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以职业性实用人才为导向的,为适应现代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各种职业学习和实践,主动将自己的专业才能和德育发展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相当一部分劳动人民的素质,其中德育素质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本文就以中职教育中德育教学改革后《哲学与人生》教学为出发点,探讨教学本身及教学为受教育者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职教育 哲学与人生 教学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038-01
1 《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进行了改革,针对德育教育方面也有重大改革,将以往一些法制、哲学、政经、职业道德和就业方面的教材内容合并和提升,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这四门课,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特点实行教材制定。其中《哲学与人生》旨在教育中职学生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些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们学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而客观地认识、处理人生中一切发生与未发生的基本问题,树立并学会追求崇高的理想,在学习与成长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教材的变化上看,与正确的道德观、职业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常识和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相比,纯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加能够从最根本,最本质的方面对每一个人自身的人生具有统领作用。因而在所有德育教育的课程中,《哲学与人生》这门课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和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自我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德育教学必修课程,《哲学与人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贯彻的研究和方法落实,同时运用马克思主要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教育学生们如何做人,以树立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体现了几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其一是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其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方向。其二是紧密按照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要求,紧密结合中职德育教育有关大纲编写教材,教材与课程的安排充分体现出国家与党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其三是坚持在课程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中职德育教育大纲中关于: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
2 《哲学与人生》教学目标
本教材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将面临的种种人生问题为基础,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出发,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要哲学中关于人生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哲学基本观点对人生发展中普遍问题和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渗透和有效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念、哲学知识和实践策略,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们哲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们道德品格修养,致力于使学生们主动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本课程教学还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加强。教材设有相关实践方案,要求学生们积极主动并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甚至是职业与行业实践与调查活动。力求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一切自然的社会事务,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社会、人与成长、人与人生的各种问题,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追求和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
3 《哲学与人生》教学重点思考
3.1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特点
马克思哲学基本观点可以说是现代我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必须提及的哲学教学内容,其不仅是世界哲学历史上的精华之作,也是时代精神,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一个反映,可看出本教材在哲学核心思想的选取方面具有很强时代感。除此外,教材也更加注重针对性,对于加强正确哲学知识教育的培养和学生人性成长特点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与成长的各种经历,同时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充分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教材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材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施的开放性与实际实践性,注重将知识与技能习得简化,而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问题,案例和相应情境,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探索、思考、体验、选择并解决。在此一系列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想和做的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哲学方法的运用。
3.2 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为学生培养哲学思维,引导学生以哲学角度认识“自我意识”的存在,以哲学思维探讨人类的两个主要问题: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教师在教课前应对《哲学与人生》本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出一套以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经历,环境等为导向的适合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步骤以及具体内容。以笔者自身来看,通过对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大纲的研究,整合本书各章节内容的意义,从全局考虑,可以按照三个步骤,在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培养的同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人生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第一是通过学习哲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真诚地认识,发现自我,发现问题。第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方法对自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不断提出自我反思,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将所学内容运用在自我身上,自己体验,自己领悟是最好的实践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以沟通交流或者讨论问题的方式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辩证,以建立正确而严谨的哲学思维。最后是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哲学方法对自身以外的事物进行认识、分析和判断,结合各种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却是最本质而深刻的,最能够体现课程真正给予的教学任务的。
参考文献
[1] 梁黔容.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如何适应中职教育的需要[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2(23).
[2] 师振华.中职学校哲学课教学方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8(15).
关键词:中职教育 哲学与人生 教学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038-01
1 《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进行了改革,针对德育教育方面也有重大改革,将以往一些法制、哲学、政经、职业道德和就业方面的教材内容合并和提升,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这四门课,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特点实行教材制定。其中《哲学与人生》旨在教育中职学生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些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们学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而客观地认识、处理人生中一切发生与未发生的基本问题,树立并学会追求崇高的理想,在学习与成长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教材的变化上看,与正确的道德观、职业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常识和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相比,纯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加能够从最根本,最本质的方面对每一个人自身的人生具有统领作用。因而在所有德育教育的课程中,《哲学与人生》这门课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和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自我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德育教学必修课程,《哲学与人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贯彻的研究和方法落实,同时运用马克思主要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教育学生们如何做人,以树立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体现了几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其一是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其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方向。其二是紧密按照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要求,紧密结合中职德育教育有关大纲编写教材,教材与课程的安排充分体现出国家与党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其三是坚持在课程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中职德育教育大纲中关于: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
2 《哲学与人生》教学目标
本教材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将面临的种种人生问题为基础,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出发,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要哲学中关于人生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哲学基本观点对人生发展中普遍问题和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渗透和有效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念、哲学知识和实践策略,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们哲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们道德品格修养,致力于使学生们主动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本课程教学还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加强。教材设有相关实践方案,要求学生们积极主动并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甚至是职业与行业实践与调查活动。力求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一切自然的社会事务,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社会、人与成长、人与人生的各种问题,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追求和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
3 《哲学与人生》教学重点思考
3.1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特点
马克思哲学基本观点可以说是现代我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必须提及的哲学教学内容,其不仅是世界哲学历史上的精华之作,也是时代精神,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一个反映,可看出本教材在哲学核心思想的选取方面具有很强时代感。除此外,教材也更加注重针对性,对于加强正确哲学知识教育的培养和学生人性成长特点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与成长的各种经历,同时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充分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教材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材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施的开放性与实际实践性,注重将知识与技能习得简化,而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问题,案例和相应情境,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探索、思考、体验、选择并解决。在此一系列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想和做的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哲学方法的运用。
3.2 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为学生培养哲学思维,引导学生以哲学角度认识“自我意识”的存在,以哲学思维探讨人类的两个主要问题: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教师在教课前应对《哲学与人生》本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出一套以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经历,环境等为导向的适合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步骤以及具体内容。以笔者自身来看,通过对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大纲的研究,整合本书各章节内容的意义,从全局考虑,可以按照三个步骤,在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培养的同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人生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第一是通过学习哲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真诚地认识,发现自我,发现问题。第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方法对自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不断提出自我反思,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将所学内容运用在自我身上,自己体验,自己领悟是最好的实践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以沟通交流或者讨论问题的方式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辩证,以建立正确而严谨的哲学思维。最后是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哲学方法对自身以外的事物进行认识、分析和判断,结合各种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却是最本质而深刻的,最能够体现课程真正给予的教学任务的。
参考文献
[1] 梁黔容.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如何适应中职教育的需要[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2(23).
[2] 师振华.中职学校哲学课教学方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