢璞者就是他住过的一个客栈。让他感兴趣的不是这里树木茂密的山冈,不是这里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风景,也不是这里初春时节灿若云霞的攀枝花,而是这里的一座寺、一条大马帮踏出来的古道,以及一队队大马帮。
300多年前,几十匹骡马为一队的数十队马帮,来往于顺宁和下关之间,为各地茶商运输茶叶,由此带动凤庆茶业的迅速发展。一条五尺古道,维系着凤庆与下关以至西藏的交通,源源不断地把凤庆优质茶原料送出外地。当我走在蜢璞者的茶马古道上,仍然可以在踏凹下去的青石板上读到逝去的马蹄声。
一所寺庙
这寺建在千仞石壁,除了飞鸟,恐怕无法攀到山巅。
茶马古道就在石壁下面,需要仰视,你才能在让人发眩的石壁,看见想飞的屋檐。20平方米的建筑布局在石壁一处坎上,依山而凿的100多台石阶就是天梯。寺的四周是茂密的森林,而石壁之上,则只生长着顽强的仙人掌。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抹了把汗津津的脸,让书童将马拴在一棵树上,他足足看了一锅烟的功夫,这才对书童说:“我们上去看看。”这一看,他就舍不得走了,本来计划要到凤庆鲁史才歇脚的。茶房寺留住了他的脚步,或许是冥冥之中梦的归途。
后来,我们得以在《滇游日记》里读到他当时的心得与体会。“余谓此景不可失,乃循回磴披石关而徙之。阁乃新构者,下层之后,有片峰中耸,与后崖夹立。中分一线,而中层即复之;峰尖透出中层之上,上层又叠中层而起,其后皆就崖为壁,而缀以铁锁,横系崖孔,其前飞甍叠牖,延吐烟云,实为胜地……”
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茶房寺一差毫厘,只不过,现在的茶房寺年久失修,有些椽子已经变得异常朽,有些屋瓦已经被风吹得满地都是。远眺,能见得寺的轮廓,走近反倒被茂密的树木遮档,不识真面目了。沿着风铃拾级而上,刮得碎石飞跑的大风,也无奈香烛忽明忽暗。烧香鸟不厌其烦地提醒香客,舍得功德,快点烧香。不知从哪里钻出的猴儿,朝着三叩九拜的香客做着鬼脸,调皮的小猴居然会拉女香客的包,猴王始终在石壁上打坐。每一级台阶似乎都是天生地就那种,每上一级心都越加悬,走近了,才发现这奇特的一台平地,怎么竟生长着茁壮的一棵柏树,丝毫不为缺水而忧心如焚。亭阁式建筑,共有三层,三面出阁架斗,一面无阁,紧依崖壁,那才叫贴身呢,离一寸,寺稳不了,风太大,一吹就险象环生。从下至上,一阁比一阁小,屋架用大铁环紧紧扣在峭壁的岩孔中,不知古人是如何将铁环扣进石壁上的。整座寺悬挂于悬崖峭壁上,耳边的风声,像伏兵出击时的呐喊,只有紧紧拉住缆绳,方能上下。寺悬着,人心更悬。偶然抬头,云在动,好像整座寺跟着动起来,晃荡着的感觉从下面开始攀登时就有。
说什么都是个好地方,松风阵阵,裹挟着野花清芬,只有鸟,为生活一叹三咏。静,静得能听出风是喜是怒,每一片叶落下的声音都不尽相同,有的像脚步,近了却又远去,有的像落雪,虽然很轻却还清晰无比。难怪当年明代户部尚书龚彝年轻时选择到此读书,当时还不是寺庙,不过是打猎人草草建盖起来的一处遮风避雨的草棚罢了。据说有一次,龚彝取近道来到蜢璞灵岩下面,只知道边走边吟诵,猛抬头,便看到面前是一头虎,老虎有些饿,扑过去就想吞噬龚彝,就在刹那间,龚彝怀揣的诗书全部散落下来,变成了无数朵莲花,老虎是不会动怒于莲花的,于是心灰意冷地走了。明天启四年(1624), 龚彝考取举人,第二年连捷进士,任南京兵部员外郎,次升郎中,后转任户部尚书。
