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金属单质在固态时有些是分子晶体(O2、N2、I2、C60、P4);也有一些是原子晶体(金刚石、晶体硅、硼)。即便是同素异形体它们的晶体类型也可能不一样,如:碳的单质中,金刚石是原子晶体,C60、C70是分子晶体,而石墨是过渡型晶体。碳、硅是同一族元素,它们的氧化物CO2、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相似,但晶体类型却不同,CO2是分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在结构和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很重要。
一、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判断方法
1. 依据组成晶体的粒子和粒子间的作用判断
原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质点间的作用是共价键;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质点间的作用是范德华力。
2. 记忆常见的、典型的原子晶体
3. 依据晶体的熔、沸点判断
原子晶体熔、沸点高,常在1000℃以上;分子晶体熔、沸点低,常在数百度以下至很低的温度。
4. 依据导电性判断
分子晶体为非导体,但部分分子晶体溶于水后能导电;原子晶体多数为非导体,但晶体硅、晶体锗是半导体。
5. 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
原子晶体硬度大,分子晶体硬度小且较脆。
例1 铁室中,用激光将石墨靶上的碳原子炸松,同时用射频电火花喷射氮气,此时碳、氮原子结合成碳氮化合物薄膜,这种化合物比金刚石更坚硬,其原因可能是( )
A. 碳、氮原子构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B. 碳、氮的单质化学性质均不活泼
C. 碳、氮键比金刚石中的碳碳键短
D. 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碳原子多
解析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共价键既影响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又影响原子晶体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晶体的物理性质,可以判断粒子间作用力的类型。碳氮化合物薄膜比金刚石更坚硬,说明此薄膜粒子间作用很强,比金刚石中C—C共价键更强,因此,该碳氮化合物应该是原子晶体。我们知道N的原子半径比C小,故N—C键长比C—C键长要短一些,键能也就大一些,符合条件。故A、C项正确。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结构上的差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构成晶体的粒子、粒子间的作用都不相同。
1. 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干冰和冰的晶体结构见课本图3-11、3-12。两者的差异见下表:
大多数分子晶体结构有如下特征:
(1)如果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以一个分子为中心,其周围通常有12个紧邻的分子。如O2、C60、CO2,我们把这一特征叫做分子紧密堆积。
(2)如果分子间除范德华力外还存在着氢键,分子就不会采取紧密堆积的方式。如在冰的晶体中,每个水分子周围只有4个紧邻的水分子,形成正四面体。氢键不是化学键,比共价键弱得多却跟共价键一样具有方向性。氢键的存在迫使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不高,有相当大的空隙,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以金刚石晶体为例,其晶体结构见课本图3-14:
(1)金刚石中每个C原子以sp3杂化,分别与4个相邻的C原子形成4个σ键,故键角为109°28′,每个C原子的配位数为4;
(2)每个C原子均可与相邻的4个C构成有中心的正四面体,向空间无限延伸得到立体网状的金刚石晶体,在一个小正四面体中平均含有1+4×[14]=2个碳原子;
(3)在金刚石中最小的环是六元环,1个环中平均含有6×[112]=[12]个C原子,含C—C键数为6×[16]=1;
(4)金刚石的晶胞中含有C原子为8个,内含4个小正四面体,含有C—C键数为16。
例2 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
B.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
C.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2
D.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
解析 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结构为空间网状,存在硅氧四面体结构,硅处于中心,氧处于4个顶角,所以A项错误;在SiO2晶体中,每6个Si和6个O形成一个12元环(最小环),所以D项正确,B、C项都错误。
点评 怎样理解SiO2的结构?可从晶体硅进行转化,晶体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只需将C原子换成Si原子,再将Si—Si键断开,加入氧即可,见下图:
但是若将题目中B、C、D三个选项前面分别加上“平均每个”,则本题的答案就又变了,这时就要应用均摊法了。由于每个Si原子被12个环所共用,每个O原子被6个环所共用,每个Si—O键被6个环所共用,则均摊之后在每个环上含有0.5个Si,1个O,2个Si—O键,即在1 mol SiO2中含有4 mol Si—O键,此时则B、D项错误,C项正确。
三、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1. 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分子晶体的熔化或汽化都需要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其熔化或汽化时需要的能量就越多,熔、沸点就越高。因此,比较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的高低,实际上就是比较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大小。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如:O2>N2,HI>HBr>HCl。
(2)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或相近,极性分子的范德华力大,熔、沸点高,如:CO>N2。
(3)含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如:H2O>H2Te>H2Se>H2S,HF>HCl,NH3>PH3。
(4)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分子排列越紧密,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 原子晶体熔、沸点比较规律
一般来说,原子间共价键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原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度也越大。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从碳到硅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形成共价键的键长逐渐增大,键能逐渐减弱。故熔、沸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例3 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 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 K,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沸点
