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的通力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CDIO理念式、订单式、模块式、产学研一体式以及顶岗实习式等模式,构建具有资金保障、师资支撑、组织支持、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校企合作机制,以提高工程人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 模式 机制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教学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与特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ZDW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14-04
一、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问题的提出
美国工程院院士Charles M.Vest在其著作《新时期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中对工程教育领域近年来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得出了以下14项重大挑战,分别为:低碳运营、清洁能源开发、太阳能的广泛应用、高效药物产品研发、卫生信息统计更新、因特网网络安全应用、城市科学发展规格、虚拟现实构造、个性化学习推广等方面。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工程领域内的挑战主要来源于新能源开发、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随着我国工程领域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丰富性日趋突出,出现的问题也更具挑战性。这要求高校工程类毕业生要具有开阔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非凡的冒险精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工程类课程、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工科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存在脱节,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较弱,后续创新能力不足。概括起来,导致我国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工程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实践教学与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之间产生了外在的矛盾②。其次,从工程类教师队伍角度来看,很多一线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课程讲授过于注重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欠缺。最后,在工程毕业生的实习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实习经历不足已成为阻碍工程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门槛,这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与岗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而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来看,当前工程人才培养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弥补。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必由之路。③
企业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和工程创新环境,为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美国工程学家海伍德教授所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和实训环境的支持,除此之外,其他无法替代。”④由此可知,真实的工程操作实践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卓越计划”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和高校本身也不断加大了对高校工程实践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工科大学生的实践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这些与企业能够提供的功能完备性、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在工程运作中所面对的是生产技术研发与创新、市场运营管理、部门间工作协作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工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参与到企业的工程项目工作中来,融入企业真实的条件和环境当中。
二、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的几种模式剖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点在于校企合作,而工程型人才培育的关键点在于将“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校企之间进行很好的落实。⑤众所周知,单单依靠企业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很难独立完成“卓越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那些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大型工程类生产企业亦是如此,这也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为了发挥校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各自作用和优势,需要积极探索二者合作的多样化模式。对此,本文构建出以下几种联合模式以供参考借鉴。
1.“CDIO理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CDIO工程模式最初由美国工程学家艾沃德·克劳雷(Edward Crawley)在2000年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 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步骤 。⑥在此,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思想是以工程技术改革为基准,将工程教育置身于企业生产的生命周期系统环境中,以企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为落脚点,在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教育知识的补给,争取将工程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思维、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中的风尚引领者和革新者,因此,就有必要对现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CDIO理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对行业发展信息和趋势前沿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领域内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并结合一线调研和抽样分析,提取最为基本、核心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行分解,在层层递进的前提下设立各层次培养的目标。建立CDIO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工程行业良好的企业文化、精尖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科学的生产工艺、真实工程实践平台为依托,整合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以构建“卓越工程师”培育的优质实操平台为契机,切实将工程毕业生创新实践素养和能力塑造纳入高校工程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应用—反馈改进”五位一体的CDIO校企合作模式,使工程类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非凡的设计能力、高超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 2.“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按照工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卓越工程师”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其次,“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安排企业指导教师、制订企业实践方案等。⑦第三,“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间签署双向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工程型人才培养中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企业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全过程,维护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校企“订单式”合作培育模式,作为企业输送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合作模式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第一,“订单式”的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敞开怀抱,并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第二,从学校角度来看,该模式能够为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实践环境。企业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工程生产设备,能够为学生传授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能,不仅能够节省高校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第三,从企业角度来看,订单式培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还能够节省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培训成本,有效实现人岗匹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第四,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角度来看,“订单式”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更为明确,进而促进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企业生产学习中,积极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流程,进而缩小就业适应过渡期,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模块式”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由高校与企业两者基于某个教学模块所开展的一系列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即在遵循整体规划、目标导向以及循序渐进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分解,分为各种教学模块,以此保证每一模块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要求高校和企业要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教学模块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排列,严格按照由浅及深的排列顺序在校企合作中进行模块化教学。
