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18F-氟代乙酸盐中有机溶剂残留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18F-氟代乙酸盐(18F-FAC)中乙腈、丙酮和乙醇3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

方法

采用HP-INNOWAX(30 m×0.53 mm,1 μm)毛细管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70℃,进样口温度为20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进样量为1 μl。

结果

乙腈、丙酮和乙醇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离,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73、0.998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01.0%、97.5%,相对标准偏差值分别为4.6%、4.0%、1.5%。

结论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18F-FAC中残留有机溶剂的测定。

其他文献
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疗主要有3种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随着131I在甲亢治疗中的安全性得到肯定,临床上选择131I治疗的病例不断增加,特别是甲亢伴合并症时选择131I治疗较多且备受关注。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报道及临床实践,就131I治疗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或血细胞减少两种合并症的优势与风险作简要综述。
细胞凋亡存在于多种病理过程中,包括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缺血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多种肿瘤等。凋亡检测的可视化对疾病的诊断、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与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凋亡检测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原位末端标记法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等,但其侵入性方式限制了之后的随访研究。而活体内凋亡显像有助于无创观察、直观了解凋亡发生的体内过程。PET与SPECT的发展,以及新的针对靶点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显像剂
目的探讨无脑部转移的不同分期肺腺癌患者大脑静息葡萄糖代谢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组织学确诊为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检查资料,其中Ⅰ期患者为28例、Ⅱ期29例、Ⅲ期31例和Ⅳ期32例。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Ⅰ、Ⅱ、Ⅲ、Ⅳ期肺腺癌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并比较4组之间脑代谢改变的差异。结果Ⅰ、Ⅱ、Ⅲ、Ⅳ期肺腺癌患者PET脑显像均表现区域性脑代谢减低,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在上肢CT静脉血管成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上肢CT静脉血管成像患者的检查资料,并对上肢静脉血管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等多种方式后处理,选定A、B、C(肱骨内外髁连线向近心侧5 cm处头静脉和肱静脉的轴位图像;肱骨内外髁连线向近心侧8 cm处头静脉和肱静脉的轴位图像;锁骨下静脉的轴位图像)层面分别测量管腔内CT值。测量
目的应用18F-FDG PET/CT脑显像测定健康新生儿及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脑葡萄糖代谢水平,探讨18F-FDG PET/CT脑显像在HIE患儿严重程度分度及治疗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健康新生儿10名和不同程度HIE患儿34例,后者包括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7例,注射18F-FDG后显像测定患儿大脑双侧感觉运动皮质区、额叶、颞叶、枕叶、丘脑、基底节、脑干及小脑区脑组织S
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技术相对其他方法来说具有无创、简便等明显优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往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唯一可靠方法,而目前CTA技术对这个老的"金标准"提出了挑战。多源CT的应用使全动脉树形结构的无创成像成为可能,该技术的优化令动脉硬化性疾病的诊断更加精准。对比剂的应用和仪器参数的优化,使CTA检查的照射剂量明显降低。今后,随着CT技术
目的对甲状腺24 h摄碘率(24 h RAIU)与131I治疗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3218例首次使用放射性131I治疗的Graves甲亢患者进行集中随访,随访时间为6~60个月。成功随访2690例。患者实际服131I剂量为74~1850 MBq。依据131I治疗前甲状腺24 h RAIU,将患者分为A组(24 h RAIU<50.0%)405例、B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