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爱玲作品中探索时光深处的女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不畏世俗,敢爱敢恨,也正因她的骄傲不逊,让后世人对她褒贬不一,而我却恍若被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子吸了灵魂,在她的文章中感受来自她的喜怒哀乐。
  【关键词】张爱玲;风华绝代;敢爱敢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多悲凉,就有多繁华
  你如梦般向我缓缓走来,挽着发髻,穿着深色旗袍,你的眼神充满淡漠,如莲花一般,不被尘世所染,又如红玫瑰一般,热烈而高傲,仿佛要将自己燃烧,你的多变让我疑惑。是你吗,那个活跃在十里洋场的女子;是你吗,那个时光深处的女子;是你吗,那个我梦中的女子。你是以文学创造而闻名的民国才女,你是被称赞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你的一生都在追求爱,可你终究被爱辜负。你便是那个敢爱敢爱恨的女子,张爱玲。
  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生,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这句话正是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看了着篇散文便被她的文章所吸引,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才能写出这样轰轰烈烈的文章,后来读了一些张爱玲的传记,我又不禁为这个女子的爱情婚姻的遭遇感到惋惜。张爱玲不畏世俗,敢爱敢恨,也正因她的骄傲不逊,让后世人对她褒贬不一,而我却恍若被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子吸了灵魂,在她的文章中感受来自她的喜怒哀乐。
  二、“一袭爬满了蚤子的华丽的袍”
  民国,那是一个拥有古典气质,又携带现代风情的年代。而民国时的上海更是一座独具风情的城市。有多少柔情女子,因上海而沉浮,也因为上海而重生。让我们穿越民国烟雨,去看一段倾城的海上风云。
  张爱玲出生于清末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其祖父张佩纶是前清御史,到张爱玲出生时显赫的家庭已经成为历史。其实对张爱玲影响最大的不是家族的没落,而是父母的不和,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个没多大本事,脾气爆燥的一个人,靠着祖辈的遗产昏昏度日。其实在早年时张爱玲的父亲对张爱玲是极其疼爱的,张爱玲当年写的许多文章都是由他的父亲来批阅,她的父亲也极其看重这个女儿的才华。可好景不长,父母的离婚,以及父亲的再婚,后母的苛刻,让她对这个家充满了绝望,等到最后,张爱玲的父亲宁可抽大煙,也不愿让女儿去学钢琴,父女大战由此开始。隔阂一旦形成,便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也因这件事情,张爱玲与父亲彻底断了联系。我对张爱玲少年时代的不幸深为同情,面对恶毒的继母父亲,不仅不为她做主,反而对她拳脚相加,打得她遍体鳞伤,然后关在一间黑屋子里,一关就是半年,生病的时候也几乎无人过问,这时候张爱玲心里受到的伤害远远大于身体的伤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张爱玲形成了冷漠的性格,不爱交际,坚韧而独立。在读到这一节时,我仿佛看到张爱玲绝望的表情和泪水无声地滑落的脸庞。但还好,她最后逃走了,逃离了那个让她窒息的家。也正因这样才成就了后来的张爱玲。
  张爱玲尽管有着名门望族的时代背景,有着众说纷纭的短暂情爱经历。但是,要把张爱玲简单而又反复的一生叙述下来,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历程。世人对她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但我想说,她撑起来那个时代的风华。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海玲绝对是一个时尚另类却又让人心疼的女子。白落梅曾这样形容她: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她是中国文学史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
  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
  从开始与张爱玲相遇相知到后来的惋惜,她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国作家那么简单了。在她的文章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她,感受到他的哀伤与高傲。张爱玲文章的风格完全是一种旁观者的超脱漠然,她冷眼看着笔下的人物,对于她笔下的女子,没有一个多愁善感,都透着一股高傲劲。心中都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精明与世故。但也正是这样,才铸就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女子应该理性地处理自己的爱情、婚姻,她的爱情应当是容不得一粒沙的。应当是你爱我,便牵手到老,你若不爱我了,我们便咫尺天涯。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女子——这样轰轰烈烈的女子,这样高傲漠然的女子,这个如带刺玫瑰一般的女子,是决不应该让爱情婚姻束缚了手脚,陷而不得无法自拔的,可她终究还是红尘中的普通人啊。
  三、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便是由一篇文章开始的,她写,他赞,他的花言巧语竟让这样的女子乱了方寸,失了心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一切都刚刚好,就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相遇,他们之间注定了会有一段故事。胡兰成苦苦哀求苏青终于求出张爱玲的住所地址,与张爱玲在幽静的阁楼下密谈了五小时。涉世未深的单纯少女张爱玲终究抵不过情场老司机的步步为营。这一次,张爱玲选择了相信,选择了眼前的这个男人,哪怕他已有家室,哪怕他政治立场有异,她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态,放弃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她愿低到尘埃里,只希望能开出那朵花。张爱玲曾在一本书中写到她对于她的第一位丈夫胡兰成的内心想法与波动。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便是一代才女张爱玲遇见文化汉奸胡兰成当时的心理感受。在与张爱玲相恋之时,胡兰成已经是有过几次婚姻的人了,并且当时还有家室。因此,这场婚姻终究是没有结果的,失败的婚姻让张爱玲从此内心变的更加荒凉,写的文章也更让人悲叹。花费了十年时间写了《张爱玲传记》,王惠玲在传记中写道“张爱玲的文章,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其文笔冷静,文章惯用第三人称来描写。其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张爱玲的散文很‘散’,通常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传奇。也有人说,她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而她的文字,无形中亦是一种入骨髓的“荒凉”。
  在与胡兰成断绝关系后,张爱玲悲痛万分,远走他乡。一个人去了美国,在美国遇见了她第二任丈夫赖雅,是一位德国移民后裔。这一年,赖雅已经六十五岁了,而张爱玲只有三十六岁。两人相识之后,便也愉快地交往了起来,其实,赖雅年少时也是一位天才儿童,他在文学上也是天赋异禀,他年轻的时候结过婚也离过婚,他生性洒脱自由,浪漫又文雅,这让张爱玲甚是欢喜,很快两人热恋到要步入婚姻。张爱玲还是那个张爱玲,勇敢而热烈,对于自己做出的任何选择都不后悔。可是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子,1967年,赖雅重病去世,这一年,张爱玲四十七岁,这个体谅依赖她的男人走了,从此,张爱玲只好孤身一人游荡,她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独居生活。此后,张爱玲孤独终老。张爱玲晚年极度悲伤,她畏惧所有的人情世故,关起门来写自传,不断的写,所有的人和事都写进去,所有的爱恨情仇全部化成文字,这才有了《小团圆》。其实,想要真正读懂这个谜一般的女子,读懂这本书便也够了,这本书就是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
