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桥梁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匠精神培育已经在全国掀起热潮,但是,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院校的现实境况与应然期望并不吻合,工匠精神必要性认识不足、工匠精神内涵模糊、培育主体单一、客体主动性不足、经验欠缺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正困扰着工匠精神的培育。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明确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来定位工匠精神培育目标、通过搭建共育平台来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互动与协同、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来探寻与积累工匠精神培育方法、通过打造校园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生活化、通过找准工匠精神培育载体以达到精准培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新时代;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4-0024-05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工匠精神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很快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日益成为公众的一种理想期许和行为自觉。但是,这种应然的理想追求在现实中到底怎么样?为厘清这一问题,2017年4月至9月,课题组开展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研”调研,调研政府人员131人、学校教师149人、企业管理人员136人、工人209人、学生1058人。调查显示,在工匠精神的应然理想与培育现状之间存在着一条深深的沟渠。工匠精神培育究竟存在什么困难?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明确这些问题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生成基础
  新时代是否需要工匠精神及其原因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首要问题。虽然全国已经掀起了践行工匠精神的熱潮,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怀疑,进而在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认识上形成了两种差别较为明显的看法,一种是支持意见,一种是反对意见。
  (一)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工业与人的发展共同的内在需求
  总体来看,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新时代需要发扬工匠精神。84.37%的人认为工匠精神对国家、企业与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不同人群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比例存在差异,最高的是企业与政府人员,其次是教师,最低的是学生。其中,政府与企业人员的认同率为100%,教师的认同率为97.99%,学生的认同率虽然最低,但也达到了74.43%。从原因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工匠精神是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战略的内在需求。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上总量第一的制造大国,但是,在总量第一的背后,技术支撑较为薄弱,目前中国制造业技术含量总体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进一步开拓境外市场的重要掣肘。而未来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成为制造业大国与强国的核心影响因素。技术的主体是人,是要有视技术为精神追求的人。面对这一挑战,培育技术主体的工匠精神同样是铸就先进技术,推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核心要素。第二,工匠精神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现实呼唤。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创新的决定作用、专业化发展、个性化需求、品质追求以及自由劳作等将构成社会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精神。以创新、追求为特征的工匠精神正好契合了这些特征,这是时代呼唤的必然结果。第三,工匠精神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源泉。未来30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从伟大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向来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执着追求,更涌现出无数流传后世的能工巧匠和匠心独运的杰作。这些优秀民族传统与精神力量是建设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和助推器。第四,工匠精神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具备这一素质的人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收,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符合个人的精神需求,即人的较高层次超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此外,少数教师提出,在当代提倡工匠精神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中华传统,有利于培养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代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面对工匠精神在国内的广泛认可,仍然有15.63%的被调查者对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在这部分人群中,一类是学生,一类是教师。学生选择不提倡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非常简单,有的认为工匠不是好岗位,有的认为只要能挣钱不一定非要坚持到底,有的认为工匠应该是过去的事了等等。应该说,对工匠精神持怀疑态度并能作出深刻分析的主要是教师群体。他们认为,精神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的需求是社会意识培育的决定力量。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同样受制于社会存在。从历史来看,不论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作为西方文化,工匠精神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引起的,而这种社会基础在新时代已经出现了变化,工业化时代并不具备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
  首先,工匠精神是工匠主体对技术的主动追求,但是,在工业化时代,规模生产中工人作为工具被纳入生产中,作为机器来劳动,劳动是被动的。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主动欲望与创造空间被大大压缩甚至消失,没有主体主动参与的劳动是不可能谈及精神追求的[1]。此外,工匠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的文化中不是一个受人尊敬与推崇的职业,传统思想继续影响着新时代的人们,导致缺乏引导人们成为一名工匠的内在驱动力。其次,工匠精神预示着对现有状态的质疑与创新,需要不断尝试与改变。而工业化强调的是标准化,标准化的核心是严格的规范要求和稳定的生产秩序。创新与标准相对立,而对立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目的——利润,因而,个人的创新与突破必然服从于标准,否则,超越规范的个人创造与质量追求只会影响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将人的思想和行动绑上了众多绳索,这与创新需要的环境相悖。再次,工匠精神的目的是对技术的卓越追求,而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是对利润的追求,在技术与利润的冲突中,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一项技术在某一层次能够为企业主带来不错的利润即可,不一定需要最顶尖的技术要求。过分的技术追求可能会让企业失去最佳的机会,增加成本。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工匠精神对技术的追求与市场对利润的追求并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利润追求是更本性的,技术追求是手段性的。最后,急功近利的现实风气与工匠精神的超越追求相悖。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下的工人在工业大生产中多被“零件化”,他们是生产线上一个失去自由的固化齿轮,难以获得自由劳动的满足感。职业教育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一线劳动者,在效率至上的社会观念下,一线劳动者投身机器大生产后,自我实现意志和精神满足无从谈起。同时,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货币崇拜、急功近利思想主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也同样被潜移默化,他们在一些制度政策的设计、施行中鲜明地体现了急功近利思想,进而进一步强化了不良的社会风尚。工匠精神的崇高理想在急功近利的普遍现实风气中难以实现。   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大家虽然对工匠精神的概念较为熟悉,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具体所指却并不清晰,理解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工匠精神概念的由来