龚彝后来也来过蜢璞灵岩,只是物是人非,他没有带着衣锦还乡的豪情,此时的他随永历皇帝朱由榔入滇,被派往蒙化、顺宁、景东、永昌等地征募兵粮,不久吴三桂领清军进占云南,永历帝在明将沐天波等人的护送下逃往缅甸避难。龚彝得知后,追永历帝至腾冲未追上,于是又只好退回蜢璞岩隐居。这时候,当年建的读书草棚已由当地僧侣扩建为寺庙。清末,蜢璞毛健在龚彝就读成名和隐居之所的茶房寺立石碑,上书“明户部尚书龚和梅读书和隐居处”,以此彰扬龚彝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并在蜢璞岩上题书《吊龚尚书》诗一首,诗云:
国破身囚痛桂王,鲁戈无力返西阳; 银苍已失江山色,金碧皆沉日月光。
殉难甘同明祚尽,捐生怕见故居亡;
忠臣缺笔遗忠烈,我溯前徽补赞扬。
一位诗人
笔架山高耸入云,蜢璞者就在笔架山脚面子上。1876年元旦,诗人毛健降生在这座非著名山上一个叫蜢璞者的小村庄。得山川灵秀之气,毛健天资聪明,7岁受家塾庭训,稍长就读于巍山县西门的危宿海门下,经书倒背如流,文章初露锋芒,深得先生喜爱。13岁童试名列第一,却因父亲毛裕如去世,守孝在家,粗茶淡饭,一呆数年。
毛健母亲看到儿子整日闭门不出,守在火塘边,日日是一只土茶缸陪他度过,便与他的嫡母商量,如何让毛健抽身痛苦的泥潭,但无论生母还是嫡母,都劝不进去。某夜,毛健睡梦中听见有人唤他,想醒来总也睁不开眼睛,一位老人站在他面前,对他说:“孩子,学问无穷,尔尚年轻,前程远大,勿以内顾为忧。”说完抽身离去。毛健恍然大悟,于是投师受教,入省丙级师范,以优异成绩毕业返乡,开始长达10多年的教书生涯,造就大批人才。然而又是因为孝,毛健以生母年高为由,干脆辞职在家。
毛健才高八斗,远近几十里路的乡亲,将孩子送到他门下,他不得不在家设私塾。可好景不长,民国七年(1918)夏,他到灵岩外壁题字,不慎从高数十丈的悬崖跌坠下来,虽万般求医,跌伤左脚仍难康复。自此,毛健身心备受摧残。诗的灵感就在这时降临,让他佳作不断。他的诗一部分是山水赋情,如《游大观楼》、《山庄夏兴》等,实际上是他的人生履痕;一部分是友情的题签,《吊龚彝》等都可以鉴证友情在他心中的分量。毛健擅联,离他家不远的茶房寺,至今仍可读到“蜢璞岩头登上岸,犀牛渡口泛慈航”的佳联。
蜢璞者海拔低,气候炎热,不适合种茶,但得益于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村落,蜢璞者的人们从来就没缺过茶。那些南来北往的茶商或出于对店家的感激,或以物易物地与当地人换些药材,蜢璞者家家户户都备有优质的普洱茶待客,并且形成独特的百抖茶文化。劳动之余,烹一壶春尖,或泡一盏普洱,分不清是主是客。毛健就是喜欢这样的茶文化氛围,也难怪县令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以种种理由推却。
一次,毛健在外地做了大官的学生前来拜访他,带来了许多贵重的礼品,毛健只收下了一件东西,就是那布袋盛放着的苦茶。
一个村庄
蜢璞者是个不过40户人家的村落,就在茶马古道“顺下线”上,位于犀牛渡口到巍山的路上,往巍山走,过了这村就没有可供食宿的店,往凤庆赶,同样是过了这村,没有歇息饮马的地方。因此,无论怎么说,茶马古道上的蜢璞者村显得异常重要,许多南来北往的马帮都选择在此歇息,沐着黑慧江风,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豌豆锅、巴油粉,再来一壶普洱茶,一路的疲劳便灰飞烟灭。
沿着村里的石板小路,已看不见当年门庭若市的蛛丝麻迹,就是当年接待过许多大马帮的客栈,也赶潮流地全部盖成了新农村房的样式,真可惜了那些被当成垃圾处理掉的图案瓦当与墙上的壁画,现实的情况是,这个浸淫着茶水的古村落已经脱胎换骨地成为时下先进的新农村建设村,抬头是划破天空的各类电线、钢铝合金窗,遍地是横竖交错的水管,再也看不到那一瞥让徐霞客晃悠的眼神了。
