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队在大量扩充之后集中进行整军
抗战之初,八路军的3个师由红军的多支部队改编组成,编制不完整,人员不充实。为长期坚持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在频繁作战的同时,又进行了大量扩军。
太原失守后,毛泽东于1937年11月9日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并告周恩来等,指出:“在华北正规战争业已结束、游击战争转入主要地位的形势之下,日寇不久即将移其主力向着内地各县之要点进攻。……我分任四大区工作之聂部、贺师、刘师、林师(林师应即移至吕梁山脉),须重新部署。一般部署纲领,以控制一部为袭击队,大部尽量分散于各要地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一义。大抵靠近铁路公路地带先布兵先工作;偏僻地方后布兵后工作;敌快要到之地区先工作,敌暂不到之地区后工作。各军大溃,阎亦无主。红军应在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下,放手发动人民,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租息,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打击汉奸,谅纳左翼,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如此做法,期于一个月内收得显著成绩,以便准备充分力量对付敌向内地各县之进攻。”
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就扩军问题致电所属各部:“在持久抗战中壮大本身是极重大的任务……各师应从师团政治机关、司令部排长以上副职、连队活动分子中抽出大批干部,组织强有力的工作团并各师随校(学校目前应以参加扩红与群众动员为主要工作),分成若干队组,散布于各师活动范围内之人口稠密而较安全地区,依照地方工作指示,进行扩红、组织游击队,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党,创立根据地等群众地方工作。”
当时,北自雁门关,南至风陵渡,西起吕梁山脉,东至平汉铁路,均有八路军的部队发动民众,扩充武装。1937年12月11日,八路军总部已经很有把握地预测:“以现在情形,本年底组成12个新团,每团以2000人计及充实原有老团计划,可以完成。”
抗战初期的大量扩军,八路军排除一切不必要的顾虑,不顾部队在质量上某种程度的暂时降低,抓住时机,大刀阔斧,动员号召各色各样的群众,包括混乱情形下收容的溃兵,以及争取地主联庄、收编土匪等游杂武装。冀中争取和改造了大部分地主联庄,编入八路军的共2万余人;大刀会也趋于瓦解,许多人摘掉兜肚,参加了八路军。
大量扩军取得了显著成效,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很快得到了充实,新建部队的数量则是成倍地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队不甘落后,只管凑数,不顾质量,有的甚至来者不拒,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单位的军队组织顿显松懈,部队纪律受到严重破坏。少数扩军工作人员自身思想素质较差,缺乏基本的原则性,使得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收编的某些地主联庄、土匪等游杂武装,内部成分复杂,党组织的建立和政治工作的开展,管理、供给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既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操之过急,其原有的某些不良习气一时难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加上部队高度分散、频繁作战,以及环境复杂等多种因素影响,部队的质量极不平衡,不少单位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化等不良现象。
1939年初,八路军在大量扩军基本结束之后,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集中整军,对部队进行全面的整顿、训练和规范。第一期参加整军的部队共约10万人,时间3个月。朱德、彭德怀、左权、傅钟联名下达的整军计划明确提出:“估计全国战局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时,华北战局必然更加严重艰苦。为着求得战胜将来的严重困难,保障与巩固根据地,以争取持久抗战之胜利,坚强部队的战斗力,用一切努力加强部队党与政治工作,巩固党的领导,提高自觉纪律,提高战斗力与技术教育,切实建立军队中的一切制度,克服游击主义,使之正规化,特别注意提高各级干部军事、政治与文化水平。”
