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指导;思维方式;
讨论;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25—01
在影响写作的智力因素中,思维是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的确,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思维“再现”,而是一个思维的创新过程。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要达到这一点,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在实践中,我实行了开放式的写作指导,主要采用了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质疑,互挑漏洞、互指不足,既有批判,又有探究,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开端。
(1)分组。根据最近一次作文成绩,把全班分成好、中上、中下、差四大组,并按好与中下、中上与差的原则两两结合。这样,在讨论中有利于不同等级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讨论。每位成员依次向小组讲解自己准备好的写作提纲,其他成员认真倾听,提出意见。小组成员围绕下面主要问题讨论:
A.意思是不是能说清楚?B.是否审清了题目?C.文章立意有无独到之处?D.所采用的文章形式合不合适?
写作者认真解答疑问并记录意见,对写作提纲中不完善的地方再做修改。讨论后,小组要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填表汇报。
教师指导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任选一组列席旁听,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依据写作小组汇报反馈表的情况,搜集典型材料,为全班做专题指导做好准备,帮助学生把问题想清楚、想完整。
教师指导应主要在立意和形式的开放上下功夫。
(1)“剖一为多”:学会分析。分析就是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剖划为一个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有了分析能力,事物在我们眼中就不会表现为一个混沌的整体,思维走向了丰富、细致、复杂。因而,高中生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初步分析的方法,如分类、划分方面和阶段、区分主流与支流、现象和本质等等。
比如写“代沟”的话题作文,有学生想写成议论文,但普遍立意停留在“只要两代人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代沟是可以填平的”层面上,立意单一,不新颖。不如从代沟的日常表现出发,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如果分析能力再强些,继续解剖下去就会发现产生代沟的原因很复杂,代沟实际上是不容易填平的。再提做法,内容就更加丰富,创新思维就有可能从中产生。
(2)多向思维: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创新思维总是灵活的,不会固守一条路径。善于变换角度,就可能获得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指导学生以“宽容”为话题的写作时,就需运用发散思维。“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从个人角度讲,“宽以待人”“宽大为怀”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宽容者可成大器;从社会角度,宽容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发展的要求;从实践角度,要做到“宽容”,必须破除等级观念;从反向角度,“宽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 “宽容”之心。形成这种多向思维的习惯,学生就会成为自觉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他们创新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3)形式的开放。黑格尔曾说:“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作文的创新还要从外部形式上下功夫。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证明,绝大部分满分佳作都在作文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造,他们通过对作文外部形式的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
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写感情刻划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感情演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章节体,便于表达自己的多重感情、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分明。
童话、寓言和科学幻想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的描绘,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其他如小小说、新闻、演说辞和读后感等实用性很强的文体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都可以成为作文形式,使文章更富于创造性。
学生要建立文体的开放意识,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廓清两个基本认识:第一,切忌“四不像”;第二,切忌华而不实。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自己较固定较擅长的作文形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讨论;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25—01
在影响写作的智力因素中,思维是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的确,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思维“再现”,而是一个思维的创新过程。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要达到这一点,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在实践中,我实行了开放式的写作指导,主要采用了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质疑,互挑漏洞、互指不足,既有批判,又有探究,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开端。
(1)分组。根据最近一次作文成绩,把全班分成好、中上、中下、差四大组,并按好与中下、中上与差的原则两两结合。这样,在讨论中有利于不同等级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讨论。每位成员依次向小组讲解自己准备好的写作提纲,其他成员认真倾听,提出意见。小组成员围绕下面主要问题讨论:
A.意思是不是能说清楚?B.是否审清了题目?C.文章立意有无独到之处?D.所采用的文章形式合不合适?
写作者认真解答疑问并记录意见,对写作提纲中不完善的地方再做修改。讨论后,小组要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填表汇报。
教师指导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任选一组列席旁听,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依据写作小组汇报反馈表的情况,搜集典型材料,为全班做专题指导做好准备,帮助学生把问题想清楚、想完整。
教师指导应主要在立意和形式的开放上下功夫。
(1)“剖一为多”:学会分析。分析就是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剖划为一个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有了分析能力,事物在我们眼中就不会表现为一个混沌的整体,思维走向了丰富、细致、复杂。因而,高中生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初步分析的方法,如分类、划分方面和阶段、区分主流与支流、现象和本质等等。
比如写“代沟”的话题作文,有学生想写成议论文,但普遍立意停留在“只要两代人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代沟是可以填平的”层面上,立意单一,不新颖。不如从代沟的日常表现出发,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如果分析能力再强些,继续解剖下去就会发现产生代沟的原因很复杂,代沟实际上是不容易填平的。再提做法,内容就更加丰富,创新思维就有可能从中产生。
(2)多向思维: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创新思维总是灵活的,不会固守一条路径。善于变换角度,就可能获得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指导学生以“宽容”为话题的写作时,就需运用发散思维。“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从个人角度讲,“宽以待人”“宽大为怀”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宽容者可成大器;从社会角度,宽容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发展的要求;从实践角度,要做到“宽容”,必须破除等级观念;从反向角度,“宽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 “宽容”之心。形成这种多向思维的习惯,学生就会成为自觉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他们创新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3)形式的开放。黑格尔曾说:“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作文的创新还要从外部形式上下功夫。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证明,绝大部分满分佳作都在作文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造,他们通过对作文外部形式的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
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写感情刻划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感情演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章节体,便于表达自己的多重感情、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分明。
童话、寓言和科学幻想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的描绘,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其他如小小说、新闻、演说辞和读后感等实用性很强的文体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都可以成为作文形式,使文章更富于创造性。
学生要建立文体的开放意识,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廓清两个基本认识:第一,切忌“四不像”;第二,切忌华而不实。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自己较固定较擅长的作文形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