马帮远去,只有老人无尽的回忆。常常在老榕树下,围着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拉着家常,或抽着比阳光还烈的旱烟,或喝着比汗水还稠的茶水,他们望着村子脚下的黑慧江,想着连续三年的旱情,有些忧虑。除子大春作物,小春基本都没播种了,一些舍不得让土地闲着的农人,种些西红花,今年也因为旱情严重,说不上颗粒无收,也绝对是欠收的年景。太阳能由于缺水,都不敢再用,一位年轻的小媳妇说:“不好意思,我开春以来一个多月都没洗过澡了,怕晒坏了太阳能,干脆就把太阳能收拾起来。”三年前也是云南大旱,一位诗人写道:“条条江河向东流,为何不解云南愁?”是啊,江水就在离村子不到1公里的脚下,而蜢璞者连续旱了三年。
茶房寺就在离村子2公里不到的蜢璞灵岩,这是蜢璞者人灵魂的安放地。每年正月初九,他们都会涌向茶房寺,仿佛烧了那些纸做的冥币,才有盼头一样。这一天是蜢璞者人的节日,他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祭祀之后就开始彻夜狂欢。素常里寂静的村子有了热烈而隆重的火把,那些远在他乡的年轻人也赶着回来,不仅因为一年的开头需要祈祷神灵的护佑,还因为打歌场上,陡然出现许多年轻的彝族少女。
茶叶的流水曾使这个村子变得富有,开旅店的、理发的、打铁的都捞到了第一桶金,只是随着公路网的四通八达,使得这个不种茶却吃着茶叶饭的村子有点失落了。干旱是这个村隔不到五年就闹一次的灾难,缺水的滋味让他们的梦想如此简单,那就是有一眼天天出水的井,有一只天天装满水的缸,劳动一天能冲个凉水澡,或者把水引进地里,种出四时常绿的青葱与白菜。
为什么缺水,有地理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老人们说,几十年前,从茶房寺外面的干沟里流下来的水可以解决村子的饮用不算,还可以浇灌地里的庄稼,现在干沟真的干了,只有雨季才能见到浑浊的水,以及随水而下的各种塑料垃圾与动物的腐尸。
事实上,蜢璞者的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顺着茶马古道,来到下关,再转车到了福建、上海等地。我去的这一天,亲戚家的两个孩子也都忙着准备离家打工,男孩阿桐面对哭着要爸要妈的不到3岁的儿子,两眼红红的,而他的妹妹,也真舍不得离开在村小学代课的男朋友。“走一步,望两眼,再也看不到你。走是要走呢,舍是舍不得。”想来就是这样的情景下写出的歌吧。
留下来的人没有悲观,更不会失望,起房盖屋的唢呐依旧高亢,娶亲嫁聚的情歌依旧动人。
一个渡口
站在犀牛渡口,我想到的还是茶。
如果不是茶马古道,这个渡口最多不过是一个驿站,不会在许多关于茶马古道的书中留下印象。
一棵苍天大树,围坐着比大树年轻不了多少的老人,把手里的棕叶扇摇得懒懒散散。鹅卵石拼揍的路面已被踩得十分光滑,一间摆着几瓶白酒和几包饼干的商铺显得格外冷清。所谓“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来形容黑慧江,算是最贴切的现成话。成片的攀枝花开得有点狂燥,有人吹着叶子,把羊哄得非常听话。几艘铁皮船横在渡口,风一吹,整个江面便泛起阵阵不大不小的波澜。 当我坐在渡口的石凳上,啜饮历史的余韵,我听见马蹄,点击着茶马古道,像弹拨着一曲古乐,由远而近。细听,又仿佛是黑慧江被春风泛动的细浪。我听见马帮铃声,金属的韵味来自历史的苍茫,由远而近,想听真切,却又渐行渐远。马帮仍然是犀牛渡两岸村子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都有马帮来往于巍山与凤庆之间,就在我来到犀牛渡,正与一队大马帮相遇。马帮后面跟着的男人,翻穿羊皮,嘴里除了含旱烟锅的时间,全都用来喊山,山路逶迤,相遇的马帮要错过,只好相互谦让着些,等一等,就不会挤到一块去。