八路军的集中整军,一是采取分期整军的办法,一部分不参加整军的部队担负可能的作战任务,保证参加整军的部队在一定时间内能从行军作战的环境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与精力进行整军。二是每期参加整军的部队,既有主力兵团,也有新建的部队,既保证主力兵团有休整的机会,不致因长期分散作战而减弱,同时也可以使新建的部队质量逐步提高。三是将参加整军的部队特别是一些新建的部队适时集中,统一编制,统一指挥,摆脱原有的地域性,使政治工作、管理、教育、供给、卫生等各种制度,有逐次建立的可能。通过集中整军,部队的政治水平、作战能力、作风纪律以及后勤工作的正规化程度明显提高,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增长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对于1939年的整军成绩,一二○师师长贺龙专门进行了总结:接到总部整军命令,师讨论后即通令各团,各团制订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三五八旅在晋西北虽然遇到很多的困难,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没有饭吃,五六月间还在穿棉衣,但还是集合了几个团在整军。新组织的兵团,经过整军后逐渐走上正规军的道路,游击习气减少,正规制度一般地建立起来了。如三五九旅的七一八团、三五八旅的七一四团,这是两个新的团,他们战斗力的提高,与其他方面的进步,并不比老团弱多少。
在冀中部队的整军成绩中,供给工作的趋于正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军队制度方面,健全了参谋、供给、卫生、管理、教育等制度,提高了部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基本上克服了打骂现象和浪费经济现象。召集了参谋、供给、卫生工作会议,严格的检讨了过去的工作,确定了工作的具体内容,健全了组织,撤换了某些不称职的干部。……健全了供给制度,一般的都能执行预算、决算、审核的规定,克服过去某些在经济上各自为政、无原则开支的浪费现象;同时也消除了‘吃缺额’的现象。”
干部在大量提拔之后逐渐纯洁、巩固
在大量扩军的同时,八路军对干部也进行了大量提拔、大胆使用。对干部的大量提拔,谭政(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在1940年初进行过这样的分析:
“在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提拔的原则,便成为适应客观需要的自然规律。但大量提拔,不是没有弱点和错误的。例如:没有执行严格的与必要的挑选,满足于一时表面的现象,或越级提拔,职能之间表现极不相称,使提拔干部的意义,弄成滥竽充数;有时甚至变更挑选的标准,降低原则的要求,使严正的干部工作,变成为利用的尝试,便利了敌探奸细乘隙混入我们内部,他们以干部资格,从内部进行阴谋破坏的勾当。一些投机家发官瘾的人们,也在这空隙中偷偷地溜进来了。又如在大量提拔之前缺乏准备,而在大量提拔之后又缺乏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斗争中不是夭折即是软弱无力。虽然这种情形在大量提拔中多少难于避免,但决不是不可克服的。只须坚持一定的方针,严格挑选,不为客观需要所操纵,而能主动的去发现干部、准备干部,大量提拔是完全可以成功的。大量提拔之后的中心,在于教育,在于提高,在于巩固,三者同时并进,从教育达到提高,从提高达到巩固。
抗战之初,八路军的3个师由红军的多支部队改编组成,编制不完整,人员不充实。为长期坚持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在频繁作战的同时,又进行了大量扩军。
太原失守后,毛泽东于1937年11月9日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并告周恩来等,指出:“在华北正规战争业已结束、游击战争转入主要地位的形势之下,日寇不久即将移其主力向着内地各县之要点进攻。……我分任四大区工作之聂部、贺师、刘师、林师(林师应即移至吕梁山脉),须重新部署。一般部署纲领,以控制一部为袭击队,大部尽量分散于各要地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一义。大抵靠近铁路公路地带先布兵先工作;偏僻地方后布兵后工作;敌快要到之地区先工作,敌暂不到之地区后工作。各军大溃,阎亦无主。红军应在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下,放手发动人民,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租息,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打击汉奸,谅纳左翼,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如此做法,期于一个月内收得显著成绩,以便准备充分力量对付敌向内地各县之进攻。”
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就扩军问题致电所属各部:“在持久抗战中壮大本身是极重大的任务……各师应从师团政治机关、司令部排长以上副职、连队活动分子中抽出大批干部,组织强有力的工作团并各师随校(学校目前应以参加扩红与群众动员为主要工作),分成若干队组,散布于各师活动范围内之人口稠密而较安全地区,依照地方工作指示,进行扩红、组织游击队,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党,创立根据地等群众地方工作。”
当时,北自雁门关,南至风陵渡,西起吕梁山脉,东至平汉铁路,均有八路军的部队发动民众,扩充武装。1937年12月11日,八路军总部已经很有把握地预测:“以现在情形,本年底组成12个新团,每团以2000人计及充实原有老团计划,可以完成。”
抗战初期的大量扩军,八路军排除一切不必要的顾虑,不顾部队在质量上某种程度的暂时降低,抓住时机,大刀阔斧,动员号召各色各样的群众,包括混乱情形下收容的溃兵,以及争取地主联庄、收编土匪等游杂武装。冀中争取和改造了大部分地主联庄,编入八路军的共2万余人;大刀会也趋于瓦解,许多人摘掉兜肚,参加了八路军。
