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件内力分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B_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各基本变形杆件的内力进行分析,正确地做出的内力图是学习材料力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对比、分析,抓住用截面法求内力的实质,再通过数学演绎,归纳出内力随外力变化的规律,然后经过抽象与简化,得到作内力图的简易作图法。这样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不教之教”的境界。
  关键词:内力分析 内力图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12-02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目标不再是应试,而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通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培养出具有具有个性,具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可以走得远的人。[1]
  材料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材料力学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基础。在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杆件的内力分析是关键的一环。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激发学生各种能力。
  1 对比、分析—— 抓实质
  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对比,抓住力学中本质的东西,抓住串起力学知识的一条红线,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1 内力与约束反力的异同
  杆件的内力是由外力所引起的杆件内部材料之间互相作用力的改变量,求内力的一般方法是截面法。静力学中介绍的约束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用力系的平衡方程可求得约束反力。
  虽然内力和约束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但对比一下,截面法的实质还是根据力系的平衡条件求未知量。求内力和求约束反力的方法是一样的,仅仅是获得力学模型的方法不同而已。
  静力学中研究对象是刚体,静力学的力学模型是解除约束后获得的。选取适当的刚体或刚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所去掉的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用对应的约束反力代替,研究对象在主动力系和约束反力系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
  材料力学中研究对象是可变形固体,求杆件内力时力学模型是用假象截面截得的。取截面任一侧的杆件为研究对象,把去掉的部分对研究对象的作用用内力表示,研究对象在主动力系和内力系作用下保持平衡。
  1.2 未知量的符号与内力“设正”
  力系的平衡方程是代数方程,方程中的各项是对应的矢量在轴上的投影。从平衡方程中解得的未知量,若符号为正,说明力或力偶的方向设对了。而在材料力学中,为了变形计算的需要,根据微段的变形情况,规定了内力的正负号。分析对比这两种关于未知量符号的规定可发现,它们可通过将内力方向“设正”统一起来。将内力一律画成和正的变形对应的方向,由平衡方程求得的数值为正,说明内力的方向设对了,求得的数值为负,则说明内力的方向设反了,数值的负号正好与内力的规定一致。
  物体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工程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在杆件内力分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求内力的一般方法和用力系的平衡方程求未知量的方法对比,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由平衡条件准确地判断内力的种类与方向,正确地求得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抓住了静平衡的力学模型受到的是平衡力系,可用力系的平衡方程求未知量的一般规律,深化了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其他文献
中介语僵化是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阐述中外学者对僵化现象的定义、分类及成因的解释,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探讨如何帮助学生预防和克服僵化
本文从作者实际工作出发,详细阐述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缆接续与测试过程,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较为详尽操作步骤和规范,尤其重点阐述了现场实际操作过程的若干注意事项,为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课程的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笔者重点探讨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进行培养,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设定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来实现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
摘 要:发现法是一种主张学生在掌握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近几年的优化教学改革实践情况看,根据学生和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发现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了学生思维分析的深入,尝到的知识比较牢固和灵活,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实践课教学中如何灵活应用发现法教学,以培养创新型探索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