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降低运营成本需求的不断增强,在大中型城市,银行柜面现金业务呈现出相对收缩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以货币为产品的经营特质,决定了现金收付始终都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电子化渠道建设的限制,以及客户群体结算偏好的影响,大量的柜面(自助机具)现金流动仍然十分普遍。本文就如何降低现金运营成本、提高资金的收益能力、控制大量现金流产生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运营成本;风险转移;现金管理
一、农信社现金业务的主要问题是资源过度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基本上每个县级城市都会有一到两家的农村信用社(或城市信用社),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应对大量的现金收付业务,每家农信社都有一套独立的现金保管、清分、调缴和运营体系。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调控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进行了大力整合,但多级法人体系依然比较普遍,“小而全”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导致农信社的现金业务在日常运营中矛盾丛生。
(一)降低经营效益
每家农信社一套独立的现金运营体系,金库和押运资源布局分散、服务半径狭小,无法实现大范围、跨区域的现金统一灵活调配,运作效率低下,导致现金沉淀过多,大量的无息资产占用影响了经营效益。
(二)提高经营成本
由于受到多级法人管理体系的影响,农信社的金库设置十分密集,辐射面积相对狭小,服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现金押运线路繁杂,押运车辆和安防装备重复配置,值守人员众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三)增加经营风险
与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担原则不同,现金业务越是集中,规模越大,管理才能更完善,安保体系和安保资源才能更完备,才能更加清晰、有针对性地防控集中后可预见的经营风险。如果金库布局分散,风险点就会随之增加,管理和安保资源被分散、稀释,导致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四)缺乏规模效应
农信社因为没有区域统一的中心金库,无法向属地人民银行申请代理发行库业务,导致现金调缴、票币兑换和残损币上缴等业务均需委托他行代理,不能按照本行的工作意图和需要及时办理,既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加大了管理、安保工作难度,又增加了协调、疏导工作,对农信社的现金营运工作效率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现金的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是解决农信社现金业务问题的必由之路
当前的农信社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整合,虽然多数依旧是多级法人的状态,但是管理模式和业务标准正在趋于统一,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已经较过去顺畅了许多,为实现跨行际、跨区域的现金业务整合奠定了基础。
(一)是监管单位和同业环境的必然要求
绝大多数农信社的金库均是通过他行代理现金调缴工作,随着人民银行金库管理体制的改革,现有的代理发行库将逐步取消,如果不能适时建立省级的中心金库,实现与人民银行金库的直接对接,农信社可能面临现金业务无法开展的不利局面。即便协调他行依然保留目前代理现金的工作方式,这些银行由于失去了代理发行库资质,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必然对农信社提出手续费、留存资金和票币质量等一系列的要求,今后农信社的现金营运工作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二)是农信社现金业务自主经营的必然需要
由于通过他行代理发行库办理现金业务,导致农信社的现金调缴、票币兑换和残损币上缴业务始终受制于其他商业银行,不能按照自己的工作需要及时办理,极大的影响了农信社的现金营运工作效率,形成无息资产的长期、大量占库,加大了管理、安保工作难度,增加了各家农信社之间的协调、疏导工作,对农信系统内现金营运工作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是推进现金业务精细化、集约化建设的必然需要
在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省级农信系统不能尽快实现管理和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无法满足现金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风险管控不突出,没有实现对全系统金库、现金风控工作的专业化、条线化管理,管理和安保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风险点较多;二是业务精细化、集约化程度不足,无法实现系统内现金的统一灵活调配,现金运作效率低下,影响经营效益;三是金库辐射面积相对狭小,服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现金押运线路繁杂,相关业务人员众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深入开展客户服务的客观需要
农信社客户的支付结算习惯,虽然经过了银行卡、电子渠道和服务收费的多重调节,但总的来说还是偏重于现金结算,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彻底扭转的,这就是为什么各省农信社的市场规模占比并不大,但现金流量确始终高居行业榜首的原因。因此,建立一个高效、高质的现金保管、调缴、整点体系,是客户对农信社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信社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以省为单位建立中心金库,合理规划金库布局架构,将有力地推动农信社现金营运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满足监管单位的工作要求
