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因素分析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s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导致老年人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慢性、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AMD多种相关环境危险因素和致病基因研究,相继发现了年龄、吸烟、氧化应激、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和CFH、HTRA1、ARMS2、CX3CR1等致病基因。文中就AMD的多因素分析和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NOD样受体蛋白(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作为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在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自身非菌性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其他常见的生理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关于NOD样受体蛋白在眼部炎症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现将NOD样受体蛋白在眼部炎症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眼球炎症的形成机制
目的探讨自发性眼眶出血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针吸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至2015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经针吸治疗的17例单眼自发性眼眶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初诊时均行B超和眼眶CT平扫增强三维成像检查,并行出凝血功能和眼球突出度检查。在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出血位置、范围后,根据出血对患眼影响的程度在不同时间段行针吸法治疗,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抽出的液体例行细胞学检查。在
期刊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眼底光学影像学特征,探讨眼底光学影像检查在AZOOR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经河北省眼科医院门诊检查后初诊为AZOOR的48例(48只眼)患者进行眼底光学影像学检查,包括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以及眼底自发荧光照相(F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
目的利用电流感觉阈值(CPT)检测技术与常规神经传导(NCS)及皮肤交感反应(SSR)比较,探讨CPT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大小纤维损害的可能优势。方法选取2014年8—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糖尿病患者49例,健康对照者23名。采用Neurometer® CPT/C测量仪对所有受试者的第一脚趾远端、膝部髌骨下方中线位、食指远端3个部位进行2 000、250、5 Hz 3种刺激频率的CPT值检测。
期刊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0~4天的3800例足月儿住院期间眼底筛查结果、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及母亲孕期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现46例足月新生儿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发生率为1.21%。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孕周、羊水过多和(或)过少、胎儿窘迫、羊水混浊、围产期窒
目的评价心脏灌流固定视网膜在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中的可靠性,优化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的固定方法。方法实验研究。于2013年6~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根据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常规固定方法,B组为心脏灌流固定。24 h后制作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比较固定效果。结果A组均有眼球收缩变形,视网膜脱离。B组经心脏灌流固定的大鼠眼球外形无明显变形及收缩,视网膜未见明显脱离,显微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瓣移位手术处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齐鲁医院日照分院眼科就诊的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患者5例5只眼,对其进行角膜瓣下冲洗联合复位术。分析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发病特点、手术处理及术后效果。结果角膜瓣移位分别发生在术后2个月、术后5个月、术后4年、术后9年及术后10年各1例。移位位置1例发生在角膜中央,2例发生在颞下方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8例3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对照组24例28只眼,行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