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德尔菲法(Delphi)以及问卷调查法等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梳理,从主要研究方法、其它研究方法和研究展望三方面来综述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
关键词:教师 胜任力 研究方法
教师胜任力也称教师胜任特征。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1]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胜任力可以把绩效优秀和一般的教师区别开来。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是针对教师的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而形成的一组特征。[2]教师胜任力研究错综复杂,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德尔菲法(Delphi)以及问卷调查法是当今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方法,同时研究者还采用文献法、团体焦点访谈、人物传记分析方法等其它一些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问卷调查法以及德尔菲法(Delphi)。
1.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
行为事件访谈是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胜任力实证性研究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让被访谈者描述自己在以往工作中觉得最成功和失败的事情,然后记录事件发生前后的详细情况。最后,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被访谈者在事件中的胜任特征。
徐建平与张厚粲(2006)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访谈了31名中小学教师,并通过对叙述的180个关键事件的主题分析和行为编码以及对不同绩效教师胜任特征的差异比较,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3]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胜任力建模方法之一。通过分析被访问者对过去工作中发生关键事件的详细描述,总结出胜任某一角色的胜任特征。但此法也有不足。访谈者在访谈时掺杂主观因素或者评定者在评定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或是评定者们对评定准则有较大分歧,会导致结果不准确。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法不能被广泛应用。
2.德尔菲法(Delphi)
德尔菲法(Delphi),也称专家函询调查法。德尔菲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函调方式,让专家对预测工作组事先拟定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经过统计汇总后再反馈给咨询对象,再次回答相同的问题,反复几次,让专家们意见趋于一致,从而获得有一定科学性、权威性的判断。[4]目前此法在教师勝任力研究中的运用较多,主要用来收集和修正教师胜任力指标。
何齐宗(2015)在《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把德尔菲法运用到极致。他将编制好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指标结构问卷分三次发给权威的专家,收集专家的意见。经过三次的专家征询、意见总结以及对指标体系的多次修改后,专家意见基本达成一致,最终建构起高校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模型。[5]德尔菲法的主要特点有匿名性、反馈性、收敛性、统计性等,因此运用此法能充分发挥专家们的作用,集思广益,正确率高,可以快速广泛地收集教师胜任力指标。但由此法得出的预测结果受专家的学识、评价标准、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的限制,由此得出的教师胜任力结论可能不稳定,所以还需对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
3.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问卷调查法大多以邮递、个别分送或集体分发等多种方式发送问卷给被调查者,然后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答案,最后调查者收集被调查者的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的过程。
张英峨和朱晓颖分别采用《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和《幼儿教师胜任力自评问卷》对幼儿教师进行了测查,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即目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中等。[6-7]李长爱和李伟华通过问卷调查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8]。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
问卷法优点如下:一是客观规范,效率高,适用于团体;二是结果可计量;三是容易掌握,无需费心力去培养施测人员;四是问卷匿名,答卷人可完全放开,结果更真实。由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是教师,他们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因而拓展了问卷法在教师胜任力中的使用范围。但问卷法有一些缺点。比如问卷法不够灵活,问卷回收率低下、部分数据遗失、答问卷人的随意性都是问卷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研究者们往往是采用以上两种或者三种方法进行研究。汤舒俊、刘亚等(2010)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确定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并据此形成胜任力调查问卷,对43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李英武、李凤英等(2005)运用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Delph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自编教师胜任力问卷,探索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结构维度。[10]
二.其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此法的优点如下:其一研究者可以快速获取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并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点;其二是能对研究者不能亲自接触的研究对象进行文本研究,且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情绪反应;其三是信息量大、成本低。但此法也有来自文献本身的一些局限,例如:大部分文献经过加工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无法客观评定其真实性;另外留存下来的文献大多被人为筛选过或内容有所缺失。
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首先要查阅已有的资料。选择材料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取的文献材料要求与研究内容相关且发表于同一时代,满足语库建设的相关性、同质性、共时性和饱和性这些条件。[11] 文献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有广泛应用,阅读大量文献是研究问题必不可少的一步。
2.团体焦点访谈
团体焦点访谈也叫团体深度访谈。团体焦点访谈一般由8-12人组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特定的主题(即焦点),主持人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保证讨论集中在研究主题上。[12]
团体焦点访谈并不是为了建立共同认识,而是竭尽全力挖掘团体成员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此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是检验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所得信息的真实性并进行适当补充。
团体焦点访谈的主要优点:其一是成本少,比大规模的调查容易进行;其二是参与人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其三是参与人口头表达,结果易于理解。但团体焦点访谈过程中反应的开放性会使其结果较难概括,而且样本取样少,代表性差,难以广泛推广,所以需要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人物传记分析方法
人物传记分析方法是对有价值的日记、笔记、书信、作品以及人物传记等资料加以分析利用,从中找出其特殊规律性,并提出对同类案例的推论和解释。[13]此法在教师胜任力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分析教师传记式文本材料,提取其胜任特征。
徐建平、谭小月和武琳等(2011)随机选取15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传记,提取典型的行为事件,通过提取主题和轴心编码,基于行为事件分析,形成优秀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指标。[14]此法跟行为事件访谈法类似,都是提取典型的行为事件进行分析,所以在研究方法选择上,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择其一使用。
三.研究展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的关键。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对教师胜任力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首要任务。
对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已得到普遍运用,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对这些方法进行探索,以期望取得更好效果。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除了存在理论技术方法本身有效性和适用性的问题,方法间的组合使用对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今后的研究除了关注已有的方法,也应较多思考如何改进现有方法完善教师胜任力研究。
参考文献
[1]DinekeE.H.,DianaH.J.M.,InekeH.A.P.,etc.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frame wor kforteachingcompetenciesinhigher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2004,48(2):253-268.