建立省级中心金库,实现与人民银行发行库的直接对接,取消现有的通过他行代理现金业务的运营模式,实现现金业务的自主经营,从而对整个省级农信系统的现金业务资源进行直接、统一、归口管理。
(二)实现现金业务自主经营
彻底扭转农信社的现金调缴、票币兑换和残损币上缴业务始终受制于其他商业银行的不利局面,由省级中心库直接对接人民银行发行库,确保农信系统的现金营运能够按照业务需要及时办理,降低现金占库,减少各家农信社与同业间不必要的协调、疏导工作。
(三)进一步压缩高风险分散环节
依托省级中心金库整合后的保管、整点和配送能力,在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现金押运线路、网点数量和现金用量的基础上,取消所有县级农信社以下机构设置的分金库、尾箱库,合理压缩在用金库数量,减少风险分散环节,实现现金业务的规模化经营,提高风险可控水平。
(四)全面提高现金营运集约化水平
依托省级中心金库的集中、归口管理,实现对现有金库业务人力、库房、押运、整点资源的统一、灵活调配,构建完整、清晰的层级式现金保管和整点清分体系,全面提高农信系统现金营运业务的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形象,从而实现农信社现金业务的精细化、集约化和流程化管理。
(五)减轻经营网点的人员占用和工作压力
通过实施整合,大大减轻农信社基层营业机构的人员占用和工作压力:一是撤销县级以下机构的在用金库,减少专职的管库、解缴和整点人员;二是尽量实现现金整点工作上移,减轻一线机构的工作压力和库存占用;三是加大现金整点工作的自动化应用水平,为现金流量大的基层机构配备自动整点、清分机具,提高基层营业机构的现金运营能力和效率。
(六)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随着现金管理集约化整合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信社现金备付率水平将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导致生息资产占比的加大,进而推动整体经营效益的提高。
以某省级农信社为例:由于该农信社大力推行现金管理工作的集约化整合,不断减少在用金库,该农信社的现金备付率(现金备付率=现金库存/各项存款)由2007年末的10.6‰下降到2011年6月末的6.53‰,呈逐年下降趋势。假设2011年该农信社现金备付率为日均5.06‰,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0%。在日均存款较去年同期增长10%的情况下,2011年实际减少了日均3.22亿元的现金占用,按照19.5%的存款准备金率计算,能够转化为一年约6,300万元的可经营资金创造经营效益。
农信社开展跨行际、跨区域的现金业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到人员调整、利润分配、资源配置、地理条件、安防设施、客户需求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本文只是分析了农信社实现现金业务集约化经营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今后将另行撰文论述实施方案。
关键词: 运营成本;风险转移;现金管理
一、农信社现金业务的主要问题是资源过度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基本上每个县级城市都会有一到两家的农村信用社(或城市信用社),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应对大量的现金收付业务,每家农信社都有一套独立的现金保管、清分、调缴和运营体系。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调控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进行了大力整合,但多级法人体系依然比较普遍,“小而全”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导致农信社的现金业务在日常运营中矛盾丛生。
(一)降低经营效益
每家农信社一套独立的现金运营体系,金库和押运资源布局分散、服务半径狭小,无法实现大范围、跨区域的现金统一灵活调配,运作效率低下,导致现金沉淀过多,大量的无息资产占用影响了经营效益。
(二)提高经营成本
由于受到多级法人管理体系的影响,农信社的金库设置十分密集,辐射面积相对狭小,服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现金押运线路繁杂,押运车辆和安防装备重复配置,值守人员众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三)增加经营风险
与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担原则不同,现金业务越是集中,规模越大,管理才能更完善,安保体系和安保资源才能更完备,才能更加清晰、有针对性地防控集中后可预见的经营风险。如果金库布局分散,风险点就会随之增加,管理和安保资源被分散、稀释,导致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四)缺乏规模效应
农信社因为没有区域统一的中心金库,无法向属地人民银行申请代理发行库业务,导致现金调缴、票币兑换和残损币上缴等业务均需委托他行代理,不能按照本行的工作意图和需要及时办理,既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加大了管理、安保工作难度,又增加了协调、疏导工作,对农信社的现金营运工作效率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现金的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是解决农信社现金业务问题的必由之路
当前的农信社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整合,虽然多数依旧是多级法人的状态,但是管理模式和业务标准正在趋于统一,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已经较过去顺畅了许多,为实现跨行际、跨区域的现金业务整合奠定了基础。
