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品的华丽逆袭苏苏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物利用,指收集本来要廢弃的材料,将其分解再制成新产品;或者是收集用过的产品.清洁、处理之后再将其用于自留或出售。一般回收的材料包括玻璃、纸、金属、电子电器产品等,这些材料根据来源被分为事业废弃物与一般废弃物。废物利用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垃圾的产量以及原料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了实现废物资源化,许多国家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利用废物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专业化的废物交换和回收机构等,提高了废旧物综合利用的整体效益。

废物利用,在我国大有作为


  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利用粪便和垃圾堆肥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兴建了厕所积肥。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三废”排放量日益加大,公害事件成为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随后将其写入T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实际上早在建国以来,我国从民间到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1995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经营再生资源的公司(或称废品公司)有2 800个;遍布城乡的回收网点育11.2万个.各种再生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厂有1500多家,从业人员约73万。从1950年到1995年,共回收各种废旧物资价值约1775亿元;回收总量约为3.5亿吨,包括冶金、化工、轻工、手工业等各行业的再生原材料。如废钢铁约1.65亿吨、旧有色金属约487万吨、各类陈旧化工原料约1920万吨、废纸约6300万吨,还有大量可直接利用的旧物和身为无价之宝的历史文物。
  综合利用的效益相当可观,仅从1981年到1995年由回收的废渣、废液中提炼出的有色金属就达8.65万吨,产值约100亿元;从含金、银、铂族金属的废弃电子元件中提炼出黄金约4800千克、白银约711吨、铂族金属约1990千克。
  截至2016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废弃物回收总量约为2.56亿吨,同比增长3.7%;回收总值约5902.8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到2021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利用总量将达到3.25亿吨。复合增速5%。“十三五”期间,随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再生资源行业将会延续前几年的景气度。据估算,再生资源回收价值将超过万亿元,复合增速逾10%。




变废为宝,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巧妙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废品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是当前欧美发达国家最为时尚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低碳”生活方式被我们日渐接受,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生活、工作、学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产物,并将其制作成漂亮、实用、低碳的DIY手工用品。
  变废为宝是当前各大论坛和微信微博中最为流行的话题之一,大家纷纷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废品利用的手工教程,投身于废品的改造过程中来。以旧衣服的二次利用或者手工改造为例,通过教程介绍,普通人也可以把自己衣柜里早该被淘汰的旧衣物等制作成诸如地毯、杯垫、公仔、收纳盒等日常生活用品,在环保之余满足日常需要。
  不光如此,国内外手工爱好者更是脑洞大开,纷纷以创意构思,以生活废品为原材料,制作出各种艺术品,令人惊叹。用过的餐具、看过的旧书杂志、写完的铅笔圆珠笔、喝完饮料后剩下的塑料瓶罐等,成为手工爱好者用于手工制作的新潮材料。这些生活废品经过二次利用,被重新派上了用场,成为了装饰品、实用品,更加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这样的生活方式还掀起了整个社会的力量参与保护环境,让变废为宝成为潮流。

