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性散光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治疗近视性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36例 (249只眼),按术前柱镜度数分为3个组:低度组106只眼 (-0.75~-1.25 D),中度组89只眼 (-1.50~-2.25 D),高度组54只眼 (-2.50~-5.00 D) ;同时按术前柱镜轴向分为3个组,柱镜轴向在180°±22.5°之间的近视性散光为顺规组 (156只眼) ;轴向在90°±22.5°之间的近视性散光为逆规组 (64只眼) ;轴向在45°±22.5°之间的近视性散光为斜轴组 (29只眼) 。手术前应用波阵面像差仪进行小瞳孔下虹膜摄像,将数据导入准分子激光仪,掀瓣前进行静态虹膜识别,掀瓣后激光切削时以25 Hz眼球旋转跟踪频率进行动态虹膜识别,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的变化。配对设计均数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个构成比比较采用R×C表卡方检验。

结果

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37°±2.16°,动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 4.3°,术中对其加以补偿。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均≥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丢失,术中术后均未产生严重并发症;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227只眼 (91.16%),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的患者87只眼 (34.94%) ;散光度数由术前 (-1.72±0.77) D减少为术后 (-0.29±0.25) D (F=2.16,P>0.05) 。低、中、高度组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分别为 (-0.23±0.21) 、 (-0.31±0.27) 、 (-0.37±0.34)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t=7.35,7.74,6.52;P<0.01) 。术后6个月时,顺规散光下降为43只眼 (17.27%),逆规散光下降为28只眼 (11.25%),斜轴散光上升为34只眼 (13.65%),144只眼 (57.83%) 成为无散光眼,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8,P>0.05) 。

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LASIK能够有效校正患者平卧后和手术中眼球的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同时能够减少术后散光的产生。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711-715)

其他文献
丝裂霉素C能够减轻组织粘连、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然而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丝裂霉素C还会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并能延续到应用后相当长的时期,其治疗非常棘手。与自体结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相比,丝裂霉素C在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上并无明显优势。所以,建议在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中慎用或摒弃应用丝裂霉素C。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869-87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人工晶状体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为主,虽然术后可使患者恢复一定的远视力或近视力,但由于调节力的丧失,患者必须依赖眼镜来完成不同距离的工作,术后生活仍有诸多不便。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是近年来白内障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热点,但是至今研究者仍然对其褒贬不一,多焦点和单焦点的优劣有以下3个主要的争议:第一,牺牲对比敏感度和增加视觉干扰
目的了解云南省泸西县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及致病原因。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对云南省泸西县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个调查点,正式现场调查之前先进行预试验,并进行保证调查质量的重复性检验。根据村户口本逐户检录调查对象。按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别计算受检者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并判断受检者盲
无脉络膜症和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是两种遗传性原发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疾病。二者的中晚期眼底病变具特征性,临床鉴别问题并不突出,但早期的临床表现和眼科检查结果却不够典型,有诸多相似之处,不易鉴别。然而,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子代患病意义重大。因此,如能深入了解两种疾病的异同,尽早确立诊断,进而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包括遗传咨询,则很可能获得更好的个体预后和社会效益。 (中华眼科杂志,2013,4
期刊
目的了解四川省泸州市40岁及以上自然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研究。2011年5—12月在四川省泸州市抽取3区4县的8002名40岁及以上的长住居民进行糖尿病普查。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筛查出的137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及视力、眼病、眼底等检查。
随着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它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也初见成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在透明角膜的任何位置做出所需要的切口,无论是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还是松解性角膜切开,都可以在深度及宽度上精益求精,准确无误。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系统可以通过散大的瞳孔直视整个眼前节结构,进行精确、居中的环形前囊膜切开,并在直视后囊的基础上碎核,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甚至完全不需使用超声乳化能量。总之,
目的探讨低氧微环境下人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细胞表达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及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与相关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人RB细胞株Y79细胞分为正常组、低氧组和预处理组。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RB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S) 及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TP结合盒膜转运蛋白G2 (ABCG2) 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 (real-time) PCR法
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散光型IOL (Toric IOL) 已经应用于临床。Toric IOL为角膜散光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提供了机会。而在临床应用时,眼科医师只有关注更多细节之处,才能改善术后视觉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392-394)
目的探讨紫外线A (UV-A) -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 (CXL) 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3例 (22只眼) 进展期圆锥角膜,表面麻醉下去除角膜中央8mm范围内上皮,0.1%核黄素溶液 (20%右旋糖酐作为溶剂) 每3 min滴1次,时间30 min,然后使用370 nm UV-A照射30 min,能量为3.0 mW/cm2。平均观察 (15.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