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发行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这一知识点成为广大教师讲解的一个难题。针对讲解该内容时出现的典型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课标要求的四点改进策略,并推而广之,思考了讲解历史意义时的基本思路,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教学方式及问题分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极为频繁、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尤以西晋少数民族南下之后更甚,因此钱穆先生称之为中衰时期。但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中原文化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民族大交融。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针对这一知识点,本人聆听过多位一线教师的的讲解方式,大致流程如下:
1.在讲解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介绍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以及北魏孝文帝;
2.通过补充史料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在影响汉族;
3.总结两者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绝大多数教师对于这一知识点均止步于此,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样的讲解方式是无法达到课标要求的。我们来看以下例题:
1.观察右图,促成当时北方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前秦统一北方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东晋建立
答案:C
2.下列属于隋朝统一并发展的原因是( )
①隋文帝的雄才伟略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③淝水之战④西晋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在学生练习中,这两道题的错误率都很高,原因在于:一是教师在讲解时,片面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而未将这场改革置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缺少与前课的联系;二是教师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讲解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时,缺乏有效的史实支撑,未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中“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句话。
二、基于课标,谈课堂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这两道题目较高的错误率说明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不能仅止步于以上的讲解方式。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将北魏孝文帝改革置于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考察
西晋灭亡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各族领袖大都是仰慕和接受汉族文化,而他们自身族群的文化习俗也同时影响着汉族,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交融是当时的大趋势、大潮流,并非仅存在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个历史背景在七上第17课就有详细的介绍,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完全可以将17课与19课联系起来。具体讲授方法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17课,复习西晋灭亡,民族内迁这段历史,补充苻坚等任用汉人改革、重视儒学教育,汉族人学习畜牧业等史实,说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都尊崇汉文化,并将自己的文化融入汉族。再看书19课,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样的讲解才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避免出现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点”代替当时北方民族交融这一个“面”的现象。
2.说明西晋灭亡后中原汉族在南北方的分布情况
西晋时期,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段历史在17课有所介绍,但对初中生来说,会误认为当时中原的汉族人已基本逃到南方,北方大部分已是内迁的少数民族。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人口南迁的具体情况。
据统计,当时中原人口是七百万,……迁走了90万人,占总人口的1/8。[2]由此我们看出,当时虽然南迁人口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中原汉族还是留在了北方。
通过这些课外的研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当时汉族在南北方的分布情況向学生说明清楚,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理解。
3.民族交融是双向的,但需指明汉文化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现行教材多用民族交融一词,这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流具有双向性,但教师对于民族交融的讲解绝不能仅止步于此。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具体讲授方法如下:
教师补充展示北魏建立政权后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以及北魏孝文帝为改革不惜杀死自己儿子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改革中的措施,让学生感受汉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民族交融中,汉文化始终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4.补充史料,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的繁荣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人教版是这样表述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前两点影响,只要联系课本17课和19课,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但第三点影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仅依靠课本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教师应搜寻相关佐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讲授方法如下:
教师展示以下两则史料,并提出问题:材料二反映出唐朝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姚察等:《梁书-陈庆之列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在学生找出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和教材内容,找出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内容。学生通过得出完整的佐证内容,自然能够认识到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的讲解,如果以偏概全、照本宣科、缺乏联系,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基于以上认识,对于历史意义的讲授,不仅要对课本的内容做全面的解释,教师还需要通过整合、补充课内外的内容材料,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大背景下考察历史事件,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史实,并帮助他们明确主次关系,理清事件间的逻辑关系。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卜宪群:《中国通史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53页。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教学方式及问题分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极为频繁、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尤以西晋少数民族南下之后更甚,因此钱穆先生称之为中衰时期。但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中原文化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民族大交融。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针对这一知识点,本人聆听过多位一线教师的的讲解方式,大致流程如下:
1.在讲解完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介绍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以及北魏孝文帝;
2.通过补充史料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在影响汉族;
3.总结两者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绝大多数教师对于这一知识点均止步于此,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样的讲解方式是无法达到课标要求的。我们来看以下例题:
1.观察右图,促成当时北方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前秦统一北方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东晋建立
答案:C
2.下列属于隋朝统一并发展的原因是( )
①隋文帝的雄才伟略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③淝水之战④西晋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在学生练习中,这两道题的错误率都很高,原因在于:一是教师在讲解时,片面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而未将这场改革置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缺少与前课的联系;二是教师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讲解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时,缺乏有效的史实支撑,未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中“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句话。
二、基于课标,谈课堂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这两道题目较高的错误率说明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不能仅止步于以上的讲解方式。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将北魏孝文帝改革置于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考察
西晋灭亡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各族领袖大都是仰慕和接受汉族文化,而他们自身族群的文化习俗也同时影响着汉族,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交融是当时的大趋势、大潮流,并非仅存在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个历史背景在七上第17课就有详细的介绍,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完全可以将17课与19课联系起来。具体讲授方法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17课,复习西晋灭亡,民族内迁这段历史,补充苻坚等任用汉人改革、重视儒学教育,汉族人学习畜牧业等史实,说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都尊崇汉文化,并将自己的文化融入汉族。再看书19课,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样的讲解才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避免出现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点”代替当时北方民族交融这一个“面”的现象。
2.说明西晋灭亡后中原汉族在南北方的分布情况
西晋时期,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段历史在17课有所介绍,但对初中生来说,会误认为当时中原的汉族人已基本逃到南方,北方大部分已是内迁的少数民族。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人口南迁的具体情况。
据统计,当时中原人口是七百万,……迁走了90万人,占总人口的1/8。[2]由此我们看出,当时虽然南迁人口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中原汉族还是留在了北方。
通过这些课外的研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当时汉族在南北方的分布情況向学生说明清楚,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理解。
3.民族交融是双向的,但需指明汉文化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现行教材多用民族交融一词,这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流具有双向性,但教师对于民族交融的讲解绝不能仅止步于此。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具体讲授方法如下:
教师补充展示北魏建立政权后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以及北魏孝文帝为改革不惜杀死自己儿子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改革中的措施,让学生感受汉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民族交融中,汉文化始终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4.补充史料,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的繁荣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人教版是这样表述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前两点影响,只要联系课本17课和19课,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但第三点影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仅依靠课本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教师应搜寻相关佐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讲授方法如下:
教师展示以下两则史料,并提出问题:材料二反映出唐朝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姚察等:《梁书-陈庆之列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在学生找出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和教材内容,找出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内容。学生通过得出完整的佐证内容,自然能够认识到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的讲解,如果以偏概全、照本宣科、缺乏联系,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基于以上认识,对于历史意义的讲授,不仅要对课本的内容做全面的解释,教师还需要通过整合、补充课内外的内容材料,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大背景下考察历史事件,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史实,并帮助他们明确主次关系,理清事件间的逻辑关系。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卜宪群:《中国通史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