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人的生命呐喊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给人一种磅礴的力量,一种亢奋和激昂,一种不可遏止的宣泄和升腾。腰鼓所发出的不是简单的声音,而是一种情绪,一种精神;腰鼓所传递的是一种意志,一种梦想,一种思考,一种文化。
  安塞腰鼓似乎具有灵性。它是黄土高原人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因此,作家刘成章不只是写腰鼓,而是借助腰鼓这种奇妙道具,来表达黄土高原人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和向往,表达黄土高原人对生命和力量的呼唤和呐喊。
  在辽阔浩渺的黄土高原上,人是最美的风景。茂腾腾的后生,给人一种动感和蓬勃的旺盛力量。后生之强,之壮,之伟,之蓬勃,之精神,让人在感受力量的同时产生无穷的想象力!安塞腰鼓夺人魂魄的力量就来自这群后生,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就来自这群后生,安塞腰鼓一泻千里的澎湃激昂就来自这群后生。他们是黄土高原人生命力的代表,他们代表着黄土高原人的未来。
  这茂腾腾的后生,代表着成长,代表着生机,代表着希望。他们力量无穷,他们英姿勃发,他们斗志昂扬,他们有威风,有野性,有一种原始的意志。他们淳朴的气息没有被破坏,灵魂纯净,所以有着冲腾的元气,有着十足的底气,有着百倍的霸气和万分的勇气。他们阳刚伟岸,有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他们雄奇、雄壮,有黄土高原人特有的雄性之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有一种美妙、新奇和特别的冲动。他们所敲击的安塞腰鼓是最响亮的,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有美感的。是他们成就了安塞腰鼓,是他们使安塞腰鼓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生命图腾。
  后生的朴实,给人一种安慰,一种踏实,一种高度的满足。他们不出奇,不搞怪,不打扮,不刻意雕琢。朴实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黄土高原人视朴实为最美,视朴实为生命的原色调。朴实的后生和厚实、纯朴、大气的黄土高原是一种颜色,一种品格,他们和谐一致,浑然一体,多么和谐,多么统一,多么自然。
  在这黄土高原上,需要一种合适的道具,才能宣泄出黄土高原人的精神意志。安塞腰鼓就是最适合的载体,就是最能传达黄土高原人心声的道具。安塞腰鼓的声音有特别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它的声音能传遍广袤的黄土高原,激荡每一个人的灵魂。激越升腾的安塞腰鼓声,就像黄土高原人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呼唤。这鼓声震天,这鼓声动地,这鼓声响彻宇宙。黄土高原人需要这样的鼓声,需要这样痛快的传达,需要这样的激情方式。
  安塞腰鼓是黄土地人对诗性的自然膜拜,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但安塞腰鼓簡单、简洁,淳朴敦厚的黄土高原人就需要这样简单,就需要这样单纯,就需要这样痛快淋漓。这是一种特别的美,这是一种特别的精神追求。黄土高原人需要这样的仪式,需要这样的声音。
  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和力量,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安塞腰鼓能表达出黄土高原人的心声,它能最准确、最真切地传达出黄土高原人的生命诉求。黄土高原人选择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也选择了黄土高原人。安塞腰鼓成为陕北人、黄土高原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成为黄土地人的一种特别的语言。
  黄土高原实实在在,结结实实,厚重内蕴。黄土高原的厚重博大,辽阔雄壮,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宽厚,一种温暖。黄土高原孕育了华夏民族,黄土高原造就了华夏文化。几亿年冲积而成的黄土高原,早已不是简单的土层,已成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这是多水的江南所无法比拟的。这鼓声只有在黄土高原上才最有味道,最有力量。然而,安塞腰鼓只能匹配这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只能匹配这安塞腰鼓。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才能释放出自己的能力,才能展示出自己的力量之美,才能体现出那种雄浑刚健、野性大气,才能表达出雄性之风和“陕北魂魄”。
  鼓、黄土高原、人,最巧妙的配合,最完美的配合。地域、文化、风情、人物有机协调,和谐统一。天、地、自然融合,成为一体。这人,这鼓,这黄土,就成了祖国大西北最美的风景,最逼真的符号。
  安塞腰鼓踏破岁月、气吞山河;安塞腰鼓激情澎湃、畅酣淋漓;安塞腰鼓豪放火烈、汪洋恣肆。一声声震撼天地的鼓声,就是黄土高原人一声声对天地日月的呐喊,对不屈生命的挣脱和搏击,对厚重深沉的黄土地的撕裂。厚重的黄土地需要这样的力量,需要这样的冲击,需要这样的宣泄。黄土高原人必须有这样的力量,必须有这样的速度,必须有这样的力度和厚度。
  安塞腰鼓,迸发出的不是鼓声,而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喷发出的不是力量,而是黄土高原人的一种意志。安塞腰鼓声震山河,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大美。大美无言,只能用心灵才能读懂。
其他文献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我很喜欢这首《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中,我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感受着语文带来的激情和快乐。与学生一起进行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体会着语文教学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魅力,创设属于自己的特色课堂,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
期刊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让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温馨、充满人情味和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在其间享受课堂教学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應该灵活应用课堂教学评价,让它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课
期刊
摘 要:幼儿处在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指南》也强调幼儿数学学习应在操作、体验、感知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创设多维互动的立体化数学环境,使之在做中学,在生活中、玩中学,提高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学思维;情境创设  幼儿处在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指南》强调幼儿应在操作、体验、感知中发展
期刊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现以“主题网站制作”的案例分析如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从网上搜索信息,并能对获取的信息加
期刊
第一次给现任教班级开家长会是我教学20年生涯中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开始,也是我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我认为,第一次家长会主旨的设计,绝对不是为了召开一次家长会,也不应是一个临时的噱头。恰恰相反,它是班主任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尝试。  习惯要清醒地看到,对于多年应试教育的教师和家长来说,从潜意识到行为,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历史风貌型街区景观设计为载体,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结合虚拟影像、装置艺术及人类感官系统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景观的表现形式,串联传统景观元素,构建了街区景观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和多感官的表达方法,从而形成了多元的场景。这样既激发了街区活力,更能够实现数字技术完善美好生活的愿景。  关键词:多媒体;景观设计;历史风貌街区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景观设计已不仅仅是关于物质功能的形态设计,从信息传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近几年高职环保专业出现了毕业生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本文从高职环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进行分析,找寻环保就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环保;发展;学生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时代话题,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升温。但是,在实际就业中,环保专业的学生却面临就业率偏低、就业渠道单一等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学生公寓不仅是学习休息的场所,而且是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启迪精神的场所。传统的公寓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本文以浙江大学城市学校为例,立足大学生生活教育和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活教育中的公寓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教育;生活指导;思政教育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公寓的基本功能由简单的学习休息,延伸出人际交往、
期刊
摘 要:工学结合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改变中职学校毕业生现状,本文以网页设计项目课程为例,分析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并从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实施步骤、项目任务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实践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网页设计  一、中职学校毕业生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及用人单位对多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面临着很多问题:没
期刊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并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了“自主—社团”的活动思路。经过实践操作,课外体育活动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健康;体育习惯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