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美的音乐课润化学生的心灵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yna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音乐教学是传授艺术的艺术。因此,作为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把美的、经典的音乐、流行美的音乐以艺术化的方法教给同学们,激发他们的共鸣,使精神得到进化,进一步塑造完美的人格。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现代教学艺术的发展作一概括性的描述,并作些初步分析。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把握好当前音乐美的教育呢?
  
  首先:音乐教师须拥有立体美
  
  教师是学识和教养的统一体。端正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得体的着装,是教师立体美的要素。都说演员是美的化身,但教师与演员都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和塑造人的重任。
  享有乐坛“美男子”之称的我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他在舞台上奏出旋律是美的,服饰的色彩是美的,塑造的形象也是美的。观赏他的音乐会,人们享受到的是视觉、听觉和感官上富有神韵的立体感。据说他在八十年代初到澳大利亚演出时,每奏完一曲,掌声会持续数分钟之久。其中有一场演出,他谢幕多达六次。
  在教学云南傣族葫芦丝和巴乌鉴赏课时,我在上课时把自己亲自从云南傣族旅游带来的葫芦丝给学生看,通过欣赏葫芦丝乐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自己现场演奏了两首乐曲,学生听后说太美了,很多学生都要求老师再来几首,学生情绪高涨起来,我就又来了几首,我说这动听优美的音乐是傣家劳动、生活的体现。正是因为通过教师这座立体美的桥梁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其次:要体现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师和学生实践创新美等
  现代音乐教育新课程真正显示的审美走向,将使美的百花园中又绽开出一株新的花朵,这就是教学美。也许它不太为一般人所注意,但对广大教师和现代教学研究者来说,它却是充满魅力的。
  音乐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创新美等。这些美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中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达到有机统一的。
  
  一、教学过程的美
  
  教学过程的美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这不仅仅是指那些为了某种教学需要而专门设置的创造活动,更主要的是指教师在教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学生在自己学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独特性和个性应当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成为教学的基本格调或弥漫于教学进程中的氛围。创造性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用,在广泛认知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音乐教学必须是轻松、愉快、活跃、生动的。
  教学中的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等等都是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的必备因素,也是其美质的核心。
  
  二、教学内容的美
  
  教学内容的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是由具体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大量美的因素决定的。
  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材中,教学内容都是最优美的音乐。其中,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之后而具有美的特征的内容。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他们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其美的因素都成了教学美的构成成份。就音乐作品的形式上看,声乐曲和有标题的器乐曲往往属于显性。我们可以从歌曲的歌词部分分析歌曲的思想性,如《黄河大合唱》、《红色娘子军》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红旗飘飘》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与情操。
  歌曲除歌词外,旋律上的特点更为重要,在教学时应把词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受到生动形象的美的熏陶。同时有标题的器乐曲如《红旗颂》、《九寨沟音画》、《命运》等我们可以从标题着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器乐作品思想性的分析,需要与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历史年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感受和理解。
  
  三、教师和学生实践创新美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同时,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参与和实践。如我在教《青春舞曲》时,我让学生改编歌词,跟着音乐跳新疆舞,有的同学摆动脖子,两手放在脖子下很有感觉,老师进一步引导后大家都学了起来。学习《非洲音乐》一课时,老师击鼓传乐,一个学生敲击,大家猜击鼓的意思。《春天来了》我让学生感受春天气息,请全班边听边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课堂美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的有利方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作者单位:063300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传统的考试阅卷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评卷评分主要靠手工作业,容易出错。1999年广西开始了网上阅卷试验,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去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全国共有广西、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采用网上阅卷。高考阅卷已经迈出了信息化改革的步伐。  本文简要谈谈网上阅卷所带来的新特点。  1、什么是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
期刊
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信息负载少,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于当今教坛独领风骚。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这是不容质疑的。但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在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重形式,轻实效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用比不用好,用得越多越好,以致忽视了教材,教学方法等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变成了“
期刊
历代美文中,着一“横”字,形象凸现、意境全出的佳句如晴夜明星闪烁,使妙文更著品味。请先看几例:  一、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二、驼背五少爷的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鲁迅《药》)  三、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老舍《骆驼祥子》)  四、蓬乱的短发里夹着不少的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
期刊
新时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显然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手段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物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那么必将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教学效果。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注重发挥其以
期刊
我校有一位同学,前五个学期的期考成绩都十分优秀,而在中考备考时,面对第一次摸拟考试的数学试卷,先是心慌、心速加快,后是大脑一片空白,所有数学知识都想不起来,两小时后结果只考了45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是一种严重的考试恐惧心理表现,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如果不克服这种现象,将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毁掉考生一身的前途。    一、考试恐惧产生的原因    考试恐惧是后天产生的心理障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理论、观念、体制、软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某些地区或学校开展的整合水平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存在着不少误区,这是学校和广大授课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对当前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整合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固有
期刊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应以此为主线开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常规教学中“激、启、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同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激:就是激发动机。对大
期刊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所有的教育源于对学生的爱心。我认为作为班主任更得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精心授业,而且还表现在业余时间能主动去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兴趣等方面.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期刊
尽管我们这里是农村,但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如何让人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是目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要有目的地进行,依据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面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虽然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探究式学习正是这一经典的体现。所谓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  中学生学习时所实行的探究性学习,更多地是为了通过主动地观察和比较、思考和总结,更好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且逐步地有效地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简单地说,其主要目的虽然仍然是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