  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与熟知,而获悉这一概念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调查显示,获知工匠精神概念的主要途径是:官方媒体、其他新闻媒体、单位、学校、其他,所占比例分别是:官方媒体80.33%、其他新闻媒体15.33%、单位2.55%、学校1.25%,其中有0.42%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而这些人都是已经工作的管理者或工人。关于哪个国家的工匠精神比较突出?答案比较集中:西方以德国和瑞士为代表、东方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其中选择德国的为53.42%,瑞士为26.80%,日本为12.42%,中国为3.33%,其他地区为4.04%。总体来看,大家一致认为欧洲人的工匠精神最为突出,而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
  (二)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难题,很多人都表示很难说出什么是工匠精神,尤其是它的具体内涵。问卷将能准确说出工匠精神4项内涵的定义为非常清楚,3项内涵的定义为比较清楚,1~2项内涵的定义为略知一二,1项也说不出来的定义为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对这个概念内涵非常清楚的只有1.13%,比较清楚的9.39%,略知一二的为65.95%,不清楚的为23.53%。从受访者的类别来看,存在差异较大,其中认知度最高的是教师,其次是企业人员,认知度最低的是学生。高校教师中对工匠精神概念内涵非常清楚的占25.31%,比较清楚的占53.02%,略知一二的为8.05%,不清楚的为0.67%。企业人员中对工匠精神概念内涵非常清楚的为19.42%,比较清楚的占25.80%,略知一二的为47.83%,不清楚的为7.54%。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程度最低,非常清楚的是5.29%,比较清楚的为11.81%,略知一二的为71.55%,不清楚的为11.34%。这个结果基本符合实际,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素养水平决定了其对工匠精神内涵最为熟知,企业人员则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工匠精神相对较高的关注度,而大学生多数还停留在从宣传媒体中获得的概念认知上,对于内涵的了解也自然最少,这也反映了高校在工匠精神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三)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是此次调研的重点,但受时间限制,受访者基本都是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感性认识写下来,没有经过文献检索与考证,因而答案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经过统计,被调查者用了83个词语与句子来表述工匠精神的内涵,词语数量较多,内涵较为广泛。具体使用概率见表1。
  这些词语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较大,有的词有1400多人用过,而有些只有1个人用过。从使用率来看,被大家认同的前10个词依次为:精益求精、品质、创新精神、追求卓越、严谨、专一、精雕细琢、专注、执着、敬业。从统计表来看,目前对工匠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几个特点:一是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统一;二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外延相当广泛;三是理解都比较感性,未形成体系。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
  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是此次调查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较为全面把握我国高校与企业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积累的先进经验,真实记录工匠精神培育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而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奠定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进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一)工匠精神培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工匠精神培育从2016年受到关注以来,大量研究者立即投身该领域研究,形成了对工匠精神的广泛分析,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成果。众多高校也迅速响应,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一,工匠精神培育已经受到重视。众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工匠精神,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显示,截止目前,已经有近7000篇相关研究论文。部分高校也已经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教学内容。问卷中,27.52%的职业院校已经把工匠精神纳入理论教学范围,12.75%的高校明确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9.40%的高校将工匠精神作为必修内容落实到思政或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第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度较高。调查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其中有62.19%的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有所了解,有近两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比较清楚。可见,工匠精神概念已经被大学生普遍熟知。第三,已经掌握了一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讲座、劳动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训赛融通、校园文化、职业规划、德育超市、校企合作、名师示范、专业协同、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等。第四,工匠精神培育成效初显。在近期毕业的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人。少数校企合作培育的企业工匠已经成为地方工匠精神的典型,如安徽宣纸集团就已经培育了2位国家级“大国工匠”。
  (二)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着众多困境,国内学者就此已经作了诸多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如文化传统的束缚、价值导向的偏差、制度设计的不足等[2]。这些外部制约因素并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与解决的,因而不是此次调研的重点。课题组着力从培育主体出发,在主体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点从工匠精神培育方式上寻找工匠精神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第一,培育意义认识不足。虽然高校已经开始关注工匠精神,但是对工匠精神重要意义的理解明显不足,超过3/4的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概念关注上,没能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议事日程和实践教学。第二,培育目标模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并不明确,各校差异很大,这一方面源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由于組织者的仓促行动。目标内涵的模糊性导致了内容的多样性、随意性。第三,培育主体的单向度性。