总体来看,“模块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得“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能够在不同企业中开展,如此一来,能够带来很高的外部效应。一方面,“模块式”校企合作能够减轻高校寻求“大而全”企业以及优秀的企业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能够集中校内资源发展自身。⑧另一方面,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还表现在高校可以根据某一模块的教学要求,选择与软硬件条件均最为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进而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各个模块都能够在与之相符条件下的企业中实施完成。根据以上分析,“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那些大型企业较少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院校来说,是一个较为实际且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4.“产学研一体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企业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以价值和利润为导向。⑨“产学研一体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将高校的三大使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研发工作,特别是那些国际大型企业,无不把科学研发创新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这也为校企产学研一体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科研自身而言,如美国著名科学家安东尼·斯特勒(Antony Stella)和艾·格纳曼(A.Gnanam)所言,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方法的选择、科研计划的制订、科研过程的监控以及科研成果的开发等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步骤⑩,这些对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而言,正是其优势所在。对此,“产学研一体式”校企合作模式也为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该模式主要由“高校理论教学—企业实训—校企共同研究—企业生产”四段式合作链条构成,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5.“顶岗实习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习式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社会上的各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岗位,企业在其中扮演学生实践支持者的角色,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工程型人才建设。在校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培训以后,投入企业生产实践环境当中,在此期间,能够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学习生产实践技能。学生也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顶岗实习式”校企合作,要求学生在高校老师和企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从事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内容,完成同等的生产任务,承担一样的工作责任11,这样企业也不会因实习生的参与而增加劳动成本,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但由于学生还未真正走入社会,还没摆脱学生的状态,参加顶岗实习能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首先,学生通过在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可以清楚这项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技能,对员工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这也就使学生在不断适应工作环境要求的同时,逐步具备合格的员工素质,以便以后能较快地投入工作中。其次,学生从事和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没有区别,都是根据岗位职责去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最后,由于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对正式员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这能够培养责任意识和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勇气,还有利于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构建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校企之间的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各种内外条件予以保障。因此,要保障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动力机制入手。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1.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资金保障机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期间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做支撑,这就需要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资金保障机制,以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顺利、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和企业必须统筹各种有利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机制。第一,加大政府教育部门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是非营利性活动,经费只有靠政府财政划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亦是如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社会稀缺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校应该从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中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固定经费,以保证该项工作的正常开销。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金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费、学生实习补贴、教师培训费等各方面。高校对国家、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须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保障高校各项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第二,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费支持。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最终都要走出校门,为各企业工作,为社会服务。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标准,高校可与用人企业协商或签订相关合同,由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费支持。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应该投入一定的培养经费。在实习期间,除支付给学生必要的实习补贴外,学校也可向企业代收一部分学生实习工资,用于支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附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校应该拓宽卓越工程师培养社会融资渠道。高校可以争取社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费资助,以保证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如争取社会慈善组织对贫困学生的学费支持、校友名人的资助、企业对实验室设备的捐赠等。
2.着力打造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支撑机制。打造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12目前,我国高校工科类教师大部分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薄弱的问题,这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有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在职但不能满足实训要求的教师,应加强实践操作培训,通过与相关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考察锻炼,以增加实践经验;对新招教师必须有一些硬性规定,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必须要有在企业从事一定工作年限实践的要求,如在四年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周期内,担任五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必须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另外,可聘用企业高管或者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高校的客座教师,以解决高校工科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中,应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和信息交流,高度合作。
