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当代县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大批农村青年进入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今后,谁来维系农村传统文明、乡土文化的根,使农村不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亟待解决。
  会东县家庭农场创建情况
  “今年,我家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了10多亩水田来种葡萄,葡萄面积总共有30多亩了。2013年10月份才在姜州工商所注册了顺金农场。”说话的是会东县姜州乡弯德村二社村民徐顺金,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这片葡萄园就是他和妻子从天津学习种植技术后,引进种子,通过流转土地,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成立了会东县首家家庭农场。
  2008年,徐顺金与妻子回乡后,在自己的一亩六分责任田里开始种植葡萄。由于从未有人在姜州种植过葡萄,有很多人并不相信他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质量优良的葡萄来。夫妻俩凭着自己的执着,把葡萄种出来了,而且他家的葡萄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要比其他地方的葡萄更好一些,自然在价格上也就有优势了。经过认真学习、考察后,夫妻俩选择了完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要求的葡萄品种。并在种植过程中充分使用有机肥,种出的葡萄更环保,口感也更好。为了保证充足的有机肥,他们从开始种植葡萄之初就养起了鸡和羊,现在家里的鸡有一百余只,羊近20只,基本能满足葡萄园的有机肥供应。同时,他们主动同当地农民联系,将自己葡萄园周围的零星田块转包过来,集中发展葡萄。据统计,前后5年,他家给23户人家转包了承包地38块,最小的一块,只有0.18亩,承包费为每亩每年1500元,转包期15年。现在,葡萄园已经发展到31亩的规模。
  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徐顺金表示,今后要将整个葡萄园全部搭建成大棚,并扩大牲畜养殖规模,实现无害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网络化销售,产供销一体化。
  像顺金农场这样的家庭农场,目前会东县已经认定的有18个,从事种植业的12家,占66.67%;从事养殖业的2家,占11.11%,其他行业4家,占22.22%。其中农业部门认定的16个,工商部门注册的2个,还有许多农民正积极申办家庭农场。目前已认定的家庭农场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占69.6%,100-500亩的占23.28%,500-1000亩的占3.56%,1000亩以上的占3.56%。
  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会东县家庭农场发展虽呈蓬勃之势,但存在着有面积缺规模,有数量缺效益,有特色缺品牌的问题。目前,全县家庭农场500亩以上的仅占7.12%,这样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因文化知识差、年龄大等,农民对培训缺乏积极性。这使得原本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队伍很难向职业农民转变。同时,短期性土地流转也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虽然各地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流转合同文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稳定性差的现象。目前会东县土地流转期限以三五年居多,甚至一年一租,短期行为多。大户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也不敢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以农业作为职业选择,掌握一定的技能与科技手段,需要相应的规模化才能施展才干,才能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但目前会东县人多地少的总体格局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空间。此外,目前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都是直接发放给有承包土地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种粮大户、具体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享受不到或者只能享受到很少一部分。
  发展家庭农场的几点建议
  一是观念先行,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要塑造真正的现代意义的家庭农场,思想观念必须现代化;要树立自主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寻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发展;要树立市场意识,经营能力是家庭农场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要树立发展意识,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时候,适度增加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进行技能培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来经营家庭农场。因此,农民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有知识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三是创新机制,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家庭农场的形成,在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经营,保持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平衡。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细化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具体办法。帮助家庭农场落实资金,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示范带动,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经验保障。要重点培养能人大户,有重点地选择农村种养大户、专业户、经济能人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农民群体作为培养对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用政策和法律促进家庭农场的培育,注重培养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注重经营方式由个体化向产业型转化,使农民具有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单位:四川省会东县委农办)
其他文献
四川省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基本上与山区重叠,在发展格局上绝大多数具有山区属性。山区民族地区,既是资源相对富集区,又是生态敏感区、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更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又负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和责任?如何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又保存、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聚落特色、社会特色和生态特色?  可到外地建立“飞地”工业园区  工业布局要避开生态敏感区,不能遍地开
期刊
在豫东后村调查时,发现这里很多种菜的农户都雇人干农活,特别是在农忙时节。清晨在后村村口的道上,可以看到很多等待着雇用的人,他们大多是周围村里来的中老年人。后村90%的农户都是专业蔬菜种植户,在自家的三至四亩承包地上种蔬菜,然后在后村村口卖给外地来的菜商。  这些专业种菜的农户,大部分都是老人在地里劳作,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城里打工了,这样的代际分工使得农民能尽可能的增加家庭年收入。但这样的劳动分工,也
期刊
四川省眉山市辖5县1区,其中彭山县、东坡区属平原地区,仁寿县、丹棱县、青神县属丘陵地区,洪雅县属山区。幅员面积7140平方公里。眉山地处成都经济区核心层,是《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成绵乐经济带的新兴经济体,是天府新区南部区域的节点城市,整体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规划》,整体进入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眉山建市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传统农业市转化成工业市、服务业市。实现农村居
期刊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对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抢抓机遇,就会赢得发展先机。为切实改变和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动能不足的现状,九龙县委、县政府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科学研判发展形势,制定了“资源开发、融入攀西、招商引资、人才工程”四大战略,设立并强力推进湾坝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州县经济发展引擎与核心增长极,推动县域发展格局从单
期刊
“山上种植,山下开农家乐”。这是河坝村的生动写照。  河坝村是三江镇的门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成都平原通向大小金川知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也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嘉绒藏乡,是汉、藏、羌民族文化和谐交融之地,藏族民众占65%。  从成都前往三江镇,在公路上远远便可望见“水乡藏寨”的大牌坊。记者走进村里看到,村民居住的村寨是一座座藏羌风情院落,底层是餐饮、商铺,楼上可居家,也可开旅店。  每逢假期,河
期刊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定区域内农村人口不断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逐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成效极为显著,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己从农村社会全面迈入城市社会。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既有的传统城市化模式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在当前土地约束趋紧、人
期刊
有效的银行业监管是积极服务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生态改善,全力维护银行业体系的稳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要着力深化银行业体制改革。有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制,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尽早结束内江没有农村商业银行的历史。深化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目前,在全省4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排名中,内江兴隆村镇银行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规模、涉农和
期刊
2014年,是南溪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繁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南溪将紧扣省委“两个跨越、三大战略”总体要求和宜宾市委“2365”战略布局,围绕“三大定位、两个率先”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产城互动、城乡统筹、以城兴区”战略,以“思想更创新、政策更开放、环境更优秀”,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和更可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以城兴产,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城市是产业的载体和保障。作为宜
期刊
9年前,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经凉山州委、州政府批准成立,成为凉山州第一家、四川省第一批重点培育的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园区核心控制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企业44家。2013年,园区营业收入167.72亿元,工业总产值147.67亿元,工业增加值44.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4亿元,被省政府纳入“51025”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新型化产业示范基地”。  据
期刊
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是中国四大羌族聚居地,但秉承了羌族建筑的传统与创新、实现了羌族建筑从“羌寨”到“羌城”再到“中国最美羌城”华丽转身的,却是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岷江支流寿溪河畔,东连都江堰市,南与崇州市毗邻,接壤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基地和三江镇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区,距离汶川县城82公里。水磨古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