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河 野生动物天堂的变迁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29日,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青川县下了一整天的雨。
  58岁的侯兴国坐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入口,对来到这里的人们讲着保护区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在多年以前,他还是一名手持斧头的伐木工。
  与侯兴国一样发生巨变的,还有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在1978年之前,唐家河曾是四川省绵阳专区伐木厂主要基地。巅峰时期,有近千名伐木工人在这里砍树、运送木材。直到1978年,唐家河林区才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86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进入“国家队”。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而岷山是四川省野生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之一(其余分别为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秦岭)。这是个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兼顾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万公顷。
  从伐木厂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唐家河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变化?
  曾经: 野生大熊猫饿死12只
  雨下得很大,侯兴国谈兴很浓。从1976年起,他就在唐家河工作。
  初来时,侯兴国的第一份工作是伐木。那个时候,在唐家河林区内不仅可以伐木,职工和当地农户还可以开垦林地,在荒地上种粮食。侯兴国记得,当时林区内海拔较低的地方已经无树可伐,唱着号子的工人们向大山深处、海拔更高的地方挺进。
  工作的第一个月,他就见到了传说中的“白熊”(当地人对大熊猫的俗称)。那是1976年的春天,伐木工人宿舍后面的竹林里出现了一只不速之客——大熊猫,“那个竹林子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不到10米远,它蹲在那儿吃竹子呢。”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李明富说,在上世纪70年底初,唐家河林区内的大熊猫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威胁。此外,加上人类活动,大熊猫生存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只有下山找食物,“到处偷玉米吃”。
  而出现在伐木工人房后的这只大熊猫,在吃了竹子之后突然晕倒,“个头很大,有100多斤重。”侯兴国比划着。
  随后,侯兴国和工友们把这只大熊猫抬送到厂部的兽医处救治,“路上,小家伙还咬了我一口,因为救它的地方是落衣沟村,我们就给它取名叫‘落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食物的大熊猫经常出没在村落和林场周围。
  “它们很温和,除非有异常情况才会攻击人类。”侯兴国说,他曾亲眼见到,为了争夺一只老鼠,一只大熊猫坐在地上,张牙舞爪冲着四五只豺狗狂叫,“因为大熊猫最柔软最容易受伤的地方就是屁股了。”
  根据《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志》记载,在1973年1976年之间,箭竹开花导致竹林大量枯死,加上人类进入林区大肆砍伐林木活动的影响,整个唐家河林区共发现被饿死的大熊猫尸体多达12只,大熊猫数量一路下降到43只。当年随处可见的川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特有物种也越来越稀少。
  “我查看过,饿死的大熊猫大部分是亚成体,因为大熊猫在3岁之前对食物要求是比较高的,主要采食嫩箭竹、嫩竹笋、嫩叶。一旦找不到食物,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提起往事,侯兴国满脸遗憾。
  如今: 大熊猫野外遇见率超过60%
  8月6日,走进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摩天领地区,一群川金丝猴穿越而过。
  “如果是晴天,说不定就可以看到大熊猫在这里撒欢。”李明富说,1974年前后,由四川省林业厅组成的珍稀动物调查队进驻唐家河林区,开展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熊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整个林区内拥有野生大熊猫86只,并明确大熊猫的活动核心区域位于摩天领、石桥河、洪石河3个林区。
  在此后的30多年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活动区域逐步外扩。尤其是在2000年前后,这种迹象更加明显。
  2004年前后,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吴尔沟流域,人们接连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粪便。李明富说,这很不简单,吴尔沟流域曾是伐木厂的厂部所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存在,此前这里并没有野生大熊猫活动记录;此外,当地海拔不足1000米,而除那次“猫粮大饥荒”外,大熊猫从未出现在如此低海拔地区。
  “能在这个地方接连出现,说明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李明富说。
  在2009年前后,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东南部的寺沟附近,人们再次接连发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大熊猫的)粪便、毛发我们都提取到了,也属于首次发现。”回忆起当初的发现,李明富仍记忆清晰。
  侯兴国说,寺沟位于保护区的边缘位置,过去,这里植被覆盖率不高、野生动物少,“连野生的豺狗都不怎么来,因为没有其他动物可以猎捕。”
  不仅如此,野生大熊猫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如今,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巡护时大熊猫的野外遇见率已经超过60%。
  “这就是说,一年365天,巡护人员有60%以上的天数能遇到它们。”李明富说,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这里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正在恢复。
  不仅是野生大熊猫,扭角羚(羚牛)、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每年都会有几次报告,说它们又在哪里出现了,又跑到保护区外面吃老百姓的庄稼了。”
  “等过段时间大熊猫第四次调查结果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新一轮生物本底调查出来,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李明富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种群还有珍稀植物的数量,都是在增加的。”
  揭秘: 变化何以发生?
  转变发生在1978年,唐家河林区成立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林区内的农户全部搬走。到了1998年,唐家河最后一个伐木工人丢下了斧子。
  变化也显而易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曾在2004年做过一次生物本底调查,结果发现,与1985年相比,自然保护区内有林地面积增加了5600多公顷,达到2.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4.73%,比1985年提升8个百分点。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29日,北京林业大学,我国林业系统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这个“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吹响了林业协同创新的冲锋号。协同创新己成潮流一个新的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变频技术不论是在功能完善,还是在稳定性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变频调速供水系统已经得到供水行业普遍认可,它可以直接取代水塔,高位水箱及气压
执著追求的创业者,无私奉献的建设者,锐意创新的改革者,完成了地税明山发展的"接力跑",带来了新面貌、新形象和新活力,完成了一次次成功的冲刺.
为探究不同碳化温度对Co-Mn掺杂碳气凝胶(Co-Mn/CA)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以资源丰富且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为碳源、四水乙酸钴为钴源、四水乙酸锰为锰源,通过水热法制备出Co-
苏锡常地处长江三角洲,是紧靠上海的江苏繁华地区,在这个地区建设都市圈,曾有人发出疑问:"该不该圈住苏锡常?"我认为,关于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江苏省里有关
大学生深入实践才知环保部门不容易9月来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吕圣典、李若愚总算松了口气,他们刚向学校提交了各自的暑期环保社会实践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农林大学的李进耀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