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豚鼠耳蜗结构在9.4 T MRI系统中的成像特点。方法2015年5—10月选用5只白化豚鼠在9.4 T MRI系统中进行内耳扫描,随后右侧颈内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3 ml/kg),分别于注射后10、30、60、90和120 min进行内耳扫描。使用Image J软件对耳蜗的底转、第二转、第三转和顶转四个部位的不同时间点的MRI图像灰度值进行提取,绘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间点耳蜗各部位MR
【机 构】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六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3700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合肥 230032,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临床科学干预及技术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豚鼠耳蜗结构在9.4 T MRI系统中的成像特点。
方法2015年5—10月选用5只白化豚鼠在9.4 T MRI系统中进行内耳扫描,随后右侧颈内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3 ml/kg),分别于注射后10、30、60、90和120 min进行内耳扫描。使用Image J软件对耳蜗的底转、第二转、第三转和顶转四个部位的不同时间点的MRI图像灰度值进行提取,绘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间点耳蜗各部位MRI图像灰度变化曲线图,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结果行one-way ANOVA分析。
结果注射造影剂前,MRI仅能显示豚鼠耳蜗及前庭轮廓,不能辨别内、外淋巴液。注射造影剂后10 min(底转灰度值8 203±819)耳蜗前庭在T1像上即有增强,注射后30 min(底转灰度值10 489±819)和60 min(底转灰度值13 965±591)后耳蜗各阶显像逐渐增强,注射后90 min(底转灰度值18 050±1 250)时耳蜗、前庭、半规管均充分显影,可以清晰分辨出内外淋巴液,注射后120 min(底转灰度值18 952±1 185)时图像显影较90 min时无明显增强。造影剂进入内耳各部位的速度和量不等,在一定时间内,内耳各部位的造影剂分布变化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过程;造影剂在内耳各个部位的分布不均匀,耳蜗底转造影剂量最多,蜗顶最少,存在浓度梯度。
结论用钆喷酸葡胺增强的高分辨MRI系统可以清晰区分出豚鼠内外淋巴液,静脉注射钆造影剂后90 min为MRI内耳增强显影的最佳观察时间,使用钆造影剂的MRI成像为内淋巴积水的病理改变提供了影像学诊断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PSCCs)发病率的关联性已得到证实。最新发布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癌症分期手册中建议将HPV的表达情况作为OPSCCs分级分期的重要指标
目的探讨通过支持接触共培养模式,小鼠前庭支持细胞体外诱导人羊水干细胞向功能性神经元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人来源的羊水干细胞。从新生C57BL/6J小鼠获取内耳前庭组织,经酶解消化、细胞培养,选取其空心球体,制备单细胞饲养层。将标记慢病毒载体介导产生绿色荧光蛋白nGFP的羊水干细胞种植在饲养层表面,形成支持接触共培养,期间不添加任何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元信号诱导因子。检测分化后的羊水干细胞中
重症及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支持将是重症和危重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率,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良好的气道治疗管理对提高呼吸支持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疫情进入了一个严峻而复杂的局面。截至2020年2月1日,全国已有超过11 0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日常医疗运行。本文针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门诊及病房手术各个环节所需的医务防护措施进行讨论和建议,以期减少在2019-nCoV暴发和流行期间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88例,男性22例,女性66例,年龄(48.1±11.3)岁(±s,下同)。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术前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Lund-Mackay评分
喉部不典型类癌作为喉部神经内分泌癌其中1个亚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珠海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69岁男性患者,主诉为咽部异物感2月余,加重伴咳嗽、咽痛2周,完善检查并行病理活检后诊断为喉不典型类癌,舌根部乳头状瘤。全麻下行舌根肿物切除术+全喉切除术+区域性双颈部淋巴清扫术+气管造瘘术,术后行放射治疗,随访1年,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本文总结其病例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介绍神经内分泌癌的
目的通过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噪声暴露前、后豚鼠耳蜗血管纹上表达和分布的差异,探索MMP在噪声破坏血-迷路屏障完整性中的作用以及广谱MMP抑制剂多西环素对血-迷路屏障噪声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噪声性聋提供参考。方法45只健康成年豚鼠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腹腔注射生
目的分析比较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修正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瑞士卢瑟恩州立医院2002年4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耳硬化症患者,根据是初次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primary malleostapedotomy,P-MS)或是再次手术行修正的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rivision malleostapedotomy,R-MS),将患者分为初次手术组(P-MS组)和修正手术
耳硬化症是影响听软骨囊内稳态的主要疾病,是导致获得性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目前多认为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耳硬化症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多种分子途径,包括骨重塑、免疫途径、炎症及内分泌与代谢途径。本文回顾目前对耳硬化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总结一些已被证明有助于耳硬化症发展的环境和遗传因素。
报道改良下位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制作修复放疗后侧颅底复发性肿瘤术后缺损1例。患者34岁男性,因"右眼外斜及复视3个月"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右侧筛窦、额窦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术后肿瘤复发3次,分别利用颞肌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第3次手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出现坏死,行皮瓣切除后创面缺损大,且患者有根治性放疗史,修复难度高,最终选择应用改良下位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创面。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