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标准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鲁塔克语),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提倡自悟学习
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经验,认识了许多事物,这就为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悟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虽然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是,在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中,对合作探究式学习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只停留在口头上,至多是布置学生预习,但预习的效果如何并没有认真检查督促,这就造成了自主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参与学习过程,提倡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悟学习与自主学习相比,自悟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对课文学习的感知或者是独特体验。学生也只有在自悟式学习中才能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奠定了知识基础。比如,预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个学生自悟式学习笔记这样写:老舍的语言有他的风格,好像跟人聊天一样,那么亲切自然,像“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等,跟朱自清的《春》(同一单元,下同)作比较就会发现,《春》的语言优美俊秀,比喻精当准确;与《三峡》比,《三峡》语言简练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山静水动、张弛有致的山峡风光,但都不是老舍的唠家常式的随和。当然,自悟式学习毕竟只是自主学习,肯定有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悟”出来的“疑”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收获?有了疑才会努力去释疑解惑。预习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有学生对“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句有异议,认为杀猪宰羊对逢年过节的群众来说是喜事,应该欢天喜地,这里的哀鸣还需读者揣摩,属表意不清。
二、激活丰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作品精华、领悟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而要能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教师可做引导。比如学习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大家都被小说曲折起伏的情节、精妙的艺术构思、深刻的主题内涵所折服,为了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布置了口头想象作文《我的叔叔于勒·续》,请大家展开思维的翅膀,还以第一人称,在不改变人物形象性格的基础上搞一个续篇。学生兴致盎然、讨论热烈,有学生说:“其实,于勒当时已经认出了哥哥菲利普夫妇,他不可能认不出,因为毕竟在家呆了那么长时间。他对哥哥嫂嫂如此绝情非常气愤,他决心重振旗鼓,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辗转来到美洲,终于又发了大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但是,多了一个心眼的于勒装作一个乞丐来到哥哥门前,哥哥嫂嫂将他臭骂了一顿,他求哥嫂收留他,但是,门“嘭”地关上了。还有个学生说,第二天,于勒又来敲门,但这次的于勒西装革履,完全是一副大款模样,哥嫂一见,喜笑颜开,但于勒却表示不认识菲利普夫妇,戏弄了他们一番,扬长而去。学生的新版本不少,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蕴含着的极为可贵的想象力。
三、多维删改原作
多维删改原作不仅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无限的思维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我曾经让学生将孔乙己变成一个无赖,既然没吃没喝的,索性做一个无赖算了。有学生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排开九文大钱”的那一次改成孔乙己喝了酒不给钱,最后一次到酒店也改成店家不给酒喝就赖在地上不走,但是有学生立刻提出,封建科举制度培养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是爱面子的,所以,在作品中,当大家嘲笑孔乙己的时候,他还极力掩饰,而绝不会做出无赖的事情。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孔乙己的形象也是不能随意改变的。通过这样的删改,大家对《孔乙己》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变构思、变语言、变作品主题、变人物形象,通过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家谋篇布局、提炼语言、深挖主旨、塑造性格的独具匠心,深刻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三种方法,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以一试。
一、提倡自悟学习
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经验,认识了许多事物,这就为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悟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虽然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是,在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中,对合作探究式学习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只停留在口头上,至多是布置学生预习,但预习的效果如何并没有认真检查督促,这就造成了自主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参与学习过程,提倡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悟学习与自主学习相比,自悟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对课文学习的感知或者是独特体验。学生也只有在自悟式学习中才能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奠定了知识基础。比如,预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个学生自悟式学习笔记这样写:老舍的语言有他的风格,好像跟人聊天一样,那么亲切自然,像“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等,跟朱自清的《春》(同一单元,下同)作比较就会发现,《春》的语言优美俊秀,比喻精当准确;与《三峡》比,《三峡》语言简练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山静水动、张弛有致的山峡风光,但都不是老舍的唠家常式的随和。当然,自悟式学习毕竟只是自主学习,肯定有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悟”出来的“疑”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收获?有了疑才会努力去释疑解惑。预习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有学生对“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句有异议,认为杀猪宰羊对逢年过节的群众来说是喜事,应该欢天喜地,这里的哀鸣还需读者揣摩,属表意不清。
二、激活丰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作品精华、领悟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而要能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教师可做引导。比如学习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大家都被小说曲折起伏的情节、精妙的艺术构思、深刻的主题内涵所折服,为了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布置了口头想象作文《我的叔叔于勒·续》,请大家展开思维的翅膀,还以第一人称,在不改变人物形象性格的基础上搞一个续篇。学生兴致盎然、讨论热烈,有学生说:“其实,于勒当时已经认出了哥哥菲利普夫妇,他不可能认不出,因为毕竟在家呆了那么长时间。他对哥哥嫂嫂如此绝情非常气愤,他决心重振旗鼓,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辗转来到美洲,终于又发了大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但是,多了一个心眼的于勒装作一个乞丐来到哥哥门前,哥哥嫂嫂将他臭骂了一顿,他求哥嫂收留他,但是,门“嘭”地关上了。还有个学生说,第二天,于勒又来敲门,但这次的于勒西装革履,完全是一副大款模样,哥嫂一见,喜笑颜开,但于勒却表示不认识菲利普夫妇,戏弄了他们一番,扬长而去。学生的新版本不少,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蕴含着的极为可贵的想象力。
三、多维删改原作
多维删改原作不仅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无限的思维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我曾经让学生将孔乙己变成一个无赖,既然没吃没喝的,索性做一个无赖算了。有学生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排开九文大钱”的那一次改成孔乙己喝了酒不给钱,最后一次到酒店也改成店家不给酒喝就赖在地上不走,但是有学生立刻提出,封建科举制度培养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是爱面子的,所以,在作品中,当大家嘲笑孔乙己的时候,他还极力掩饰,而绝不会做出无赖的事情。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孔乙己的形象也是不能随意改变的。通过这样的删改,大家对《孔乙己》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变构思、变语言、变作品主题、变人物形象,通过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家谋篇布局、提炼语言、深挖主旨、塑造性格的独具匠心,深刻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三种方法,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