高校虽然希望通过建立校企行协同平台,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但平台多处于虚设状态,工匠精神培育绝大多数都是高校在唱独角戏,而高校在实践经验上的缺乏,使得工匠精神培育沦落为理论的说教。第四,培育对象的被动性。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而从未经历过职场的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缺少认知,在整个培育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位置,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第五,培育载体的错位性。这首先体现在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载体认识不够,定位模糊。其次是错位的载体运用。从理论上说,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是技术,而高校在教育中,将重点放在了理论解说上,并与专业断裂。第六,培育过程的断裂性。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反复循环过程,是一个集中教育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持续引导的多元综合过程。而目前的工匠精神教育多数只取一时、一地、一法,打断了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第七,培育经验的稀缺性。由于时间短,工匠精神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能积淀足够成熟的经验。第八,高投低收的风险性。这一点主要是企业层面遇到的问题,企业需要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工人与管理者,鉴于精神培育的长期性,企业必须花费巨额财力与较多时间,才能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可是,工人一旦被培育成具有高度工匠精神的个体,他们就可能选择跳槽。这种高投入的风险影响了最为适宜培养工匠精神的企业的积极性。   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建议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尤其是作为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体,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与难点,为此,在调研中提出了许多建议,经过梳理,主要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明确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科学合理定位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工匠精神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今天的社会存在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社会意识的工匠精神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确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是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依据,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首要前提。就新时代背景来说,工匠精神内涵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理解:一是应该是从当代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新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去寻找工匠精神的时代特质,即要凝练出体现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二是在综合考量古今中外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这一内涵要摒弃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与国外工匠精神中不符合中国当前现状的内容,补充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向两个百年目标迈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素;三是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向度出发,分析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发展中的不同精神需求,确定工匠精神内涵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具体表征,避免工匠精神的泛化;四是从岗位的特点出发,让工匠精神内涵能体现产品、服务和自我提升上的差异。
  (二)搭建共育平台,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互动与协同
  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除了学校、企业与政府之外,大学生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工匠精神自我培育的主体,这四个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今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群,离开其中任何一个主体的教育都是有缺陷的。因而,融四个主体于一体才真正找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着力点。可以通过政校企合作、师生合作、师徒合作等方式搭建共育平台,鼓励政校企生共同参与,追求主体间的协同,形成合力,在互动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做好顶层设计,保证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期性与全面性
  精神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当通过顶层设计来实现培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长期性[3]。一是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融入工匠精神,具体做到办学目标和理念上体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培育工匠精神的指标体系,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直接融入工匠精神。二是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做到覆盖全学程、融入全领域。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掌握中高端技术。
  (四)开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寻与积累工匠精神培育方法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一项新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缺乏经验。高校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并举,一方面研究总结国内外已有做法,比较不同,借鉴经验,做好理论积淀;另一方面大胆开展教学实践,将经验与设想运用到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在实践中探索培育路径与方法,逐渐构建符合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模式。
  (五)打造校园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生活化、具体化
  努力实现两个融合,一是做到校园文化与工匠文化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本特色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都要彰显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二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实现文化理念具体化,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六)找准工匠精神培育载体,达到精准培育
  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具体的载体,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个载体应该实现多元化,除了前面论述的课程、文化、活动之外,最为核心的载体应该是技术,而这个技术载体本身又可以具体化为人工物的技术创造、知识物的技术创造、意志物的技术创造,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要围绕技术的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载体展开,这样才能精准抓住工匠精神培育的要害。
  参 考 文 献
  [1]曹靖.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问题、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0-26.