[2]谢晔,周军.民办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综合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04):80-86.
[3]徐建平,张厚粲.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教育研究,2006(01):57-61.
[4]张乔木,张国钧,王纬,袁志红,孙渝,梁国琴,李保集.基于德尔菲调查法与技术路线图相结合的技术预测研究——以太原市“十二五”技術发展预测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75-79.
[5]何齐宗,熊思鹏.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7):60-67.
[6]张英峨.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朱晓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李长爱,李伟华.高职教育师资素质模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78-79.
[9]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6):78-81.
[10]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118.
[11]BAUER,MW,ASKELL,G.Qualitativeresearchingwithtext,imageandsound:apracticalandbok[M]London:SagePublications,2000:31.
[12]时雨,仲理峰,时勘.团体焦点访谈方法简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1):37-40.
[13]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307.
[14]徐建平,谭小月,武琳,杨敏,谭书弋.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7(01):48-53.
(作者介绍:黄培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
关键词:教师 胜任力 研究方法
教师胜任力也称教师胜任特征。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1]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胜任力可以把绩效优秀和一般的教师区别开来。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是针对教师的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而形成的一组特征。[2]教师胜任力研究错综复杂,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德尔菲法(Delphi)以及问卷调查法是当今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方法,同时研究者还采用文献法、团体焦点访谈、人物传记分析方法等其它一些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问卷调查法以及德尔菲法(Delphi)。
1.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
行为事件访谈是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胜任力实证性研究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让被访谈者描述自己在以往工作中觉得最成功和失败的事情,然后记录事件发生前后的详细情况。最后,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被访谈者在事件中的胜任特征。
徐建平与张厚粲(2006)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访谈了31名中小学教师,并通过对叙述的180个关键事件的主题分析和行为编码以及对不同绩效教师胜任特征的差异比较,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3]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胜任力建模方法之一。通过分析被访问者对过去工作中发生关键事件的详细描述,总结出胜任某一角色的胜任特征。但此法也有不足。访谈者在访谈时掺杂主观因素或者评定者在评定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或是评定者们对评定准则有较大分歧,会导致结果不准确。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法不能被广泛应用。
2.德尔菲法(Delphi)
德尔菲法(Delphi),也称专家函询调查法。德尔菲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函调方式,让专家对预测工作组事先拟定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经过统计汇总后再反馈给咨询对象,再次回答相同的问题,反复几次,让专家们意见趋于一致,从而获得有一定科学性、权威性的判断。[4]目前此法在教师勝任力研究中的运用较多,主要用来收集和修正教师胜任力指标。
何齐宗(2015)在《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把德尔菲法运用到极致。他将编制好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指标结构问卷分三次发给权威的专家,收集专家的意见。经过三次的专家征询、意见总结以及对指标体系的多次修改后,专家意见基本达成一致,最终建构起高校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模型。[5]德尔菲法的主要特点有匿名性、反馈性、收敛性、统计性等,因此运用此法能充分发挥专家们的作用,集思广益,正确率高,可以快速广泛地收集教师胜任力指标。但由此法得出的预测结果受专家的学识、评价标准、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的限制,由此得出的教师胜任力结论可能不稳定,所以还需对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
3.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问卷调查法大多以邮递、个别分送或集体分发等多种方式发送问卷给被调查者,然后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答案,最后调查者收集被调查者的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的过程。
张英峨和朱晓颖分别采用《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和《幼儿教师胜任力自评问卷》对幼儿教师进行了测查,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即目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中等。[6-7]李长爱和李伟华通过问卷调查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8]。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