江水流淌着,看不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看不出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的险境了。挑水卖伺侯眼瞎老人的小姑娘,终于嫁了个仗义的赶马哥,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个杀人越货的顺江王则在一夜之间被突如其来的江水卷走。故事是从那个把棕扇摇得懒懒散散的老人口中流出来的,说书般传奇,不信还不行。老人叹了口气说,小湾电站建成发电,犀牛渡就全没了,我也得搬到很远的地方去,有些舍不得啊。老人把扇子盖住自己的脸,我发现老人正要落泪。
江水转弯的地方,隆起一个山包,山包上是一条赶了几百年的集市,这就是犀牛街。犀牛街与犀牛渡是联结在一起的,没有渡口,也就不会有赶了几百年的街;没有街,这个渡口就失去依赖。黑惠江不会永远的蓝,江水在农历七八月间,也会暴涨,小小的木船无法将人送到对岸,因此,许多客商包括马帮只能在街子上寄宿,而这一寄宿便会十天半月。当地老百姓看准这一点,把果子推销给赶马哥们,赶马哥一不作二不休,干脆也解开驮子,将准备运往大理的茶叶摆出来试销,哪想,这一卖便卖了几百年。
就是这样一个渡口,地方史书上记载说是始建于明代初期,竟然成了著名的茶马古道著名的“顺下线”的咽喉,犀牛渡因茶马古道而出名。
翻开历史,可看看到唐代以茶文化传播通道,从凤庆、犀牛渡、蜢璞者进入蒙化城的第三条通道,犀牛渡是天堑,是险渡,江水虽然平缓,但到犀牛渡的很长一段路是密林,土匪出没,马帮常遭强盗袭击是常有的事,加上犀牛渡也常有盗贼把守,这一渡不知演绎过多少悲伤。在我欲起身的时候,桔色的黄昏,宛如一朵昙花匆匆闪现,继而倏然消逝。我寻着来时的旧路,回到犀牛街,街上陷入夜的寂寥。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打算离开,并不是不支持移民政策。
犀牛渡,在过去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卡,现在则成为促进大理、临沧两地经济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在当地群众心目中,它还是两地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年都会有人自发地前来渡口奠祭,一些人,一些事,一柱清香,其实永远是说不完的故事。
离黑慧江不到1公里,随着小湾电站建成,黑慧江水回流上来,蜢璞者人一打开门,就看到一条睡着了一样的江水,冬天,则像一条冻僵了的蛇。
黑慧江就在脚下,蜢璞者却异常缺水,村子里40多户人家的饮水,全靠拇指粗的钢管从笔架山涧引来,钢管翻山越岭,很难满足一个村子的饮用,加上连续三年旱情,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满眼皆是枯黄与随风扬起的灰尘。加宽的公路横穿村子,每每车过,村子都会卷进无边的灰尘,灰头土脸。
事实上蜢璞者已经不再那样热闹了,昔日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变迁渐行渐远,只能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口里,听到有些怀念的传说,只能在被马踏下去的石头上,能看清作为茶马古道的昨天。
蜢璞者的对岸,就是有上千年种茶历史的凤庆县。所生产的茶叶90%要通过上市变成钱。解放初期,凤庆的茶叶都得通过茶马古道输送出去,才能找到销售市场。不能不理一理一条“顺下线”的茶马古道,不能不理一理由这条茶马古道系着的茶史。
