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的主体性。
本人在多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非常感兴趣,操作很熟练,有的可以说是小有研究,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好为人师,乐于指导他人。教师则完全可以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加以培养,成为“小老师”,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老师”的培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班级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行为习惯不一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教师的部分时间用在了维护课堂纪律上,另外还要不停巡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几节课下来,身心疲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有经验的教师会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安排1 ~ 2个平时学习比较认真,能够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小老师”,由这些学生来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这些“小老师”集中后交给老师统一讲解。而教师在整个课堂上相对来讲则比较轻松,会有大量的时间来很好地驾驭课堂,思考新的问题,不需要疲于奔命。
二、“小老师”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持有充分自信和足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的。普通的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不善于请教老师或者教师不能一一兼顾等原因,这些学生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时间一长,他们往往会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跟不上其他同学学习的步伐,必然会失去信心,逐步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有“小老师”的主动帮助,有同学们的相互探讨,再加上老师最后的讲解,这部分学生每次都能基本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完成任务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其成就感必然越来越强,信心会越来越足,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其学习也就由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变成主动自我探求,我们所倡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得以实施。
三、“小老师”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培养储备人才
在一些学生技能比赛后的交流场合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一方面羡慕别的学校取得的成绩,一面抱怨好学生不多,找不到学生参加比赛。也确实,平时不注重学生的发掘和培养,需要时则东拉西凑,应付差事,其效果可想而知。说到底不是好的学生不多,而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留心发掘和用心培养罢了。
好的人才需要教师去留心发现,潜心挖掘。好的人才更需要教师不断地锤炼,努力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其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规范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学校各类活动和比赛储备人才。
当然,教师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对“小老师”的培养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实践过程中“小老师”是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因而“小老师”的培养不是随意的,也不能以教师的个人轻松为目的,应该让每个有能力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做“小老师”的人才,即唯才是用。当然,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教师在充分发挥“小老师”作用的过程中,还应适时点拨,做好导师工作。
(2)要让“小老师”在班级里产生辐射效应,这样对提升学生整体知识、能力水平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后进生常常是被教师忽略的对象,为他们提供机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之间积极探讨问题,学有不足的同学要勇于向别人请教。教育“小老师”在指导别人时不能恃才傲物,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
(3)教师在培养“小老师”带领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出现“乱课”现象,要随时注意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不能最后变成了“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天。当然,如果学生是为了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乱”,不妨就让他适当地乱乱也无妨,在有控制的前提下,带着问题的“乱”有时反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小老师”的培养上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讲台上更多的时间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学校)
本人在多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非常感兴趣,操作很熟练,有的可以说是小有研究,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好为人师,乐于指导他人。教师则完全可以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加以培养,成为“小老师”,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老师”的培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班级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行为习惯不一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教师的部分时间用在了维护课堂纪律上,另外还要不停巡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几节课下来,身心疲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有经验的教师会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安排1 ~ 2个平时学习比较认真,能够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小老师”,由这些学生来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这些“小老师”集中后交给老师统一讲解。而教师在整个课堂上相对来讲则比较轻松,会有大量的时间来很好地驾驭课堂,思考新的问题,不需要疲于奔命。
二、“小老师”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持有充分自信和足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的。普通的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不善于请教老师或者教师不能一一兼顾等原因,这些学生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时间一长,他们往往会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跟不上其他同学学习的步伐,必然会失去信心,逐步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有“小老师”的主动帮助,有同学们的相互探讨,再加上老师最后的讲解,这部分学生每次都能基本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完成任务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其成就感必然越来越强,信心会越来越足,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其学习也就由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变成主动自我探求,我们所倡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得以实施。
三、“小老师”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培养储备人才
在一些学生技能比赛后的交流场合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一方面羡慕别的学校取得的成绩,一面抱怨好学生不多,找不到学生参加比赛。也确实,平时不注重学生的发掘和培养,需要时则东拉西凑,应付差事,其效果可想而知。说到底不是好的学生不多,而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留心发掘和用心培养罢了。
好的人才需要教师去留心发现,潜心挖掘。好的人才更需要教师不断地锤炼,努力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其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规范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学校各类活动和比赛储备人才。
当然,教师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对“小老师”的培养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实践过程中“小老师”是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因而“小老师”的培养不是随意的,也不能以教师的个人轻松为目的,应该让每个有能力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做“小老师”的人才,即唯才是用。当然,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教师在充分发挥“小老师”作用的过程中,还应适时点拨,做好导师工作。
(2)要让“小老师”在班级里产生辐射效应,这样对提升学生整体知识、能力水平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后进生常常是被教师忽略的对象,为他们提供机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之间积极探讨问题,学有不足的同学要勇于向别人请教。教育“小老师”在指导别人时不能恃才傲物,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
(3)教师在培养“小老师”带领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出现“乱课”现象,要随时注意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不能最后变成了“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天。当然,如果学生是为了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乱”,不妨就让他适当地乱乱也无妨,在有控制的前提下,带着问题的“乱”有时反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小老师”的培养上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讲台上更多的时间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