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概述

来源 :中药药理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ing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具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治疗.基础研究发现,天麻及其有效成分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均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这也体现出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本文对天麻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做一综述,以丰富临床用药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血清、卵泡液、颗粒细胞miR-483-3p的差异表达、生殖内分泌特点、糖脂代谢及体外受精结局,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的发病机制.方法 总计纳入5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不孕症患者,其中痰湿证PCOS患者17例(痰湿组),非痰湿证PCOS患者18例(非痰湿组),男性因素不孕患者17例(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483-3p的表达.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miRNA-483-3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①痰湿组体质量指数(BMI)、腰
目的:评价化浊通脉方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阻遏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56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试验组给予化浊通脉方颗粒,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片,治疗10w后,观察两组疗效指标[血脂变化、颈部血管超声(C-IMT)、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中医症状积分等]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结果:试验组中有8例、对照组有9例患者因失访而脱落,另对照组中有2例因肝功能升高、两组各有3例因不能坚持服药和检查
目的:探讨小青龙汤加减在外寒内饮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外寒内饮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其对气道重塑、炎性因子、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因COPD急性期于我院就诊且中医证型属于外寒内饮型的94例患者纳入研究,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则联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治疗2w后比较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甲壳质酶蛋白40 (YKL-4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清白介素-6(IL-6)、
目的:应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用药规律,利用虚拟筛选技术探索核心药物中治疗AP的有效成分.方法:从中文数据库中收集全国名老中医及中文核心期刊报导的治疗AP有效方剂,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SPSS 24.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从国外数据库中收集AP的疾病靶点,运用AutoDock 4.2.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122个中药方剂,含121味中药,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中医药
目的:观察加味补肺白石英散联合鼓膜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渗出性中耳炎肺气虚寒证的疗效及对血清、鼻分泌物、耳积液中特异性变应原IgE(IgE)、白三烯C4(LTC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鼓膜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辛芩颗粒,观察组给予加味补肺白石英散内服和局部冲洗,疗程均为4w.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12个月患者生命质量评价量表(RQLQ),中医证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气骨听阈导差、血清、鼻分泌物、耳积液中Ig
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崩漏临床基础研究的用药特色、潜在关联规则及配伍规律分析,为中医药治疗崩漏提供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做资料来源,搜集近10年符合纳入标准的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关联规则、聚类等分析中药治疗崩漏的用药规律.共纳入方剂167首,含159味中药,高频使用中药有黄芪、熟地黄、当归等,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主归肝、肾和脾经,功效分类以补益药、活血药和止血药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9组核心药物组合,系统聚类分析归为4类,因子分析中提取7个公因子.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崩漏临床
基于对现有的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应用的文章加以整理、归类、分析,综合其特点,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中使用最多的是烟熏法、脂多糖(LPS)法等;动物模型建立操作简便,成模率高,其在现代医学病理上较为吻合,与中医病证特点符合度较低.通过归纳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发现未来动物模型的建立,需更贴合临床疾病的发生特点,从病因病机上也应与中医病证相结合.
目的:了解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应用情况.方法:收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文献1304篇,纳入符合要求文献的动物类型、造模方法、给药周期、表观指标、检测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多为8w~10w龄雄性Sprague Dawley (SD)大鼠、6w~8w龄雄性C57BI/6J小鼠、6 w~8 w Wistar雄性大鼠;造模方法使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化学损伤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和复合因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给药周期多为8w,造模方式多为腹腔注射;5种检测方法中常规检测指标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
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微生物和人体共同进化成一个复杂的超级有机体,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密切的共生关系在给人体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增加了疾病发生的风险.肠道微生物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等活动,并且能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提供信号来促进免疫细胞的成熟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育,而免疫系统又是调节肿瘤的主导力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而以系统科学为宗旨的中医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增强免疫作用达到抗
目的:实验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是子宫肌瘤实验研究的重要条件之一,子宫肌瘤动物模型虽类型多样,但如何建立成模率高且稳定的子宫肌瘤动物模型,目前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方法:为了对子宫肌瘤实验动物规范化模型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特采取大数据挖掘统计的方式对以往子宫肌瘤动物实验的造模方法、周期、频次等指标进行归纳分析,得出高频的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造模频率、造模时间、阳性药,并提出在整理动物模型数据时所发现的问题.结果:子宫肌瘤动物实验以鼠类为主要来源,其中Sprague Dawley大鼠以苯甲酸雌二醇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