小小的蜢璞者,由于是凤庆到巍山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又是中原到凤庆的一个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把这里作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可以想象,那时的蜢璞者一定非常热闹。凤庆出巍山的大马帮渡过黑慧江后,必须将此地作为歇马山庄,而到凤庆的巍山客商,若不在此吃住,就会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因此,当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已53岁的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不远数千里之遥前来云南考察,蜢璞者就是他住过的一个客栈。让他感兴趣的不是这里树木茂密的山冈,不是这里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风景,也不是这里初春时节灿若云霞的攀枝花,而是这里的一座寺、一条大马帮踏出来的古道,以及一队队大马帮。
300多年前,几十匹骡马为一队的数十队马帮,来往于顺宁和下关之间,为各地茶商运输茶叶,由此带动凤庆茶业的迅速发展。一条五尺古道,维系着凤庆与下关以至西藏的交通,源源不断地把凤庆优质茶原料送出外地。当我走在蜢璞者的茶马古道上,仍然可以在踏凹下去的青石板上读到逝去的马蹄声。
一所寺庙
这寺建在千仞石壁,除了飞鸟,恐怕无法攀到山巅。
茶马古道就在石壁下面,需要仰视,你才能在让人发眩的石壁,看见想飞的屋檐。20平方米的建筑布局在石壁一处坎上,依山而凿的100多台石阶就是天梯。寺的四周是茂密的森林,而石壁之上,则只生长着顽强的仙人掌。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抹了把汗津津的脸,让书童将马拴在一棵树上,他足足看了一锅烟的功夫,这才对书童说:“我们上去看看。”这一看,他就舍不得走了,本来计划要到凤庆鲁史才歇脚的。茶房寺留住了他的脚步,或许是冥冥之中梦的归途。
后来,我们得以在《滇游日记》里读到他当时的心得与体会。“余谓此景不可失,乃循回磴披石关而徙之。阁乃新构者,下层之后,有片峰中耸,与后崖夹立。中分一线,而中层即复之;峰尖透出中层之上,上层又叠中层而起,其后皆就崖为壁,而缀以铁锁,横系崖孔,其前飞甍叠牖,延吐烟云,实为胜地……”
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茶房寺一差毫厘,只不过,现在的茶房寺年久失修,有些椽子已经变得异常朽,有些屋瓦已经被风吹得满地都是。远眺,能见得寺的轮廓,走近反倒被茂密的树木遮档,不识真面目了。沿着风铃拾级而上,刮得碎石飞跑的大风,也无奈香烛忽明忽暗。烧香鸟不厌其烦地提醒香客,舍得功德,快点烧香。不知从哪里钻出的猴儿,朝着三叩九拜的香客做着鬼脸,调皮的小猴居然会拉女香客的包,猴王始终在石壁上打坐。每一级台阶似乎都是天生地就那种,每上一级心都越加悬,走近了,才发现这奇特的一台平地,怎么竟生长着茁壮的一棵柏树,丝毫不为缺水而忧心如焚。亭阁式建筑,共有三层,三面出阁架斗,一面无阁,紧依崖壁,那才叫贴身呢,离一寸,寺稳不了,风太大,一吹就险象环生。从下至上,一阁比一阁小,屋架用大铁环紧紧扣在峭壁的岩孔中,不知古人是如何将铁环扣进石壁上的。整座寺悬挂于悬崖峭壁上,耳边的风声,像伏兵出击时的呐喊,只有紧紧拉住缆绳,方能上下。寺悬着,人心更悬。偶然抬头,云在动,好像整座寺跟着动起来,晃荡着的感觉从下面开始攀登时就有。