  时代的车轰轰的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着再一撇即逝的橱窗中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谁都像我们一样,我们都是孤独的。张爱玲的这一番话,恰也显现了她老年生活的孤独与悲惨。不论怎样,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经离开了,或喜或悲,或爱或恨,都已不再重要,我们只愿那个悲苦一生的女子来世亦可幸福一生,时光深处的你,愿你安好。
  参考文献:
  [1]文君.张爱玲传[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2]余斌.张爱玲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1-),女,江苏海门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平凉市博物馆馆藏农业文物为支点,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成果,对平凉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做一系统梳理,建构这一时期平凉地域农业文明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战国秦汉;平凉地区;农业文化;陶仓;铁犁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95-03  【本文著录格式】寇少丽.战国秦汉时期平凉地区农业文化之考察——以平
【摘要】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具备优势地理位置、特殊地貌、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和多样文化价值等稀少地方有的优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些年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各地方着力投入于旅游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施,初步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的潜能。不过,在旅游资源潜能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了不少问题和限制,需要得以解决和克服。本文在对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旅游资源潜能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越南湄公
【摘要】通过回归《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研究了历史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受悠久的历史记忆、美好的人文情怀、敏感的自然生态、多元的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以期解决新时期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需求与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挖掘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内在价值,为满足新时期人的发展需求、传承历史文化、协调自然生态、实现宜居城市,探寻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冶;滨水区;景观设计  【
【摘要】辅导员工作室,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方向的确定,即定位分析。本文以新建高职院校——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基于其校本特征和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定位研究,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校本特征;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定位研究  【中图分类号】
【摘要】 在昆德拉“思想型”写作风格之外,提出其“行为艺术”式风格定位。将关注窗口锁定于《庆祝无意义》,试图深入剖析其文本结构与创作策略,希冀由此抽离出“行为艺术”写作风格的机理,为文学创作行为提供方法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昆德拉;庆祝无意义;行为艺术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米兰·昆德拉继十多年后再次出版小说,体现出与其前作的对话与商榷,反映出21世纪时作者的某
【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制作金银器最为发达的时期,有一些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的新面目,金银器的造型、纹样都显现出一种异国风情。这些金银器存在外来文化的元素,应该来源于粟特、萨珊和罗马-拜占庭。本文从这一线索延伸开来,对唐代金银器的外来影响进行探索与研究。唐代艺匠在外来金银工艺的影响之下,日益累积金银生产经验,在外来原有的基础上制作金银器,逐渐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精美作品。  【
【摘要】受俄国形式主义和中国程式化戏曲的启发,布莱希特在《剧场小工具》等戏剧理论著作中“间离说”的提出与实践,现代技术的运用、“史诗剧”的建立与发展,给戏剧发展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在布莱希特对传统的颠覆与背叛背后,探寻他戏剧理论中的“理性”因素对戏剧发展的重大意义,引人思考。  【关键词】间离效果;幻觉;现代技术;理性;史诗剧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21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乡村建设中如何从空洞的四壁中寻找文化记忆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对遗产保护者来说也是新的一次挑战。牛皇村艺术遗产工作坊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即是从“乡土家园”的记忆入手,探索地方文化遗产的承续活化。  【关键词】文化记忆;个体记忆;空间记忆;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09
【摘要】本文论述了柴来江先的画作,他的画作,有其特色。其画品,讲焦点透视,强调观色变化。不闻于物外肖似,多抒情达义的主观感受。柴来江先生因其画品追求形似神近,苦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感觉。但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股强劲的西洋画的那种讲求“以形写形”,掷形予外的“神”的归依。因而柴来江先生画面强调整体感、概括意,所以,其画品有西方画技的“再现”与中国传统画的“表现”力度。本文介绍了其画作在构图、
【摘要】中华民族以重要的姿态存在于世界之中,并非单单因为它拥有了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更是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尤为突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聚,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鹤峰满堂音,作为曲艺类的文化遗产,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存在和独具特色的演奏方式,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