大量扩军取得了显著成效,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很快得到了充实,新建部队的数量则是成倍地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队不甘落后,只管凑数,不顾质量,有的甚至来者不拒,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单位的军队组织顿显松懈,部队纪律受到严重破坏。少数扩军工作人员自身思想素质较差,缺乏基本的原则性,使得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收编的某些地主联庄、土匪等游杂武装,内部成分复杂,党组织的建立和政治工作的开展,管理、供给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既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操之过急,其原有的某些不良习气一时难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加上部队高度分散、频繁作战,以及环境复杂等多种因素影响,部队的质量极不平衡,不少单位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化等不良现象。
1939年初,八路军在大量扩军基本结束之后,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集中整军,对部队进行全面的整顿、训练和规范。第一期参加整军的部队共约10万人,时间3个月。朱德、彭德怀、左权、傅钟联名下达的整军计划明确提出:“估计全国战局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时,华北战局必然更加严重艰苦。为着求得战胜将来的严重困难,保障与巩固根据地,以争取持久抗战之胜利,坚强部队的战斗力,用一切努力加强部队党与政治工作,巩固党的领导,提高自觉纪律,提高战斗力与技术教育,切实建立军队中的一切制度,克服游击主义,使之正规化,特别注意提高各级干部军事、政治与文化水平。”
八路军的集中整军,一是采取分期整军的办法,一部分不参加整军的部队担负可能的作战任务,保证参加整军的部队在一定时间内能从行军作战的环境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与精力进行整军。二是每期参加整军的部队,既有主力兵团,也有新建的部队,既保证主力兵团有休整的机会,不致因长期分散作战而减弱,同时也可以使新建的部队质量逐步提高。三是将参加整军的部队特别是一些新建的部队适时集中,统一编制,统一指挥,摆脱原有的地域性,使政治工作、管理、教育、供给、卫生等各种制度,有逐次建立的可能。通过集中整军,部队的政治水平、作战能力、作风纪律以及后勤工作的正规化程度明显提高,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增长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对于1939年的整军成绩,一二○师师长贺龙专门进行了总结:接到总部整军命令,师讨论后即通令各团,各团制订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三五八旅在晋西北虽然遇到很多的困难,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没有饭吃,五六月间还在穿棉衣,但还是集合了几个团在整军。新组织的兵团,经过整军后逐渐走上正规军的道路,游击习气减少,正规制度一般地建立起来了。如三五九旅的七一八团、三五八旅的七一四团,这是两个新的团,他们战斗力的提高,与其他方面的进步,并不比老团弱多少。
在冀中部队的整军成绩中,供给工作的趋于正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军队制度方面,健全了参谋、供给、卫生、管理、教育等制度,提高了部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基本上克服了打骂现象和浪费经济现象。召集了参谋、供给、卫生工作会议,严格的检讨了过去的工作,确定了工作的具体内容,健全了组织,撤换了某些不称职的干部。……健全了供给制度,一般的都能执行预算、决算、审核的规定,克服过去某些在经济上各自为政、无原则开支的浪费现象;同时也消除了‘吃缺额’的现象。”
干部在大量提拔之后逐渐纯洁、巩固
在大量扩军的同时,八路军对干部也进行了大量提拔、大胆使用。对干部的大量提拔,谭政(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在1940年初进行过这样的分析:
“在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提拔的原则,便成为适应客观需要的自然规律。但大量提拔,不是没有弱点和错误的。例如:没有执行严格的与必要的挑选,满足于一时表面的现象,或越级提拔,职能之间表现极不相称,使提拔干部的意义,弄成滥竽充数;有时甚至变更挑选的标准,降低原则的要求,使严正的干部工作,变成为利用的尝试,便利了敌探奸细乘隙混入我们内部,他们以干部资格,从内部进行阴谋破坏的勾当。一些投机家发官瘾的人们,也在这空隙中偷偷地溜进来了。又如在大量提拔之前缺乏准备,而在大量提拔之后又缺乏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斗争中不是夭折即是软弱无力。虽然这种情形在大量提拔中多少难于避免,但决不是不可克服的。只须坚持一定的方针,严格挑选,不为客观需要所操纵,而能主动的去发现干部、准备干部,大量提拔是完全可以成功的。大量提拔之后的中心,在于教育,在于提高,在于巩固,三者同时并进,从教育达到提高,从提高达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