奇思妙想,让垃圾变为绿色艺术品


  如今,垃圾分类的习惯已经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培训.立足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请环保义工对师生们进行垃圾分类方法知识的培训。
  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推动垃圾分类的进程可能没那么快。不过,若有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参与,那便由量变产生质变,会带动社会,积极影响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我们要用更加新颖的想法,让孩子切实投身于实际的垃圾分类过程中来。而变废为宝就是其中的一个锦囊妙计。
  在看了一些变废为宝的手工节目之后,我们会感到惊奇:原来平时丢弃的那些东西还有那么多用途,而我们对这些东西的利用远没有达到环保的目的。牛奶盒、饮料瓶、一次性餐具、纸箱……这些物品在使用后,会被我们立马扔进垃圾桶,这好像已经成了一个顺手的习惯。可是,这些曾被我们认为没用的东西或废品,在彩笔、剪刀、胶水、竹签、铁丝等工具的改造下,能够华丽变身,成为有价值的储物箱、好看的装饰品、有趣的玩具……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孩子将回收来的纸盒、旧玩具、塑料瓶等废旧品,做成卡通雕像、鲜花雕塑、绘画纸板等。这些绿色艺术品不仅外形精美,而且构思也十分巧妙。在“绿色、环保、创意”的氛围之下,通过旧物改造让废旧物品再次发挥其的价值,让孩子们对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其他文献
近日朋友圈刷屏的漫画“985硕士每天被00后作业虐哭”,表现了职场上自信满满、意气风发的成功人士作为家长时酸楚、沮丧、无助甚至抓狂的一面,引起不少家长共鸣。  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00后”家长,家庭生活和养育子女的时间被工作无情挤压,同时还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全程配合:接受家长教育、与老师沟通、参加家长志愿者活动、参与互动式家庭作业,甚至批改和辅导有相当难度的学校作业……985硕士家长已经够幸运了,那
期刊
在英国,口音就是一个人背景的窗口。今日职场,文凭和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越来越值钱,顶级机构和公司都希望能够招聘到那些人脉广阔、社会资源丰富的应聘者。而游历广泛、爱好高贵、口音优雅,仿佛是顶级职位的标配。不同于国内,英国的求职简历往往需要从小学写起,因为小学常常能暴露了一个人出身的秘密。英国版小升初  英国的中学大体分为免费的公立学校,和需要家长付费的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入学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按
期刊
施一公,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也是西湖大学的倡议人和校长。  “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崇拜过谁?我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意外事故,施一公的父亲在他读大学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但父亲留下的点滴记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施一公。为了这所大学,他请辞清华副校长  1989年,施一公在清华大学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获得生物学
期刊
有一部韩剧,叫《天空之城》,剧中的四户家庭都是标准的精细化家庭运营模式,父母们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孩子们完善读书清单,攒公益活动经历,孩子的一切一切,父母都精心安排,全盘操纵。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考进名校,为了让孩子能够传承自己的职、打造三代“世袭之家”。然而,父母的这些独断行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却被视为“地狱计划”。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莉在TED演讲中道出“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避免过度呵护和
期刊
最近跟几位父母聊天,谈话中.有化妈妈担忧地说到一个话题。  她给我们分享了她5岁女儿的经历:  一天下午,小女孩在小区的绿地玩耍,这时飞来一只蝴蝶,她高兴地追着蝴蝶跑……此时,一名中年男人来到她身边,对她说:“小妹妹,我家养了很多蝴蝶,有紫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我不想养了,全部送给你。”  “竟然有紫色的蝴蝶?好,我要。”小女孩便跟着中年男人回家了。  小女孩的家人到了晚上没发现孩子回家,找寻了
期刊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打喷嚏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大部分动物打喷嚏都是为了排出漂浮在鼻子和喉道里的异物。将肺中的空气(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水)通过鼻子排到体外,异物就可以由气流(或水流)的冲击一起被喷出来。  许多动物都可以打喷嚏,比如人类、大象、熊猫,连海豹都可以,但是鲨鱼并不能。  虽然鲨鱼的鼻子也有两个鼻孔,且和我们一样利用鼻腔辨别气味;但不同的是,鲨鱼的鼻子并不用来呼吸,它们
期刊
我們习惯性地把“课”当成学习的主要方式.于是当发现孩子或多或少还有点艺术天分的时候会想做点什么,比如送去上儿童美术课。画画、做手工,幼儿园和学校都在做,看上去大同小异,但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要清楚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区隔。Q:儿童的反应能预知吗?  A:如果机构的回答是可以,那就不是艺术!  老师把图片分给孩子,让他们涂色、描红,模仿或者把标好的图案剪下来,不管这些活动设计得有多好,都不大能称之为艺术,
期刊
与大多数雌性苍蝇产卯孵化幼虫的方式不同,雌性舌蝇每次生育都会直接在体内孕育一只幼虫。9天后,当幼虫诞生时,其体型几乎与母蝇相当。  “对人类来说,这相当于生下了一个18岁的孩子。”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舌蝇的昆虫学家Geoffrey Attardo说,“如果解剖幼虫的消化道,就会发现其内部充满了母蝇的乳汁。”  无论是从营养学、生物化学还是免疫学的角度来讲,雌性舌蝇的乳汁都十分精妙——它从母蝇
期刊
某个家长群里,一个开美术课的绘本馆老师发出一张“好有创意”的大鱼吃小鱼的创作:四个孩子的画在一张图里,每个孩子的构图都一模一样,包括大鱼在画面的位置和面积、小鱼的方向,甚至连大鱼的牙齿形状和大概的数量都相差不大……  其实让孩子画出这样的简笔画(网上搜一下,所谓的“创意美术”大多是这样的简笔画)并不难。老师的示范,小朋友的模仿,再加上一点老师的点拨甚至动手修正,很容易有这样的“成果”出现。这是一个
期刊
在韩国首尔瑞草区盘浦洞,有一个名为SeoraeVillage的法国人聚居地。人来人往的“小镇”,云集韩国传统美食与各色西餐厅,引食客流连。喜来稀肉创始人朴哲,便出生于此。不知是与生俱来对美食的洞察,亦或是儿时记忆的馈赠,朴哲代表将地道的韩国烤肉,传承并创新,赋予其独特内涵,创立“Seorae”品牌,韩文音译中文译为“喜来”。  2008年,喜来稀肉在首尔庆熙大学附近开设首家门店,以其美味护心肉及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