3.不断完善“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组织支持机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的有效运行,实现“卓越工作师”的培养目标,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校企联动组织支持机制。该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中主要起沟通与连接作用,对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指导与沟通等,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具体来说,该组织支持机制主要以校企委员会为主体,下辖两个分委会,分别为校企人才培养办公室(简称培养办),另一个为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且专业建设委员会又分为若干不同专业的第二分委会,其组织架构如图所示,以下将对该组织架构的各自职责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组织结构中的最重要部门,是其常设机构。其成员主要由高校、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方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制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业务指导与宏观调控;协调校企之间的日常教学、生产与技术研发等工作;明确校企双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落实;建立健全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主要涵盖日常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与实践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13;负责争取外部资源,加强与政府、社会之间联系和沟通;对校企合作进行全过程指导与监督,解决校企合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二,人才培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辖的二级组织,其主要职责表现在校企合作中日常事务的处理以及校企内外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包括校企合作协议的拟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校企对接、培养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中的制度建设。此外,针对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培养办要定期向校企合作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保证校企合作的信息通畅。
第三,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人才培养办公室一样,专业建设委员会同样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辖的二级单位,主要由高校工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著名学者以及合作企业的工程类专家、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培养计划的落实等各项工作。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工科不同专业类别,专业委员会又分为众多三级组织,如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机械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各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并不断完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格与标准、校企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实践课程开发等实体性工作。总之,由校企合作委员会、人才培养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委员会等组成的三级组织,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建设,也为实现校企全程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4.创设“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要明确双方在教育成果上的收益和责任,这也是保障校企合作有序稳定进行的举措。在工程教育成果的共享方面,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一直是校企合作中的受益者。同时,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平台,理应享受教育成果和收益。因此,有必要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成果共享机制14,如在校企合作开始前,应达成以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三方协议,赋予企业优先聘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另外,在校企合作共享机制构建的同时,还要明确双方的风险分担。校企之间应签订责任协议,企业要充分保证学生在实践或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减少或避免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Vest M C.Context and Challenge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7):235.
②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
③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2.
④John Heywood.Engineeri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2005:134.
⑤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9.
⑥Edward Crawley,Johan Malmqvist,Soren Ostlund,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IDIO Approach [M].New York:Springer Press,2010:246.
⑦苑俊英,陈海山,杨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2(S2):239.
⑧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5.
⑨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3.
⑩Antony Stella,A.Gnanam.Assuring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nd Concerns[M].New Delhi:Allied Publishers(P) Limited,2002:189.
11Arun S.Patil,Peter J.Gray.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A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7:158.
1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
13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5.
14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 模式 机制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教学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与特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ZDW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14-04
一、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问题的提出
美国工程院院士Charles M.Vest在其著作《新时期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中对工程教育领域近年来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得出了以下14项重大挑战,分别为:低碳运营、清洁能源开发、太阳能的广泛应用、高效药物产品研发、卫生信息统计更新、因特网网络安全应用、城市科学发展规格、虚拟现实构造、个性化学习推广等方面。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工程领域内的挑战主要来源于新能源开发、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随着我国工程领域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丰富性日趋突出,出现的问题也更具挑战性。这要求高校工程类毕业生要具有开阔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非凡的冒险精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工程类课程、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工科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存在脱节,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较弱,后续创新能力不足。概括起来,导致我国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工程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实践教学与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之间产生了外在的矛盾②。其次,从工程类教师队伍角度来看,很多一线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课程讲授过于注重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欠缺。最后,在工程毕业生的实习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实习经历不足已成为阻碍工程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门槛,这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与岗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而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来看,当前工程人才培养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弥补。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必由之路。③
企业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和工程创新环境,为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美国工程学家海伍德教授所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和实训环境的支持,除此之外,其他无法替代。”④由此可知,真实的工程操作实践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卓越计划”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和高校本身也不断加大了对高校工程实践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工科大学生的实践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这些与企业能够提供的功能完备性、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在工程运作中所面对的是生产技术研发与创新、市场运营管理、部门间工作协作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工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参与到企业的工程项目工作中来,融入企业真实的条件和环境当中。
二、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的几种模式剖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点在于校企合作,而工程型人才培育的关键点在于将“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校企之间进行很好的落实。⑤众所周知,单单依靠企业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很难独立完成“卓越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那些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大型工程类生产企业亦是如此,这也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为了发挥校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各自作用和优势,需要积极探索二者合作的多样化模式。对此,本文构建出以下几种联合模式以供参考借鉴。