说什么都是个好地方,松风阵阵,裹挟着野花清芬,只有鸟,为生活一叹三咏。静,静得能听出风是喜是怒,每一片叶落下的声音都不尽相同,有的像脚步,近了却又远去,有的像落雪,虽然很轻却还清晰无比。难怪当年明代户部尚书龚彝年轻时选择到此读书,当时还不是寺庙,不过是打猎人草草建盖起来的一处遮风避雨的草棚罢了。据说有一次,龚彝取近道来到蜢璞灵岩下面,只知道边走边吟诵,猛抬头,便看到面前是一头虎,老虎有些饿,扑过去就想吞噬龚彝,就在刹那间,龚彝怀揣的诗书全部散落下来,变成了无数朵莲花,老虎是不会动怒于莲花的,于是心灰意冷地走了。明天启四年(1624), 龚彝考取举人,第二年连捷进士,任南京兵部员外郎,次升郎中,后转任户部尚书。
龚彝后来也来过蜢璞灵岩,只是物是人非,他没有带着衣锦还乡的豪情,此时的他随永历皇帝朱由榔入滇,被派往蒙化、顺宁、景东、永昌等地征募兵粮,不久吴三桂领清军进占云南,永历帝在明将沐天波等人的护送下逃往缅甸避难。龚彝得知后,追永历帝至腾冲未追上,于是又只好退回蜢璞岩隐居。这时候,当年建的读书草棚已由当地僧侣扩建为寺庙。清末,蜢璞毛健在龚彝就读成名和隐居之所的茶房寺立石碑,上书“明户部尚书龚和梅读书和隐居处”,以此彰扬龚彝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并在蜢璞岩上题书《吊龚尚书》诗一首,诗云:
国破身囚痛桂王,鲁戈无力返西阳; 银苍已失江山色,金碧皆沉日月光。
殉难甘同明祚尽,捐生怕见故居亡;
忠臣缺笔遗忠烈,我溯前徽补赞扬。
一位诗人
笔架山高耸入云,蜢璞者就在笔架山脚面子上。1876年元旦,诗人毛健降生在这座非著名山上一个叫蜢璞者的小村庄。得山川灵秀之气,毛健天资聪明,7岁受家塾庭训,稍长就读于巍山县西门的危宿海门下,经书倒背如流,文章初露锋芒,深得先生喜爱。13岁童试名列第一,却因父亲毛裕如去世,守孝在家,粗茶淡饭,一呆数年。
毛健母亲看到儿子整日闭门不出,守在火塘边,日日是一只土茶缸陪他度过,便与他的嫡母商量,如何让毛健抽身痛苦的泥潭,但无论生母还是嫡母,都劝不进去。某夜,毛健睡梦中听见有人唤他,想醒来总也睁不开眼睛,一位老人站在他面前,对他说:“孩子,学问无穷,尔尚年轻,前程远大,勿以内顾为忧。”说完抽身离去。毛健恍然大悟,于是投师受教,入省丙级师范,以优异成绩毕业返乡,开始长达10多年的教书生涯,造就大批人才。然而又是因为孝,毛健以生母年高为由,干脆辞职在家。
毛健才高八斗,远近几十里路的乡亲,将孩子送到他门下,他不得不在家设私塾。可好景不长,民国七年(1918)夏,他到灵岩外壁题字,不慎从高数十丈的悬崖跌坠下来,虽万般求医,跌伤左脚仍难康复。自此,毛健身心备受摧残。诗的灵感就在这时降临,让他佳作不断。他的诗一部分是山水赋情,如《游大观楼》、《山庄夏兴》等,实际上是他的人生履痕;一部分是友情的题签,《吊龚彝》等都可以鉴证友情在他心中的分量。毛健擅联,离他家不远的茶房寺,至今仍可读到“蜢璞岩头登上岸,犀牛渡口泛慈航”的佳联。
蜢璞者海拔低,气候炎热,不适合种茶,但得益于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村落,蜢璞者的人们从来就没缺过茶。那些南来北往的茶商或出于对店家的感激,或以物易物地与当地人换些药材,蜢璞者家家户户都备有优质的普洱茶待客,并且形成独特的百抖茶文化。劳动之余,烹一壶春尖,或泡一盏普洱,分不清是主是客。毛健就是喜欢这样的茶文化氛围,也难怪县令多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以种种理由推却。
一次,毛健在外地做了大官的学生前来拜访他,带来了许多贵重的礼品,毛健只收下了一件东西,就是那布袋盛放着的苦茶。
