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中的概率模型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模型是将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抽象化,并建立相应方式的解题模式,该模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便利.概率模型是概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概率模型是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模型之一,也是高考数学的必考内容.掌握古典概率模型、几何概率模型以及其他模型为学习概率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下面通过一些例题系统地比较分析高中数学中的三种概率模型.
  【关键词】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概率模型
  一、古典概率模型
  古典概型的随机试验,包含了若干个基本事件,这些基本事件都具有两大基本特性:第一,任何两个基本事件一定互斥;第二,排除不可能事件外,任何事件都是由基本事件所组成的.通常情况下,辨别某一个概率事件是否为古典概型,要看它有无下述两点特性:第一,该项实验中全部可能存在的基本事件数量是有限的;第二,所有基本事件存在的概率均相同.凡符合上述两点特性者均为古典概型,其数学公式为:P(A)=mn,其中m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n为整个随机试验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是正确判断随机试验的类型为古典概型的依据,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处理古典概型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图表法和列举法.
  (一)CASE1用图表法求古典概型的概率
  例1现存在两个玩具,其形状均为正四面体,每个玩具的四面分别写有1、2、3、4.现进行投掷玩具试验,以X代表第一个玩具抛落在地的贴地面数字,以Y代表另一个玩具贴地面的数字,两者用(X,Y)的形式表示.
  ①要求罗列上述试验基本事件;②计算“两玩具贴地面数字之和大于3”的事件概率;③计算“两玩具贴地面数字相等”的事件概率.
  解①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随机试验共包含了16个基本事件.
  ②由①中图表可知,事件“两玩具贴地面的数字之和大于3”包含有13个基本事件,∴P=1316.
  ③由①中图表可知,事件“两玩具贴地面的数字相等”包含有4个基本事件,∴P=416=14.
  (二)CASE2用列举法求古典概型的概率
  例2现有8名志愿者,其中志愿者A1、A2、A3通晓日语, B1、B2、B3通晓俄语, C1、C2通晓韩语.从中选出通晓日语、俄语、韩语的志愿者各一名,组成一个小组.①求A1被选中的概率;②求B1和C1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解①从8人中选出通晓日、俄、韩语的志愿者各一名,其一切可能的结果组成的基本事件空间Ω={(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1,B3,C1),(A1,B3,C2),(A2,B1,C1),(A2,B1,C2),(A2,B2,C1),(A2,B2,C2),(A2,B3,C1),(A2,B3,C2),(A3,B1,C1),(A3,B1,C2),(A3,B2,C1),(A3,B2,C2),(A3,B3,C1),(A3,B3,C2)}共18个基本事件.用M表示“A1恰被选中”这一事件.则M={(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1,B3,C1),(A1,B3,C2)}共6个基本事件.∴P(M)=618=13.
  ②用N表示“B1和C1不全被选中”这一事件,则其对立事件N表示为“B1、C1全被选中”这一事件,由于N={(A1,B1,C1),(A2,B1,C1),(A3,B1,C1)},即事件N包含了3个基本事件,∴P(N)=318=16,∴P(N)=1-16=56.
  二、几何概率模型
  几何概型定义:假使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都只同该事件所表示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此类概率模式即为几何概型.计算公式如下:
  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试验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通过以上定义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几何概型的三种基本题型.
  (一)CASE1求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的概率
  图1例3如图A、B两盏路灯之间的长度是30米,因住户反应两灯之间距离过远,光线太暗,现需要在A,B中间再安两盏灯C、D,求A、C两灯和B、D两灯之间距离都大于或等于10米的概率.
  解记事件E为“A与C,B与D之间的距离都不小于10米”,把AB三等分,30×13=10米.
  ∴P(E)=1030=13.
  (二)CASE2求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的概率
  图2例4现有一长方形ABCD,长和宽分别为2、1,AB中点设为O,在长方形内随机取一点,求该点与O点距离超过1的概率.
  解记事件E为“取点到O的距离大于1”,其对立事件E为“取点到O点距离小于1”.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为2,以O为圆心,1为半径作圆,在长方形ABCD内部为半圆的面积等于π2.
  ∴P(E)=π22=π4,P(E)=1-π4.故取点到O点距离大于1的概率为1-π4.
  (三)CASE3求与体积有关的几何概型的概率
  例5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底面边长为4,高为3,在正三棱錐内任取一点P,使得VP-ABC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评价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者之间的重要环节.学习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实践与思考  引 言  评价最重要的不在于证明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针对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愈发强调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严格制订教学目标,促使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因此,在高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注重改善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根据实际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高中数学课堂;应用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使得传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占比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因丰富的应用方式和极高的教学效率成了常用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开展教学,让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摆脱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因此,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的影响、探究小学数学在信息时代的最优教学方式成了重要课题.本文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方式.  【关键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现阶段国家和学校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而对于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想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需要加大对教学策略的分析.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着重探究了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  引 言  培
【摘要】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社会发展也逐渐惠及教育领域,使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涌现出来,而且,互联网上能够应用到教师教学环节的教育资源也日益增多,这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创造了一定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说,互联网资源的引入,能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