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山话剧剧评活动评析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乐山是一位活跃于上海1942~1945年间的话剧剧评家,他使用麦耶、史蒂华、蒂华、乐山、伊文思等不同的笔名在各个报刊上发表大量剧评文章.在创作这些剧评时,董乐山还只是一个年龄不足二十岁的大学生,但他老辣的文风、犀利的眼光,整体的戏剧批评观、以艺术为本位的批评意识以及在创作剧评时所具备的独立的品格和客观的评述使他成为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剧评家.
其他文献
开展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是时代发展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当前我国文艺精品创作存在精品不多、队伍不强、内容不新、形式不“特”、氛围不浓等问题.提高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最根本思路与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具体可以通过规划引领、人才支撑、机制激励、采风推动、演出催生等措施来实现.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志愿者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这些具有一定文艺专业特长的群体,提供文化文艺服务,他们来源于大众,又服务反馈社会大众,在良好的组织机制运行下,建设和发展,形成品牌,最大化发挥各方资源,提升文化品位、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作出贡献,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章以典型的“手持物”类甲骨文为讨论对象,讨论并探索了其背后的表义策略,以及甲骨文表义策略是如何适应二维平面结构的.着重围绕六个角度:字形整体如何从具体描摹向抽象概念转化、施事对象的表现、动作种类和施力方向的表现、受事对象的分类、部件的兼职情况、“时间”语义角色的缺失.
《摩诃婆罗多?沙恭达罗传》和梵剧《沙恭达罗》是古印度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部作品,作品塑造的主人公沙恭达罗在印度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在叙事内容上两部作品存在三方面的差异:一是对沙恭达罗身世叙述的差异.《沙恭达罗传》对沙恭达罗身世的叙述较为烦琐,带有宗教说理的性质,《沙恭达罗》的叙述则较为简洁明快易懂,这种差异是由两部作品的体裁不同造成的;二是在突出主要事件上,两部作品叙事内容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沙恭达罗传》突出宗教的说理性及政权、王权的权威性,而梵剧《沙恭达罗》要突出平民喜闻乐见的男女爱情;三是人物形
随着我国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幼儿教育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所以幼儿园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并不完善,导致幼儿教育的有效性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性和有序性的原则,为幼儿的发展创设更加适宜的环境.
“蓝色花”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意象代表.诺瓦利斯未完成之小说《奥夫特尔丁根》开篇显现的“蓝色花”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而国内研究德国蓝色花浪漫意象的论文及专著却相对较少.《奥夫特尔丁根》中的“蓝色花”象征着梦幻、爱情和忧愁的意象色彩,它代表着灵魂渴望、爱和追求的无限企及.文章重点介绍德国“蓝色花”的萌蘖、意象,并简略提及国内译介状况.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交叉融合性强的课程.文章在OBE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系统、课程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过程性与体验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指标,只有强化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与体验性才能引领他们更好地感悟艺术魅力,进而提高艺术修养,获得全面发展.分析了过程性、体验性与艺术培养之间的关系,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美术教学中过程性与体验性的艺术培养策略.
时间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小说《推拿》的显在内容.文章以时间作为《推拿》叙事伦理研究的重要维度,围绕盲人推拿师们的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从三个方面来对《推拿》的叙事伦理进行探析:一是时间的伦理意义:时间与人的生命状态、精神体验紧密相关,要通过小说去探究人的可能和怎样,就必须先理解人的时间,理解个人时间、社会时间如何被认识、被体验,以及时间如何对人物产生作用;二是“时间的外面”:对时间的感受,就是自我对生存经历的体验.盲人的生存依赖于健全人的需要,他们深度的不安全感和过度的敏感表现出的“骇人的自尊心”
艾略特《荒原》的典故之烦琐复杂,给诗歌分析带来了许多困难,文章将以艾略特诗学创作理论“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作为切入点,寻找隐藏在繁杂文本下的多重叙事声音,同时结合诗歌文本内容与创作时代背景,探究多种叙事声音在《荒原》中是如何做到和谐共存及其呈现的艺术效果,探讨分析两大诗学理论对叙事声音的升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