一个村庄
蜢璞者是个不过40户人家的村落,就在茶马古道“顺下线”上,位于犀牛渡口到巍山的路上,往巍山走,过了这村就没有可供食宿的店,往凤庆赶,同样是过了这村,没有歇息饮马的地方。因此,无论怎么说,茶马古道上的蜢璞者村显得异常重要,许多南来北往的马帮都选择在此歇息,沐着黑慧江风,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豌豆锅、巴油粉,再来一壶普洱茶,一路的疲劳便灰飞烟灭。
沿着村里的石板小路,已看不见当年门庭若市的蛛丝麻迹,就是当年接待过许多大马帮的客栈,也赶潮流地全部盖成了新农村房的样式,真可惜了那些被当成垃圾处理掉的图案瓦当与墙上的壁画,现实的情况是,这个浸淫着茶水的古村落已经脱胎换骨地成为时下先进的新农村建设村,抬头是划破天空的各类电线、钢铝合金窗,遍地是横竖交错的水管,再也看不到那一瞥让徐霞客晃悠的眼神了。
马帮远去,只有老人无尽的回忆。常常在老榕树下,围着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拉着家常,或抽着比阳光还烈的旱烟,或喝着比汗水还稠的茶水,他们望着村子脚下的黑慧江,想着连续三年的旱情,有些忧虑。除子大春作物,小春基本都没播种了,一些舍不得让土地闲着的农人,种些西红花,今年也因为旱情严重,说不上颗粒无收,也绝对是欠收的年景。太阳能由于缺水,都不敢再用,一位年轻的小媳妇说:“不好意思,我开春以来一个多月都没洗过澡了,怕晒坏了太阳能,干脆就把太阳能收拾起来。”三年前也是云南大旱,一位诗人写道:“条条江河向东流,为何不解云南愁?”是啊,江水就在离村子不到1公里的脚下,而蜢璞者连续旱了三年。
茶房寺就在离村子2公里不到的蜢璞灵岩,这是蜢璞者人灵魂的安放地。每年正月初九,他们都会涌向茶房寺,仿佛烧了那些纸做的冥币,才有盼头一样。这一天是蜢璞者人的节日,他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祭祀之后就开始彻夜狂欢。素常里寂静的村子有了热烈而隆重的火把,那些远在他乡的年轻人也赶着回来,不仅因为一年的开头需要祈祷神灵的护佑,还因为打歌场上,陡然出现许多年轻的彝族少女。
茶叶的流水曾使这个村子变得富有,开旅店的、理发的、打铁的都捞到了第一桶金,只是随着公路网的四通八达,使得这个不种茶却吃着茶叶饭的村子有点失落了。干旱是这个村隔不到五年就闹一次的灾难,缺水的滋味让他们的梦想如此简单,那就是有一眼天天出水的井,有一只天天装满水的缸,劳动一天能冲个凉水澡,或者把水引进地里,种出四时常绿的青葱与白菜。
为什么缺水,有地理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老人们说,几十年前,从茶房寺外面的干沟里流下来的水可以解决村子的饮用不算,还可以浇灌地里的庄稼,现在干沟真的干了,只有雨季才能见到浑浊的水,以及随水而下的各种塑料垃圾与动物的腐尸。
事实上,蜢璞者的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顺着茶马古道,来到下关,再转车到了福建、上海等地。我去的这一天,亲戚家的两个孩子也都忙着准备离家打工,男孩阿桐面对哭着要爸要妈的不到3岁的儿子,两眼红红的,而他的妹妹,也真舍不得离开在村小学代课的男朋友。“走一步,望两眼,再也看不到你。走是要走呢,舍是舍不得。”想来就是这样的情景下写出的歌吧。
留下来的人没有悲观,更不会失望,起房盖屋的唢呐依旧高亢,娶亲嫁聚的情歌依旧动人。
一个渡口
站在犀牛渡口,我想到的还是茶。
如果不是茶马古道,这个渡口最多不过是一个驿站,不会在许多关于茶马古道的书中留下印象。