1.“CDIO理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CDIO工程模式最初由美国工程学家艾沃德·克劳雷(Edward Crawley)在2000年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 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步骤 。⑥在此,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思想是以工程技术改革为基准,将工程教育置身于企业生产的生命周期系统环境中,以企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为落脚点,在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教育知识的补给,争取将工程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思维、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中的风尚引领者和革新者,因此,就有必要对现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CDIO理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对行业发展信息和趋势前沿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领域内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并结合一线调研和抽样分析,提取最为基本、核心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行分解,在层层递进的前提下设立各层次培养的目标。建立CDIO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工程行业良好的企业文化、精尖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科学的生产工艺、真实工程实践平台为依托,整合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以构建“卓越工程师”培育的优质实操平台为契机,切实将工程毕业生创新实践素养和能力塑造纳入高校工程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应用—反馈改进”五位一体的CDIO校企合作模式,使工程类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非凡的设计能力、高超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 2.“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按照工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卓越工程师”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其次,“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安排企业指导教师、制订企业实践方案等。⑦第三,“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间签署双向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工程型人才培养中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企业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全过程,维护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校企“订单式”合作培育模式,作为企业输送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合作模式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第一,“订单式”的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敞开怀抱,并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第二,从学校角度来看,该模式能够为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实践环境。企业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工程生产设备,能够为学生传授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能,不仅能够节省高校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第三,从企业角度来看,订单式培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还能够节省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培训成本,有效实现人岗匹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第四,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角度来看,“订单式”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更为明确,进而促进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企业生产学习中,积极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流程,进而缩小就业适应过渡期,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模块式”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由高校与企业两者基于某个教学模块所开展的一系列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即在遵循整体规划、目标导向以及循序渐进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分解,分为各种教学模块,以此保证每一模块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要求高校和企业要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教学模块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排列,严格按照由浅及深的排列顺序在校企合作中进行模块化教学。
总体来看,“模块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得“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能够在不同企业中开展,如此一来,能够带来很高的外部效应。一方面,“模块式”校企合作能够减轻高校寻求“大而全”企业以及优秀的企业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能够集中校内资源发展自身。⑧另一方面,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还表现在高校可以根据某一模块的教学要求,选择与软硬件条件均最为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进而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各个模块都能够在与之相符条件下的企业中实施完成。根据以上分析,“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那些大型企业较少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院校来说,是一个较为实际且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4.“产学研一体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企业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以价值和利润为导向。⑨“产学研一体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将高校的三大使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研发工作,特别是那些国际大型企业,无不把科学研发创新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这也为校企产学研一体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科研自身而言,如美国著名科学家安东尼·斯特勒(Antony Stella)和艾·格纳曼(A.Gnanam)所言,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方法的选择、科研计划的制订、科研过程的监控以及科研成果的开发等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步骤⑩,这些对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而言,正是其优势所在。对此,“产学研一体式”校企合作模式也为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该模式主要由“高校理论教学—企业实训—校企共同研究—企业生产”四段式合作链条构成,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5.“顶岗实习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习式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社会上的各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岗位,企业在其中扮演学生实践支持者的角色,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工程型人才建设。在校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培训以后,投入企业生产实践环境当中,在此期间,能够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学习生产实践技能。学生也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顶岗实习式”校企合作,要求学生在高校老师和企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从事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内容,完成同等的生产任务,承担一样的工作责任11,这样企业也不会因实习生的参与而增加劳动成本,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但由于学生还未真正走入社会,还没摆脱学生的状态,参加顶岗实习能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首先,学生通过在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可以清楚这项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技能,对员工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这也就使学生在不断适应工作环境要求的同时,逐步具备合格的员工素质,以便以后能较快地投入工作中。其次,学生从事和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没有区别,都是根据岗位职责去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最后,由于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对正式员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这能够培养责任意识和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勇气,还有利于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构建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校企之间的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各种内外条件予以保障。因此,要保障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动力机制入手。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1.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资金保障机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期间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做支撑,这就需要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资金保障机制,以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顺利、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和企业必须统筹各种有利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机制。