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思考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那么,我们该怎样为孩子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让孩子对生活进行体验、认识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呢?结合近年来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适宜孩子参与的课前活动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品德学习应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课前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组织。例如,教学《上超市》(苏教版,下同)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开展购物前的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爱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然后让学生去超市买回20元钱的东西。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仅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组织贴近孩子的课堂活动
  
  从孩子的现实背景出发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联系儿童的实际,选择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纳入课程内容。例如,执教一年级《关心老人》一课时,我根据儿童的实际重组教材,把孩子能为老人做的事情以精美卡片的形式尽可能多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卡片后面的小花上涂上颜色。学生涂好之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通过涂颜色、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自己能为老人做的事情有很多。
  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开展课堂活动。听过两位老师上的一年级《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两位老师在课堂活动中都安排了体验游戏。前者为让孩子体验盲人行路的艰难,让每个孩子都蒙上眼睛,顺着桌子走。教者的本来意图是让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一下盲人行路的艰难,殊不知,孩子们已经忘却了游戏的目的。大家一起走的时候,你碰我,我碰你,嘻嘻哈哈,都觉得好玩极了。这就弱化了游戏本身所承载的道德信息,偏离了品德活动的宗旨,活动也就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后者只安排了一个学生亲身体验,而让其他孩子在一旁观摩。活动中,旁边的孩子看着“盲人”行走艰难的样子,都很为他着急。体验完毕,老师先让“盲人”谈谈心里想些什么,再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体验活动耗时短,却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可见,有效的课堂活动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三、实施发展孩子品德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归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品德与生活课的结束,意味着孩子新的道德行为习得的开始,意味着他的道德行为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应及时捕捉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一课后,可以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红领巾光荣历史的认识,明确肩头所担负的责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它带给我们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愿在这个舞台上,孩子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