B. 原子晶体干冰易汽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 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D. 1 mol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 mol C—O键
解析 该晶体是原子晶体,熔化时要克服C—O共价键,很困难,故熔点、沸点很高,硬度很大,难汽化。A、C项正确,B项错误。该晶体的结构应该与SiO2相似,每个C原子与4个O原子形成4条C—O共价键,即1 mol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 mol C—O键。
例4 下列各组物质熔、沸点逐渐升高的是( )
A. AsH3、PH3、NH3
B. CH3OCH3、CH3CH2OH、CH3COOH
C. SiC、Si3N4、SiO2
D. SiI4、SiBr4、SiCl4
解析 AsH3、PH3、NH3都是分子晶体。NH3分子间存在氢键,熔、沸点最高;AsH3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PH3,故AsH3的熔、沸点高于PH3,A项错误。CH3OCH3、CH3CH2OH、CH3COOH中,CH3COOH分子间有氢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其熔、沸点最高,CH3OCH3、CH3CH2OH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而CH3CH2OH含—OH,分子间有氢键,故其熔、沸点较高,B项正确。SiC、Si3N4、SiO2三者均为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决定于共价键的强弱。C、N、O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Si—C、Si—N、Si—O键长逐渐增长,共价键减弱,熔、沸点降低。C项错误。SiI4、SiBr4、SiCl4都是分子晶体,结构相似,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减小,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减弱,熔、沸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练习】
1. 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 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B.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D. 玻璃态水是分子晶体
2. 下列4种物质熔、沸点由高到低排列为 (填序号)。
①金刚石 ②锗 ③晶体硅 ④金刚砂
3. 德国和美国科学家首先制出由20
4.氮、磷、砷是同族元素,该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农药、化肥等方面有重要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K3[Fe(CN)6]晶体中Fe3+与CN-之间的键型为 ,该化学键能够形成的原因是 。
(3)已知:
分析上表中四种物质的相关数据,请回答:
① CH4和SiH4比较,NH3和PH3比较,沸点高低的原因是 。
② CH4和SiH4比较,NH3和PH3比较,分解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 A
2. ①>④>③>②
3. 12 30 分子晶体
4.(1)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2 4p3
(2)配位键;CN-能提供孤对电子,Fe3+能接受孤对电子(或Fe3+有空轨道)。
(3)① 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因此SiH4沸点高于CH4; NH3分子间还存在氢键作用,因此NH3的沸点高于PH3。
② C—H键键能大于Si—H键,因此CH4分解温度高于SiH4;N—H键键能大于P—H键,因此NH3分解温度高于PH3。
一、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判断方法
1. 依据组成晶体的粒子和粒子间的作用判断
原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质点间的作用是共价键;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质点间的作用是范德华力。
2. 记忆常见的、典型的原子晶体
3. 依据晶体的熔、沸点判断
原子晶体熔、沸点高,常在1000℃以上;分子晶体熔、沸点低,常在数百度以下至很低的温度。
4. 依据导电性判断
分子晶体为非导体,但部分分子晶体溶于水后能导电;原子晶体多数为非导体,但晶体硅、晶体锗是半导体。
5. 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
原子晶体硬度大,分子晶体硬度小且较脆。
例1 铁室中,用激光将石墨靶上的碳原子炸松,同时用射频电火花喷射氮气,此时碳、氮原子结合成碳氮化合物薄膜,这种化合物比金刚石更坚硬,其原因可能是( )
A. 碳、氮原子构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B. 碳、氮的单质化学性质均不活泼
C. 碳、氮键比金刚石中的碳碳键短
D. 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碳原子多
解析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共价键既影响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又影响原子晶体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晶体的物理性质,可以判断粒子间作用力的类型。碳氮化合物薄膜比金刚石更坚硬,说明此薄膜粒子间作用很强,比金刚石中C—C共价键更强,因此,该碳氮化合物应该是原子晶体。我们知道N的原子半径比C小,故N—C键长比C—C键长要短一些,键能也就大一些,符合条件。故A、C项正确。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结构上的差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构成晶体的粒子、粒子间的作用都不相同。
1. 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干冰和冰的晶体结构见课本图3-11、3-12。两者的差异见下表:
大多数分子晶体结构有如下特征:
(1)如果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以一个分子为中心,其周围通常有12个紧邻的分子。如O2、C60、CO2,我们把这一特征叫做分子紧密堆积。
(2)如果分子间除范德华力外还存在着氢键,分子就不会采取紧密堆积的方式。如在冰的晶体中,每个水分子周围只有4个紧邻的水分子,形成正四面体。氢键不是化学键,比共价键弱得多却跟共价键一样具有方向性。氢键的存在迫使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不高,有相当大的空隙,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以金刚石晶体为例,其晶体结构见课本图3-14:
(1)金刚石中每个C原子以sp3杂化,分别与4个相邻的C原子形成4个σ键,故键角为109°28′,每个C原子的配位数为4;
(2)每个C原子均可与相邻的4个C构成有中心的正四面体,向空间无限延伸得到立体网状的金刚石晶体,在一个小正四面体中平均含有1+4×[14]=2个碳原子;
(3)在金刚石中最小的环是六元环,1个环中平均含有6×[112]=[12]个C原子,含C—C键数为6×[16]=1;
(4)金刚石的晶胞中含有C原子为8个,内含4个小正四面体,含有C—C键数为16。