  [2]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62-64.
  [3]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Cultivation of “Spirit of the Craftsma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Yong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ideal expectati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insufficient; the intension of the craftsman's spirit is vague;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is single; the students are lack of initi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eficient in experience on spiritual education of the craftsman.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to orient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craftsman training objectives, build the cultivation platform to realize integration of cultivation subjects, explore and accumulate training method by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research, realize the life of craftsman by shaping the campus culture,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new era; cultivation
  Author Jiang 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ngbu 233030)
  作者簡介
  姜勇(1978- ),男,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蚌埠,233030)
  基金项目
  安徽省2017年度高校优秀拔尖人才重点培育项目“金融观念的个体内化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gxyqZD2017094),主持人:姜勇;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索与实践”(SK2017A0734),主持人:王传庆
其他文献
摘 要:技工院校的数控加工专业近两年出现招生萎缩现象,其原因除了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有关外,学校的培养模式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数控铣教学为例,针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说明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最终实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职业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数控铣教学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近两年,技工院校的数控加工专业出现了招生萎缩的现象,这里面有市场原因,同时
期刊
摘 要:工学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是司法警察类院校为培养监狱干警而开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开发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关键词: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 司法警察 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监狱警察专业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
期刊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一种行动与实践。为解决中职学校劳动素养培育途径不畅、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不强、劳动体验匮乏、劳动教育主体和阵地分割等问题,早在2009年,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就开始探索劳动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构建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打造劳
期刊
摘 要:WebQuest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等各项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网络教学课件《汽车工业概况》,探讨WebQuest教学模式与学习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WebQuest 主题网页 探究学习  课 题: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职〈汽车文化〉教学有效整合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
期刊
作者简介  于立国(1971- ),男,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教授(承德 ,067000);高海军(1990- ),男,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理学博士;杨博、鲍远通、胡靖宇、孙剑波,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河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200502065),主持人:于立国  摘 要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技术
期刊
作者简介  高利兵(1963- ),男,安徽省宣城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宣城,242000)  摘 要 为加快发展区域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安徽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项目”驱动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在办学方向、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学校管理、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项目谋划启动、团队建设、过程管理、资源保障、评价验收等方面获得了经验
期刊
作者简介  兰俊宝(1961- ),男,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部主任,正高级教师(济南,250002);宋明国(1972- ),济南旅游学校高级讲师;王金庆,济南市长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王康,济南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市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有效性推进研究与实践——以济南市为例”(2018JXZ2014),主持人:兰俊宝  摘 要 学校是
期刊
作者简介  周兰珍(1965- ),女,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常州,213001);朱林生(1962- ),男,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志华,江苏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基于产教融合与多元协同的卓越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19JSJG004),主持人:朱林生、周兰珍;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多样化生源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分型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6312 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 周作宇 马佳妮 《教育研究》 2017年第12期 11800字  19826313 走向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与策略 徐小洲 倪好 辛越优 《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12期 9900字  19826314 合作治理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治理:模式、困境及
期刊
作者简介  吴敏(1982- ),女,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副教授(乌鲁木齐,830000);赵建梅(1965- ),女,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XJGZYB2017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