(一)是监管单位和同业环境的必然要求
绝大多数农信社的金库均是通过他行代理现金调缴工作,随着人民银行金库管理体制的改革,现有的代理发行库将逐步取消,如果不能适时建立省级的中心金库,实现与人民银行金库的直接对接,农信社可能面临现金业务无法开展的不利局面。即便协调他行依然保留目前代理现金的工作方式,这些银行由于失去了代理发行库资质,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必然对农信社提出手续费、留存资金和票币质量等一系列的要求,今后农信社的现金营运工作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二)是农信社现金业务自主经营的必然需要
由于通过他行代理发行库办理现金业务,导致农信社的现金调缴、票币兑换和残损币上缴业务始终受制于其他商业银行,不能按照自己的工作需要及时办理,极大的影响了农信社的现金营运工作效率,形成无息资产的长期、大量占库,加大了管理、安保工作难度,增加了各家农信社之间的协调、疏导工作,对农信系统内现金营运工作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是推进现金业务精细化、集约化建设的必然需要
在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省级农信系统不能尽快实现管理和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无法满足现金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风险管控不突出,没有实现对全系统金库、现金风控工作的专业化、条线化管理,管理和安保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风险点较多;二是业务精细化、集约化程度不足,无法实现系统内现金的统一灵活调配,现金运作效率低下,影响经营效益;三是金库辐射面积相对狭小,服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现金押运线路繁杂,相关业务人员众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深入开展客户服务的客观需要
农信社客户的支付结算习惯,虽然经过了银行卡、电子渠道和服务收费的多重调节,但总的来说还是偏重于现金结算,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彻底扭转的,这就是为什么各省农信社的市场规模占比并不大,但现金流量确始终高居行业榜首的原因。因此,建立一个高效、高质的现金保管、调缴、整点体系,是客户对农信社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信社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以省为单位建立中心金库,合理规划金库布局架构,将有力地推动农信社现金营运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满足监管单位的工作要求
建立省级中心金库,实现与人民银行发行库的直接对接,取消现有的通过他行代理现金业务的运营模式,实现现金业务的自主经营,从而对整个省级农信系统的现金业务资源进行直接、统一、归口管理。
(二)实现现金业务自主经营
彻底扭转农信社的现金调缴、票币兑换和残损币上缴业务始终受制于其他商业银行的不利局面,由省级中心库直接对接人民银行发行库,确保农信系统的现金营运能够按照业务需要及时办理,降低现金占库,减少各家农信社与同业间不必要的协调、疏导工作。
(三)进一步压缩高风险分散环节
依托省级中心金库整合后的保管、整点和配送能力,在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现金押运线路、网点数量和现金用量的基础上,取消所有县级农信社以下机构设置的分金库、尾箱库,合理压缩在用金库数量,减少风险分散环节,实现现金业务的规模化经营,提高风险可控水平。
(四)全面提高现金营运集约化水平
依托省级中心金库的集中、归口管理,实现对现有金库业务人力、库房、押运、整点资源的统一、灵活调配,构建完整、清晰的层级式现金保管和整点清分体系,全面提高农信系统现金营运业务的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形象,从而实现农信社现金业务的精细化、集约化和流程化管理。
(五)减轻经营网点的人员占用和工作压力
通过实施整合,大大减轻农信社基层营业机构的人员占用和工作压力:一是撤销县级以下机构的在用金库,减少专职的管库、解缴和整点人员;二是尽量实现现金整点工作上移,减轻一线机构的工作压力和库存占用;三是加大现金整点工作的自动化应用水平,为现金流量大的基层机构配备自动整点、清分机具,提高基层营业机构的现金运营能力和效率。
(六)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随着现金管理集约化整合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信社现金备付率水平将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导致生息资产占比的加大,进而推动整体经营效益的提高。
以某省级农信社为例:由于该农信社大力推行现金管理工作的集约化整合,不断减少在用金库,该农信社的现金备付率(现金备付率=现金库存/各项存款)由2007年末的10.6‰下降到2011年6月末的6.53‰,呈逐年下降趋势。假设2011年该农信社现金备付率为日均5.06‰,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0%。在日均存款较去年同期增长10%的情况下,2011年实际减少了日均3.22亿元的现金占用,按照19.5%的存款准备金率计算,能够转化为一年约6,300万元的可经营资金创造经营效益。
农信社开展跨行际、跨区域的现金业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到人员调整、利润分配、资源配置、地理条件、安防设施、客户需求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本文只是分析了农信社实现现金业务集约化经营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今后将另行撰文论述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