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忧》伴我成长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vide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很多機缘,我写作的成长和一本杂志有关。
  宁夏街树德里三号,四川省妇联《分忧》杂志所在地,1988年9月,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男人都是孩子》就发表在这里。
  那时我二十出头,闲暇喜欢写作。我是没有什么天赋的人,靠的是毅力,所以不断写,不断投,不断失败,不断重来。那会儿投稿也不似现在电子邮件方便,靠手写、邮寄,没一点毅力还不行。
  宁夏街树德里是一条巷子,没有任何商铺,连后来流行的法国梧桐树都没有一棵。巷子里一边是高墙,一边是省妇联,尽头是树德中学。我写作的启蒙老师丁芾编辑就在《分忧》杂志社工作。
  那时我刚从中医学校毕业不久,分到金堂县中医院工作。很多个值完夜班轮休的日子,我就挑灯夜战,把咬笔杆咬出来的文字一个一个记录在稿纸上。每次写完稿,就信心百倍地用信封封好,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然后送到邮局寄出去,但不是收到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80年代,《分忧》在成都书摊上十分抢眼,因为她是四川省妇联主办,是家乡人自己办的刊物,很多栏目贴近普通百姓,更是女性读者的知心朋友。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看《分忧》,恰好1988年的夏天我写了一篇小说,于是照着杂志上的地址投了出去。
  这只是我很多次投稿中例行的一次,投出去也没抱什么希望。但不到半个月,一封印有“《分忧》杂志社”字样的薄薄信封就飞了过来,害得我双手因激动而颤抖。因为有经验的文友告诉我,收到薄的信封,多半是用稿通知。果然,撕开信封就见到了那封期待已久的用稿通知,我的小说《男人都是孩子》将在当年9期发表,娟秀的钢笔字迹落下了编辑的名字:丁芾。
  之后的日子盼星星盼月亮,恨不得1988年的9月早些来到。9月初,我终于盼到了印有自己短篇小说的《分忧》杂志上市,我当即选购了多本,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回到家里,就像现在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告诉家人我的处女作发表了……
  因为这次发文,激发了我更多的创作热情,我第二个短篇小说《爱情戏谑曲》,也很快在当年11、12合期《分忧》杂志上发表。那之后,我创作的文思如泉涌,发表的瓶颈也一下洞开,先后有多个中短篇小说在《三月三》等文学期刊发表,而且成了《分忧》杂志的常客。因为这个缘分,1990年我应邀参加了《分忧》杂志的年底作者见面会,也因此第一次见到了丁芾老师。她当时三十多岁,和我想象中一样,干练、亲切、随和,让初次见面的我轻松了不少。
  从此我和《分忧》杂志结缘,成了他们没有发放聘书的特约作者,在其后三四年里发表了近20篇各类文章。我也因此经常出入宁夏街树德里三号,去编辑部做客,和丁芾老师商谈稿子。丁芾老师也经常回访,记得有一次,丁芾老师来金堂回访作者,我想带她去云顶山看风景,但被婉拒了。丁芾老师说她喜欢看水,就去发源于金堂的沱江边看看。
  很多年以后,我创作的小说《百万悬赏》改编成小品《快乐老爸》登上了2016年央视春晚,发表的作品多达数百万字,被聘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两次被四川省文联评为“推优工程”艺术家。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我总是忘不了宁夏街树德里三号那条几百米的小巷,忘不了给予我鼓励、引领我走上创作道路的《分忧》杂志,还有一位敬业、真诚、善良,让我终身敬重的丁芾老师。
  《分忧》即将迎来创刊40周年,岁月不老,青春常在,谨以此文祝福《分忧》杂志越办越好,更祝愿《分忧》杂志与时代同步,成为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好朋友。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
断不完的  “官司”  每次下班回到家,还没进门,远远的就听到相差三岁的两个儿子又在为了一点小事起了争执。我一进门,小儿子立刻就扑上来,委屈地说:“妈妈,哥哥打我。”他指着被打的部位向我控诉哥哥。小儿子话还没说完,大儿子已经气急败坏地在替自己大声辩解:“他不会弄,我教他,他不听,非要瞎弄。”  一般情况下,为了尽快平息他们之间的“战争”,只要听到老二的哭声,我直指老大:“你怎么又欺负弟弟了,不知道
期刊