例2 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
B.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
C.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2
D.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
解析 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结构为空间网状,存在硅氧四面体结构,硅处于中心,氧处于4个顶角,所以A项错误;在SiO2晶体中,每6个Si和6个O形成一个12元环(最小环),所以D项正确,B、C项都错误。
点评 怎样理解SiO2的结构?可从晶体硅进行转化,晶体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只需将C原子换成Si原子,再将Si—Si键断开,加入氧即可,见下图:
但是若将题目中B、C、D三个选项前面分别加上“平均每个”,则本题的答案就又变了,这时就要应用均摊法了。由于每个Si原子被12个环所共用,每个O原子被6个环所共用,每个Si—O键被6个环所共用,则均摊之后在每个环上含有0.5个Si,1个O,2个Si—O键,即在1 mol SiO2中含有4 mol Si—O键,此时则B、D项错误,C项正确。
三、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1. 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分子晶体的熔化或汽化都需要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其熔化或汽化时需要的能量就越多,熔、沸点就越高。因此,比较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的高低,实际上就是比较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大小。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如:O2>N2,HI>HBr>HCl。
(2)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或相近,极性分子的范德华力大,熔、沸点高,如:CO>N2。
(3)含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如:H2O>H2Te>H2Se>H2S,HF>HCl,NH3>PH3。
(4)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分子排列越紧密,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 原子晶体熔、沸点比较规律
一般来说,原子间共价键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原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度也越大。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从碳到硅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形成共价键的键长逐渐增大,键能逐渐减弱。故熔、沸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例3 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 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 K,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沸点
B. 原子晶体干冰易汽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 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D. 1 mol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 mol C—O键
解析 该晶体是原子晶体,熔化时要克服C—O共价键,很困难,故熔点、沸点很高,硬度很大,难汽化。A、C项正确,B项错误。该晶体的结构应该与SiO2相似,每个C原子与4个O原子形成4条C—O共价键,即1 mol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 mol C—O键。
例4 下列各组物质熔、沸点逐渐升高的是( )
A. AsH3、PH3、NH3
B. CH3OCH3、CH3CH2OH、CH3COOH
C. SiC、Si3N4、SiO2
D. SiI4、SiBr4、SiCl4
解析 AsH3、PH3、NH3都是分子晶体。NH3分子间存在氢键,熔、沸点最高;AsH3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PH3,故AsH3的熔、沸点高于PH3,A项错误。CH3OCH3、CH3CH2OH、CH3COOH中,CH3COOH分子间有氢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其熔、沸点最高,CH3OCH3、CH3CH2OH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而CH3CH2OH含—OH,分子间有氢键,故其熔、沸点较高,B项正确。SiC、Si3N4、SiO2三者均为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决定于共价键的强弱。C、N、O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Si—C、Si—N、Si—O键长逐渐增长,共价键减弱,熔、沸点降低。C项错误。SiI4、SiBr4、SiCl4都是分子晶体,结构相似,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减小,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减弱,熔、沸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练习】
1. 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 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B.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D. 玻璃态水是分子晶体
2. 下列4种物质熔、沸点由高到低排列为 (填序号)。
①金刚石 ②锗 ③晶体硅 ④金刚砂
3. 德国和美国科学家首先制出由20
4.氮、磷、砷是同族元素,该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农药、化肥等方面有重要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K3[Fe(CN)6]晶体中Fe3+与CN-之间的键型为 ,该化学键能够形成的原因是 。
(3)已知:
分析上表中四种物质的相关数据,请回答:
① CH4和SiH4比较,NH3和PH3比较,沸点高低
② CH4和SiH4比较,NH3和PH3比较,分解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 A
2. ①>④>③>②
3. 12 30 分子晶体
4.(1)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2 4p3
(2)配位键;CN-能提供孤对电子,Fe3+能接受孤对电子(或Fe3+有空轨道)。
(3)① 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因此SiH4沸点高于CH4; NH3分子间还存在氢键作用,因此NH3的沸点高于PH3。
② C—H键键能大于Si—H键,因此CH4分解温度高于SiH4;N—H键键能大于P—H键,因此NH3分解温度高于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