第一,加大政府教育部门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是非营利性活动,经费只有靠政府财政划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亦是如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社会稀缺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校应该从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中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固定经费,以保证该项工作的正常开销。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金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费、学生实习补贴、教师培训费等各方面。高校对国家、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须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保障高校各项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第二,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费支持。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最终都要走出校门,为各企业工作,为社会服务。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标准,高校可与用人企业协商或签订相关合同,由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费支持。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应该投入一定的培养经费。在实习期间,除支付给学生必要的实习补贴外,学校也可向企业代收一部分学生实习工资,用于支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附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校应该拓宽卓越工程师培养社会融资渠道。高校可以争取社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费资助,以保证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如争取社会慈善组织对贫困学生的学费支持、校友名人的资助、企业对实验室设备的捐赠等。
2.着力打造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支撑机制。打造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12目前,我国高校工科类教师大部分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薄弱的问题,这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有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在职但不能满足实训要求的教师,应加强实践操作培训,通过与相关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考察锻炼,以增加实践经验;对新招教师必须有一些硬性规定,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必须要有在企业从事一定工作年限实践的要求,如在四年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周期内,担任五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必须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另外,可聘用企业高管或者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高校的客座教师,以解决高校工科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中,应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和信息交流,高度合作。
3.不断完善“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组织支持机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的有效运行,实现“卓越工作师”的培养目标,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校企联动组织支持机制。该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中主要起沟通与连接作用,对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指导与沟通等,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具体来说,该组织支持机制主要以校企委员会为主体,下辖两个分委会,分别为校企人才培养办公室(简称培养办),另一个为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且专业建设委员会又分为若干不同专业的第二分委会,其组织架构如图所示,以下将对该组织架构的各自职责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组织结构中的最重要部门,是其常设机构。其成员主要由高校、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方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制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业务指导与宏观调控;协调校企之间的日常教学、生产与技术研发等工作;明确校企双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落实;建立健全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主要涵盖日常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与实践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13;负责争取外部资源,加强与政府、社会之间联系和沟通;对校企合作进行全过程指导与监督,解决校企合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二,人才培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辖的二级组织,其主要职责表现在校企合作中日常事务的处理以及校企内外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包括校企合作协议的拟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校企对接、培养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中的制度建设。此外,针对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培养办要定期向校企合作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保证校企合作的信息通畅。
第三,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人才培养办公室一样,专业建设委员会同样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辖的二级单位,主要由高校工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著名学者以及合作企业的工程类专家、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培养计划的落实等各项工作。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工科不同专业类别,专业委员会又分为众多三级组织,如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机械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各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并不断完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格与标准、校企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实践课程开发等实体性工作。总之,由校企合作委员会、人才培养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委员会等组成的三级组织,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建设,也为实现校企全程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4.创设“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要明确双方在教育成果上的收益和责任,这也是保障校企合作有序稳定进行的举措。在工程教育成果的共享方面,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一直是校企合作中的受益者。同时,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平台,理应享受教育成果和收益。因此,有必要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成果共享机制14,如在校企合作开始前,应达成以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三方协议,赋予企业优先聘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另外,在校企合作共享机制构建的同时,还要明确双方的风险分担。校企之间应签订责任协议,企业要充分保证学生在实践或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减少或避免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Vest M C.Context and Challenge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7):235.
②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
③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2.
④John Heywood.Engineeri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2005:134.
⑤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9.
⑥Edward Crawley,Johan Malmqvist,Soren Ostlund,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IDIO Approach [M].New York:Springer Press,2010:246.
⑦苑俊英,陈海山,杨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2(S2):239.
⑧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5.
⑨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3.
⑩Antony Stella,A.Gnanam.Assuring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nd Concerns[M].New Delhi:Allied Publishers(P) Limited,2002:189.
11Arun S.Patil,Peter J.Gray.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A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7:158.
1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
13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5.
14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