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新疆的“最美女司机”:r万水千山总关情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女子闯新疆:一口煎饼一口风沙rn42岁的宋玉兰老家在山东省青州市的一个村子里,家里有三姊妹,全靠父亲做木匠活维持温饱.宋玉兰的性格像极了男孩子,九岁时骑着父亲的自行车到处跑,用她自己的话说:“整天不是在墙上就是在房上,比男孩子还折腾.”
其他文献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观察,士绅化是指科举时代庶民阶层在追求政治和社会地位过程中出现的由民向士或绅的身份转变.明代中后期,以科名和优免特权为标识的士绅群体扩大,对明初基于基层财富力量构建的国家赋役征调体制构成实质性破坏,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大为降低.明中叶以来,围绕士绅应役问题的改革成为江南财政治理的核心议题.华亭县因其财政和士绅化的双重压力在江南系列赋役改革中具有典型性,从隆庆朝的官民分甲到万历以后的系列均役改革,逐步打破了“趋事执役以应上者,庶民之事”的传统派役观念,士绅应役当差逐渐成为晚明江南社会一种常态.
古塔胶是一种产自东南亚密林中的天然橡胶,19世纪被殖民者引入欧洲作为海底电缆绝缘层的标准材料,由此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古塔胶贸易的发展与繁荣.19世纪通信革命及世纪末的海底电缆铺设高潮,加剧了古塔胶供应的紧张状况,引发对古塔胶的资源恐慌,一定程度上促成古塔胶采集模式的变化.到20世纪初,随着全球海底电缆网络的建成以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古塔胶的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古塔胶的资源恐慌由此消解.19世纪通信革命主导着东南亚古塔胶贸易的兴衰,从中不仅反映出欧美列强对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掠夺,也折射出现代科技进步所付出
学界对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认识,至今大多聚焦于秧歌剧本的改造及其工具性价值上,对从城市走出、粗具现代艺术修养的秧歌改造者的思想转变、认知变化、情感起伏关注不够.其实,陕北秧歌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民间舞台到政治舞台的华丽转身,秧歌改造者为适应乡土环境和以边区政治文化要求所做的创作转向至为关键.在整风要求、下乡经历和战争与革命动员需求等因素影响下,秧歌改造者通过其现代艺术修养提升了秧歌表演中的民间艺术水准,增强了战争与革命动员的宣传水平,同时也接受了面向工农兵进行文艺创作的新立场和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时期
七七事变之后,天津沦陷,日伪政权通过在天津设立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和防疫机构,制定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组织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加强公厕、排水管网和公墓建设,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种痘制度和饮食行业、家畜、妓业等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卫生和防疫制度,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虽然这些举措对于改善天津公共环境卫生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具有一定的殖民特点.
庚子事变爆发后,两宫西逃至西安,军机处奏准全面暂行改题为奏,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暂行改题为奏方案.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廷颁布废除题本、改题为奏上谕,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执行办法.改题为奏之后,外省奏折数量大增,加重了皇帝处理折件的负担,并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宣统二年,宪政编查馆提请各省循例具奏事件改咨各部,得到了摄政王的部分批准.随后,在内阁官制的拟订中,奏事权问题成为重要的争议点.宣统三年下半年,责任内阁成立后,与各部酝酿重要事件须经阁议,并缩小各部具奏事件范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
1949年干部南下是中共中央为了接管和巩固长江以南新解放区政权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挺进皖南是干部南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相对于沪宁杭而言,学界对干部挺进皖南的研究几近空白.本文通过查阅、梳理相关档案材料,初步考察了挺进皖南的干部来源、规模、分配任用等情况,揭示了他们在解放初期皖南政权接管中的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江淮地区气象观测体系由测候所、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组成.1912—1927年,气象观测重点服务于河湖治理,空间发展不均衡,主要分布于环洪泽湖、沂沭泗水系;1928—1937年间,观测站点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淮河干流—洪泽湖—里运河、长江—太湖为主的气象观测分布带;1938—1945年,受日本侵华影响,大部分站点遭严重破坏;1946—1949年,观测站得到一定恢复.观测站因类型不同,财物等资源配置各有侧重,但其职能分工有序,总体涵盖了大气、水文两大监测内容,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江淮地区
父爱如山:女铁人的“成长密码”rn刘丽的童年深受父亲刘文生的影响,父亲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立过功,到了大庆油田后,父亲白天工作,晚上给工人授课.rn刘丽五岁时,像小尾巴一样跟着父亲去上课,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虽然听不懂父亲讲的内容,但她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聚精会神的模样,就觉得父亲特别了不起.
期刊
1882年朝鲜“军工留学生”①来华学习,是近代中朝关系史上之首创,在朝鲜近代化进程和甲午战前中朝关系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此举是中朝两国为改变朝鲜落后军备、稳固宗藩关系,培养朝鲜近代军工技术人才实施的一次有效尝试.留学生“学徒工匠”的身份,体现了以学习近代兵器制造为主的“军工留学”特点.表面看,他们虽未学到精湛技能,但是在特定时空下,两国合力举办“军工留学”,其意义已经超出系统学习近代科技本身.此举通过“来学往教”两个阶段的实施,开启了朝鲜近代军工事业和外语教育事业的先河,从情感到物器层面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了解
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悲观者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乐观者却认为,如果没有婚姻,爱情连个坟墓都没有.rn爱情,大多是甜蜜浪漫的,即使偶尔拌嘴争吵,那也是因为双方还彼此在乎.婚姻是现实的,时间久了,也许会平淡,但作为婚姻中的人,我们应该相信婚姻是终生的,是神圣的,是两个人的,而不是游戏和负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