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而想要有所创造必须具有主动探索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探索,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作为当今时代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得来的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究欲望的表现,是学生走向创新的起点。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探究、探索的热情,有探索才会有所发现。好奇心对原始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原始创新不是事先能够预料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最后才得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呢?
  1.1 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
  1.2 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巩固、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深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将来在事业上的选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兴趣的发生发展一般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这三个阶段。对初中学生来讲,进入初二下学期以后,开始向乐趣阶段方向发展,并为将来的志趣阶段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个阶段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初中学生思想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如果单靠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评等直接兴趣,不大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巩固、强化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教育,通过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深化。要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最好是亲手做实验。要让学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物理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研究来说意义重大,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说:“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而物理学家海森堡则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1900年4月27日,开尔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以“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乌云”为题所作的长篇演讲中,虽然认为物理学是万里晴空,但又说:“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可是现在,这种物理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研究来说意义重大。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被两朵乌云遮蔽得黯然失色了。第一朵乌云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而出现的。菲涅耳和托马斯?杨研究过这个理论;它包括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如何通过本质上是光以太这样的弹性固体而运动呢?第二朵乌云是麦克斯韦一玻耳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后来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正是这“两朵乌云”导致了现代物理的两个重大理论的建立,即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因此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发现。重大问题必定带来现有理论的大突破、大发展。从以上事实可知,物理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式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应该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
  2.1 要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首先会设计问题。
  (1)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难度适应,过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无意动脑,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2)教师要尽量减少琐碎提问,应该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与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灵活运用组合,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要尽可能地传授的知识有层次,利用问题组和问题库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结构知识。
  2.2 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发问。
  (1)心理学家表明: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向教师发问,向教材发问,向权威发问,树立“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实”的求实精神。
  中学生对于物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自觉的产生探索欲望,或者不能进行严密的科学探索。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及时的提出科学、严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的思维活动的问题。初三物理学《比热容》这节课时学生对于比热容这个概念很难理解,单纯的讲比热容这个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难于理解。我就从另一角度提出这一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这个概念?”。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学生就会查资料,看课本,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初中学生在学电流时,对于“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这句话往往理解不深。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几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的瞬间,几个灯泡同时亮了。看来电流的形成是相当快的。有些同学从这里得出结论:电子定向移动的速度一定也相当快。这种想法对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在脑中产生了疑问,从而會产生探索这一问题的强烈欲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
  引导学生把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早在伽俐略时代就已形成了把科学实验、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有机而巧妙地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符合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的,因而也符合创新的一般原理。比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科学家走进工厂,拿起一个灯泡问身边的大学生灯泡体积怎么算?大学生立即动手并运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开始计算灯泡的体积。科学家见状说,不用这么复杂,给我一个盛水的容器就可以了。实际上灯泡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里科学家用的就是创造性思维。
  用发散思维则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以思考: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①如果冰熔化后水面怎样变化?②若冰块中包有一实心铁块,冰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③若此冰块较大,下部对容器底有压力,则冰熔化后水面如何变化?④往水中加足夠多的食盐,冰熔化后,液面如何变化?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1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师就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必须从课本中走出来。引导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我在讲电路图这部分知识时,我从《故事会》上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有两间密封的屋子,第一个屋子有三盏灯,第二间屋子有三个开关,每个开关能控制一盏灯。要求每间屋子只能进去一次,让你判断出哪一个开关控制着哪一盏灯。不少同学立即拿笔画电路图看电路时怎样连接的,这种想法就是受了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样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出这道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先去有开关的屋子打开一个开关让一个灯亮几分钟,然后关闭接着打开第二个开关,再去第二间屋子,摸灯泡发热的则由第一个开关控制,亮的则由第二个开关控制,不发光的由第三只开关控制。提出这样的问题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
  3.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丰富的物理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验和知识的运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物理教学引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范围,让学生见识广一点,听得多一点。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探索兴趣也就会不断增加。举例来说学生在学初二物理课本中的《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比较繁华的地方做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噪声的来源和噪声的危害。但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这样一方面可以补充课堂之不足,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程也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新课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發现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充实表达的内容,这就要学生在平时多读多写,于读中学写,于写中领悟,于读写中培养创新能力,于积累中学会运用。  1.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写感想
期刊
【摘要】为了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产生互感的情境;倡导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从学习心理上产生一种期待,期待学习活动的生动开展,期待参与到丰富、有趣的数学探究中,从而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共同學习愿景中。因此,教师
期刊
【摘要】游戏不仅对体育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它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够发挥其他教育教学方法所不能具备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游戏,作用,过程  高中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
期刊
【摘要】中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其他许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现代公民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所以《新课程标准》将它定义为大众数学。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数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采取现实的,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让曾经被误会的数学的晦涩难懂,抽象枯燥形象发生质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项人类
期刊
用命题形式给出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列举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足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  在初中教學中,反例的构建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反例教学有其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缜密性、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的创新性等等。  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对反例教学的感触也非常深刻,我觉得反例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研究新方法,已成为基础教育界的一大亮点。本文对什么是案例教学法、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什么采用案例教学法、怎样用好案例教学法等问题进行了理性探究,旨在引起中学广大政治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政治课,推广,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证明,做好案例的遴选和教学设计,是案例教学达到好的效果的关键。  1.如何精选案例?  1.1 注重方向性。选用案例应
期刊
【摘要】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加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法及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实、活,实验教学,新颖教法,主体作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化学、发展化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
期刊
作为书面交际形式和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现行《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不仅把“培养在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而且还在“教学要求”部分,对“写”作出了具体的达标要求。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中写作的分值比重一直呈上升态势,从10/100~15/100~25/150直到现在的30/150。此外,还增加了与语篇分析有关的短文改错,这对中学英
期刊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一次说明了:学习需要兴趣,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生朝气蓬勃,爱说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针对这一年龄特点,笔者认为,英语课堂迫切需
期刊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从初中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