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奇迹的奥秘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是一篇说明文,被选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与其同一单元的还有《颐和园》《秦兵马俑》。对照单元目标,根据文体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笔者尝试换位思考,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来关注奇迹,既而使学生产生探寻奇迹奥秘的动力。
  从文本來看,内容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完美。作者围绕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从远到近,再到联想,最后追问,层层推进,逐渐为学生掀开奇迹的面纱。
  一、远观,感知长城的磅礴
  文本开篇就出示了这样一句话:“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里把长城比作长龙,不仅体现出了长城的长,而且动静结合,很容易让人感知到长城的美。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华民族图腾——“龙”,给长城抹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长城究竟有多长?文本中写道:“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语言简洁,但是结合地图则可以得知,这“一万三千多里”需要横跨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者惜墨如金,虽只有两句话,却言简意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可以结合相应故事,或者具体事例,结合具体朗读,让学生体验长城的长,感知长城的大气、磅礴,以便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二、近看,感知结构的精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巧妙地通过“从北京出发”一句转换写作视角,进行近距离观看长城,着力描绘的是长城的坚固。虽然耗费笔墨相对较多,但是语言非常平实。初读时没有感知,但是细细推敲后便发现其结构非常讲究。第一句点出了离北京不远,只有“一百多里”,说明了长城位置的重要;第二句点出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意在说明长城的坚固;接着依次围绕“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上”—“城墙顶上”一一道来,有条不紊。在具体结构的描写中,作者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有重点地进行描写。比如城墙顶上,供“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比如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比如城台,除了屯兵,还可以“互相呼应”等等。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突出长城的军事作用,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长城结构的巧。
  三、联想,感知古人的魄力
  自古登上长城者,都感慨万千,作者也是如此。从长城的长,到其结构的精巧,作者自然而然会想到劳动人民。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用“想起”一词引出,如这一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就说明了长城修建的艰难。“数不清”“两三千斤重”说明了条石之多,之重,而之后的“没有……没有……”则更是点出了修建过程的艰难,“一步一步地抬”更是直接给学生勾勒出了长城修建图:烈日下,劳动人民身着破旧的衣服,扛着条石、抬着条石,迈着蹒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作者除了表达修建长城的难度大外,还饱含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由衷的赞叹。
  四、追问,感知奇迹的奥秘
  按以往教学,到此这篇课文已经解读完毕,然而,对于长城来说,却远远没有结束,毕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一种象征,仅仅靠短短几百字,是无法说清楚的。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资料拓展的形式把文本变“厚”。如有可能,还可以设计几个问题,比如长城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修建的,长城修建了多少年,具体是怎么修建的等等。教师应该在 “追问”中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走向课外,去求知,去探索。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鱼胡路小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如何让学生生发阅读兴趣、融入阅读氛围,如何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成为教师议论的热门话题。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以导、读、悟、品为主要步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策略。  一、选取核心词语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阅读课堂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用意识,读写结合已经成为教师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一种常用方式。但是,仔細审视这些课堂,就会发现课堂中读写结合的针对性并不强,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得到真正提升。那么,怎样才能把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  一、研读教材,发现表达秘妙,实现读写结合  对于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来说,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
《怕浪费的奶奶》是根据日本作家真珠真理子的绘本《怕浪费婆婆》改编的,可作为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例文,我把这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认真阅读例文《怕浪费的奶奶》节选部分,了解通过几件事写人的一个特点这一方法;(2)回忆、再现生活中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并通过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选择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来写;(3)学习如何留心生活中的小事,在习作时通过真实小事的具体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每个阅读个体的独特体验来说,这话很有道理。但就阅读教学而言,“一个教者,似乎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即对同一文本而言,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教师往往奔着一个方向——引领学生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其实,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在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对同一文本的内容进行新的发掘。这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带入到一片新的天空。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以课题提出的问题——
低年级的写话始终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学生写话能力的高低往往会对其日后的习作水平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针对身边的事物难以展开认真细致的观察,明显缺乏思考能力,从而缺乏积累,习作时无从下手,也不具备条理性和逻辑性等,甚至产生了对写话的畏难情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教师在写话教学中应更多地
摘要: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三次实践教学为例,分别分析传统式、网络式以及互动式三种语文教学模式,探索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以求教学效果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效果;价值取向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交际专项训练,而应把口语交际教学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下面笔者主要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顺势
统编本高年级教材选编了很多小说体裁的课文,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在教学小说时,如果教师能紧扣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就能让学生把小说理解得更为透彻。笔者以《金色的鱼钩》为例,谈谈紧扣人物教小说的三个策略。  一、紧贴外貌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所以少不了外貌描写,紧扣外貌描写去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预测阅读,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带着假设和问题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凭借书籍的封面、标题、插图等信息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单的推断,在“假设—阅读—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其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极大提升。预测作为一种阅读策略,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而要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阅读目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预测阅读策略进行课外阅读。  一、借助文本教材,引入预测阅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凭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这些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教育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者上成普通阅读课的现象,不能真正凸显出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价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才更有效呢?  一、关注课文表达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