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挖掘、创造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是把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它要求学生既要把自己理解了的内部思想转化为外部言语,又要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长期训练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又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复述训练比起背诵训练,独立性、创造性更强,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复述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表达形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有层次地复述课文故事呢?

一、照模套,三言两语概括性讲故事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抽象思维未形成之前,学生很难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而且中年级的故事性课文比较长,复述故事有一定的难度。要让更多的学生完整地复述故事,就需要降低复述的难度,设置一个梯度,从而提高复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模套”,让学生“长文短说”,就可以让学生三言两语讲故事。这个“模套”就是给学生复述的模板、套路,使它成为学生学会复述、精彩展示的一个拐杖和抓手。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模套,自己练说,小组复述和全班复述。
  例如,在四年级《端午节的由来》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会简要复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我设计了这样的模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他是一个( )的人,深受百姓( )。因被人( ),流放( );楚国灭亡后,他( ),楚国百姓先( ),然后( ),最后( )。五月初五就成了( ),就有了( )的习俗。
  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这个“模套”去复述故事,学生借助这个复述的“拐杖”,就可以流利、有条理地用三言两语复述故事,整体把握故事内容,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抓细节,绘声绘色挖掘性讲故事


  朗读是需要不同层次的,它需要层层递进的指导。那复述呢,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递进式的设计。第一遍三言两语说故事,要求孩子做到流利、有条理地复述,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老师再提高要求,让学生把故事的细节描写挖掘出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和指导,把复述的水平再提升一个层次,让孩子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形象。
  例如,在学生复述《端午节的由来》时,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尝试自己补充细节。学生不但把故事复述得更生动,而且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朗读下列句子,比较哪句写得好。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出示:A.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B.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生齐读,自由朗读,思考)
  生1:我发现B句多了“像潮水一样”,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我从B句感受到去救屈原的人非常多,气势大,速度非常快。
  师:你们真会读书。文中的写法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救屈原的情景,把这个情景讲生动,就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所以这句不能省略。那你还能把以下内容说得更生动吗?
  (提出:在横线上添加“百姓放声大哭”的神情、动作、声音等细节描写,把人们悲痛的心情讲得生动形象。出示:楚国的百姓知道后, ,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师:同学们,楚国百姓为什么会放声痛哭?
  生:因为百姓十分爱戴屈原。
  师:那为什么百姓会那么爱戴屈原呢?
  生:屈原当官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让百姓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病了可以就医,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师:所以,屈原在百姓心目中就是——
  生1:好官员。
  生2:大恩人。
  师:百姓的大恩人投江自尽了,百姓是怎么痛哭的呢?
  生1:楚国的百姓知道后,他们放声痛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天都下起雨来。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生2:楚国的百姓知道后,他们万分悲痛,哭声如阵阵哀鸣,让人们的心都碎了。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生3:楚国的百姓知道后,他们放声痛哭,有的哭得眼睛都红肿了,有的哭得嗓子都沙哑了,有的哭得昏了过去……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三、勤想象,添枝加叶创造性讲故事


  前面两个环节学生不但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将故事情节或者印象深刻的地方详细地进行了复述。如果学生能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有创造性地复述,将会更精彩。
  (出示:发挥你的想象,想想人们会怎么说,可能想了哪些办法。把你想到的写在横线上,小组内复述。
  过了几天,有人梦见了屈原,发现他的容颜十分消瘦。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纷纷议论起来。
  有的人说:“ 。”
  还有的人说:“ 。”
  大家都很奇怪:我们往河里投了那么多食物,怎么屈大人還是那样消瘦呢?
  一个老渔夫告诉大家:“那些食物都让水中的蛟龙鱼虾给吃了。屈大人怎么会跟它们争吃的呢?”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有的想到了 ;有的还想到了 。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包粽子。……端午节就有了包粽子的习俗)
  生1:有的人说:“ 。”还有的人说:“ 。”
  生2:有的想到了 。有的还想到了 。
  生3:有的人说:“ 。”还有的人说:“ 。”
  生4:有的想到了 。有的还想到了 。
  通过以上三个有梯度的模式开展复述,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且兼顾了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开展扎实的有梯度的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曾松新,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顺德希望小学语文教师;韩秋毅,山东省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不难看出,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操作,但操作必须要以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为己任。只有紧扣文本,发展语言,实践操作才能为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奠基。苏教版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哲理性文章,讲述了用不同方法切苹果,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换句话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这样的一篇课文怎样让学生学有所获,又怎样在课堂上使语文味得到落实呢?语文课就是朗读课。在读上下功夫,文理会内化于心,文法也会逐步彰显。一、反复朗读,了解内容  一篇课文反复读,就能
期刊
有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语文教学忌讳面面俱到,需要在一篇文本的整体视角下,遴选出最具价值核心点,由细节切入整体,借助文本中的“一点红”,映衬盎然的“动人春色”。本文从《李广射虎》一文教学片段出发提出要依托学情,以学定教;聚焦细节,启发探究;渲染情境,倾吐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教学案例】  师:初读了课文,文中的李广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神勇无比。  
期刊
学生语言积累量的多少,对表达能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影响。很多学生常常心里明白,却很难找出一个最为妥帖的词语来表达。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作为重要的任务。第一学段作为母语正式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要在丰富识字方法、夯实写字能力的基础上,多培养学生对语言尤其是对词语的感知能力,继而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笔者即以苏教版二上《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对比阅读
期刊
提到习作,不少学生下笔难言,觉得无内容可写,其实,农村田园天广地阔,色彩斑斓,只是身处其中的孩子对此熟视无睹,因而写出的作文常常缺少田园生活气息,当然也就缺乏真情实感了。那我们该如何利用田园特有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体验,乐于表达呢?如何让学生将这些很好的素材移植到习作之中呢?一、田园观察——从自然散步中积累习作资源  1.绘景观之风韵。大自然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它有无穷的魔力,创造出各
期刊
人物名片史记冬,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副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语文主题学习”名师。先后荣获省、全国赛课第一名。在语文教学研究实践中,提出了“智用语文”的教育主张,形成了厚重而又轻灵、深刻而又生动的教学风格。在省内外开设观摩课三十多节,有二十多篇论文见诸省级刊物。  记 者:史老师,这几年您作为名师数十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课,受到了一线老师的好评,说您的课颇有创意,对此,您怎么看
期刊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最集中的途径,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习作教学研究受重视的程度与其重要地位并不相称。农村学生写的习作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没有自己的感受,普遍说空话,说假话,少见创造的火花,难觅有生活灵性、学生个性的佳作。笔者一直扎根农村教学,深深地感到一种紧迫感,同时又清楚认识到农村教学滞后的严重性,尤其是在习作教学上,农村学生缺乏自我感受的体现。思及眼下的习作
期刊
“阅读是为了活着。”——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开篇引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  “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烦嚣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  这两句话把读书的目的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且,它较为深刻地道出了阅读“精神性”的特质:唯有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要想创作一篇好的作文,则需要反复修改,精雕细琢,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叶圣陶谈论作文修改的时候明确说道,“改”与“作”存在密切的关系,而“改”的优先权则属于作文创作的本人。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提出:“应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然而,在当前初中作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只希望快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写作任务,而老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愈加重视。阅读在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低年级阅读教育的品质,对学生一生的阅读行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一、听读:激发兴趣,提供示范  听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因为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弱,阅读从“听”开始,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恰到好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