一棵苍天大树,围坐着比大树年轻不了多少的老人,把手里的棕叶扇摇得懒懒散散。鹅卵石拼揍的路面已被踩得十分光滑,一间摆着几瓶白酒和几包饼干的商铺显得格外冷清。所谓“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来形容黑慧江,算是最贴切的现成话。成片的攀枝花开得有点狂燥,有人吹着叶子,把羊哄得非常听话。几艘铁皮船横在渡口,风一吹,整个江面便泛起阵阵不大不小的波澜。 当我坐在渡口的石凳上,啜饮历史的余韵,我听见马蹄,点击着茶马古道,像弹拨着一曲古乐,由远而近。细听,又仿佛是黑慧江被春风泛动的细浪。我听见马帮铃声,金属的韵味来自历史的苍茫,由远而近,想听真切,却又渐行渐远。马帮仍然是犀牛渡两岸村子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都有马帮来往于巍山与凤庆之间,就在我来到犀牛渡,正与一队大马帮相遇。马帮后面跟着的男人,翻穿羊皮,嘴里除了含旱烟锅的时间,全都用来喊山,山路逶迤,相遇的马帮要错过,只好相互谦让着些,等一等,就不会挤到一块去。
江水流淌着,看不到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看不出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的险境了。挑水卖伺侯眼瞎老人的小姑娘,终于嫁了个仗义的赶马哥,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个杀人越货的顺江王则在一夜之间被突如其来的江水卷走。故事是从那个把棕扇摇得懒懒散散的老人口中流出来的,说书般传奇,不信还不行。老人叹了口气说,小湾电站建成发电,犀牛渡就全没了,我也得搬到很远的地方去,有些舍不得啊。老人把扇子盖住自己的脸,我发现老人正要落泪。
江水转弯的地方,隆起一个山包,山包上是一条赶了几百年的集市,这就是犀牛街。犀牛街与犀牛渡是联结在一起的,没有渡口,也就不会有赶了几百年的街;没有街,这个渡口就失去依赖。黑惠江不会永远的蓝,江水在农历七八月间,也会暴涨,小小的木船无法将人送到对岸,因此,许多客商包括马帮只能在街子上寄宿,而这一寄宿便会十天半月。当地老百姓看准这一点,把果子推销给赶马哥们,赶马哥一不作二不休,干脆也解开驮子,将准备运往大理的茶叶摆出来试销,哪想,这一卖便卖了几百年。
就是这样一个渡口,地方史书上记载说是始建于明代初期,竟然成了著名的茶马古道著名的“顺下线”的咽喉,犀牛渡因茶马古道而出名。
翻开历史,可看看到唐代以茶文化传播通道,从凤庆、犀牛渡、蜢璞者进入蒙化城的第三条通道,犀牛渡是天堑,是险渡,江水虽然平缓,但到犀牛渡的很长一段路是密林,土匪出没,马帮常遭强盗袭击是常有的事,加上犀牛渡也常有盗贼把守,这一渡不知演绎过多少悲伤。在我欲起身的时候,桔色的黄昏,宛如一朵昙花匆匆闪现,继而倏然消逝。我寻着来时的旧路,回到犀牛街,街上陷入夜的寂寥。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打算离开,并不是不支持移民政策。
犀牛渡,在过去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卡,现在则成为促进大理、临沧两地经济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在当地群众心目中,它还是两地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年都会有人自发地前来渡口奠祭,一些人,一些事,一柱清香,其实永远是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