问卷法优点如下:一是客观规范,效率高,适用于团体;二是结果可计量;三是容易掌握,无需费心力去培养施测人员;四是问卷匿名,答卷人可完全放开,结果更真实。由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是教师,他们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因而拓展了问卷法在教师胜任力中的使用范围。但问卷法有一些缺点。比如问卷法不够灵活,问卷回收率低下、部分数据遗失、答问卷人的随意性都是问卷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研究者们往往是采用以上两种或者三种方法进行研究。汤舒俊、刘亚等(2010)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确定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并据此形成胜任力调查问卷,对43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李英武、李凤英等(2005)运用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Delph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自编教师胜任力问卷,探索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结构维度。[10]
二.其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此法的优点如下:其一研究者可以快速获取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并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点;其二是能对研究者不能亲自接触的研究对象进行文本研究,且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情绪反应;其三是信息量大、成本低。但此法也有来自文献本身的一些局限,例如:大部分文献经过加工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无法客观评定其真实性;另外留存下来的文献大多被人为筛选过或内容有所缺失。
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首先要查阅已有的资料。选择材料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取的文献材料要求与研究内容相关且发表于同一时代,满足语库建设的相关性、同质性、共时性和饱和性这些条件。[11] 文献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有广泛应用,阅读大量文献是研究问题必不可少的一步。
2.团体焦点访谈
团体焦点访谈也叫团体深度访谈。团体焦点访谈一般由8-12人组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特定的主题(即焦点),主持人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保证讨论集中在研究主题上。[12]
团体焦点访谈并不是为了建立共同认识,而是竭尽全力挖掘团体成员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此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是检验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所得信息的真实性并进行适当补充。
团体焦点访谈的主要优点:其一是成本少,比大规模的调查容易进行;其二是参与人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其三是参与人口头表达,结果易于理解。但团体焦点访谈过程中反应的开放性会使其结果较难概括,而且样本取样少,代表性差,难以广泛推广,所以需要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人物传记分析方法
人物传记分析方法是对有价值的日记、笔记、书信、作品以及人物传记等资料加以分析利用,从中找出其特殊规律性,并提出对同类案例的推论和解释。[13]此法在教师胜任力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分析教师传记式文本材料,提取其胜任特征。
徐建平、谭小月和武琳等(2011)随机选取15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传记,提取典型的行为事件,通过提取主题和轴心编码,基于行为事件分析,形成优秀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指标。[14]此法跟行为事件访谈法类似,都是提取典型的行为事件进行分析,所以在研究方法选择上,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择其一使用。
三.研究展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的关键。教师胜任力研究方法对教师胜任力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首要任务。
对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在教师胜任力研究中已得到普遍运用,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对这些方法进行探索,以期望取得更好效果。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除了存在理论技术方法本身有效性和适用性的问题,方法间的组合使用对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今后的研究除了关注已有的方法,也应较多思考如何改进现有方法完善教师胜任力研究。
参考文献
[1]DinekeE.H.,DianaH.J.M.,InekeH.A.P.,etc.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frame wor kforteachingcompetenciesinhigher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2004,48(2):253-268.
[2]谢晔,周军.民办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综合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04):80-86.
[3]徐建平,张厚粲.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教育研究,2006(01):57-61.
[4]张乔木,张国钧,王纬,袁志红,孙渝,梁国琴,李保集.基于德尔菲调查法与技术路线图相结合的技术预测研究——以太原市“十二五”技術发展预测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75-79.
[5]何齐宗,熊思鹏.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7):60-67.
[6]张英峨.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朱晓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李长爱,李伟华.高职教育师资素质模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78-79.
[9]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6):78-81.
[10]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118.
[11]BAUER,MW,ASKELL,G.Qualitativeresearchingwithtext,imageandsound:apracticalandbok[M]London:SagePublications,2000:31.
[12]时雨,仲理峰,时勘.团体焦点访谈方法简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1):37-40.
[13]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307.
[14]徐建平,谭小月,武琳,杨敏,谭书弋.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7(01):48-53.
(作者介绍:黄培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