一  小雅自打怀上二胎开始,便在心里暗暗做了一个决定,这回说啥也不能步老大后尘再把娃送到老家让父母带了。最要命的就是娃的口音。口语方面的启蒙绝对是根深蒂固的,这不,老大回城都三年多了,可老家口音依然很重,在学校读课文时,常被同学们小声嘲笑。而且生活上的一些小习惯也与城市长大的孩子格格不入,要改变这些任重而道远。  可是这又能怪谁呢?当时两人都要上班,又刚刚按揭了一套小房子,每月近万元的房贷,根本不
期刊
12月18日,“央视新闻”抖音号发布了一条制作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的视频。视频中,主持人海霞为一位95后的山村小木匠点赞,夸奖道:“每个细节都还原得那么逼真!”这位被央视点名表扬的年轻小木匠名叫安旭,他从城市回到家乡小山村,以兴趣为导师,在抖音上向观众展示别样的木质手工艺品制作流程,作品除了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外,还有刻着“仙女抚琴”的木梳、小天鹅台灯、高跟鞋等108件手工艺品,共收获五百多万粉丝,获
期刊
初恋时,我爱的是文艺青年  年轻时,我和宋楚的恋情曾经被很多人羡慕。  在别人眼里,我俩特别般配。他是中学音乐老师,我是教小学语文的。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业余喜欢读书写作。一句话,我们两个都是文艺青年。音乐会、展览馆、江南水乡小镇,是我们最爱的约会场地,浪漫、唯美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主题。那时的我们,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更不屑柴米油盐茶的琐碎。  那时,我想当然地以为我将来一定会嫁给宋楚。然后,风花
期刊
1  我工作正忙的时候,老妈给我打电话,沙哑着声音说:“楠楠啊,妈最近有点感冒,也没多严重,就是头有点晕,你能不能给我带点感冒药回来?”我一边忙着手头的活,一边问她:“那我爸呢,你让他先给你买点药吃着。”  “你别提那老头,一提他我就来气,这段时间跟我闹别扭,我都感冒了,还把我一个人丢下,和村里那群老头打牌去了。”我妈就是我妈,就算病了,骂起我爸来还是中气十足。但是骂人再中气十足,病却耽误不得,我
期刊
父亲把寂寞留给我  父亲去世之后,我对母亲和弟弟的不满上升到难以压制的地步。我看着父亲的遗像,不停地哭,想问母亲为什么只爱弟弟,父亲和我就如此不重要?  母亲和弟弟向来深情,我与父亲不在他们那个深情世界里。我知道这与父母感情不好有关,父亲确实对母亲不算好,母亲非常辛苦,弟弟疼母亲,对父亲很有意见。每次父母矛盾爆发,弟弟总是站在母亲的阵营,虽不说话,但用行动排斥父亲,与他几乎零交流,我觉得这是冷暴力
期刊
小姑子略胜一筹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萧燕燕上辈子一定跟我有仇。”我还在上班,就接到妻子白菲打来的电话,白菲在电话里气急败坏地指责我妹妹,我听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对“相爱相杀”的姑嫂又起了啥摩擦。  等白菲冷静下来,我才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刚刚我妹妹萧燕燕发了一条朋友圈,大致意思是:恭喜自己,又卖出了一套高端别墅,奖金满满,买个包包犒劳自己。上个月刚买的包包可以送给嫂子,她一定很开心。  
期刊
我的母亲最爱存私房钱,母亲说女人的“私房钱”就是女人的“安全感”。  有一次,陪母亲逛街,母亲看中了一件外套,就二话不说买下了。我说:“不是说最近家里经济紧张吗?你哪来的钱?”母亲说:“我的私房钱啊。”  那一年种地光景不好,父亲跟母亲说看中了一个药材生意,但是启动资金不够,意思看母亲那儿有没有钱。谁知母亲却很无辜地说:“我一天又不挣钱,哪儿来的钱呀!”听到父母的对话,我再次睥睨地看了母亲一眼。趁
期刊
人在睡觉时为什么不会忘了呼吸、心脏不会停摆、肠胃仍持续蠕动、膀胱满了仍然会有尿意?全要感谢自律神经。  自律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由脑干的下视丘掌控,由脊椎延伸而出,如大树根系般深入身体各器官及血管,呼吸、心跳、消化吸收、体温、血压、流汗、排尿、解便等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机能,都由自律神经自动化调节,不受个人意志控制,因此人在进入梦乡时各器官仍照常运作,各司其职。  自律神经失调困扰现代人  近年自律
期刊
舞台上夸张的造型,独特的嗓音与腔调,总有不少人觉得黄龄这位女歌手奇奇怪怪。但很多人都想不到私下的黄龄,其实反差极大。她从小喜欢动物,因此不愿意吃肉,素食12年;她分享素食日常,琐碎而又温馨。黄龄没有刻意研究过素食的议题,也没有特意将素食作为一个标签,她选择素食主义的理由非常简单——她从小就喜欢动物,她不愿意去吃肉。  事实上,如今素食的女性越来越多,那么,女性素食者如何保有健康并且气血丰盈呢?“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