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节目日益发展,作为电视节目名片的主持人也越来越重要。打开电视,脸熟的主持人寥寥无几。起初是每个卫视就几张老面孔在撑台,到后来这几个老面孔轮流在各个卫视与广大的观众朋友见面。现在我们的主持人是又多又少。多,指总量上,现在估计全国主持人超过5万人,电视恐怕得有两三万人,但有影响的、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少。主持人看着多,但用的时候嫌少。几个比较火的主持人被几大卫视抢来抢去,观众需要新鲜面孔增加对电视的热情。一方面电视台嚷着新晋的优秀主持人难寻觅,另外一方面新主持人苦于无路上位。此种供需畸形的现状,原因到底出在哪里?主持人现状又是如何?
首席之困
主持人朱丹是最近主持人“集体出走”现象的代表人物,她之后,在湖南卫视呆了十多年的曹颖出现在江苏卫视《甲方乙方》中;在东方卫视玩得风生水起的周立波转战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
内地综艺节目主持人频繁的跳槽,邱启明,周立波、朱丹等一批优秀主持人正在寻找或者已经找到新东家。从之前的湖南卫视二线主持集体跳槽到朱丹等主持人成名后的出走,主持界一直上演着华丽丽的跳槽大戏。电视台方面,面对其他卫视的疯狂“挖角”,湖南电视台的“绝地反击”是开辟多档新栏目,还将有新主持人集体亮相。
再看各台的主持一哥一姐们,留守的各位主持人更是忙的不亦乐乎,最繁忙阶段,湖南卫视的主持人何炅就接了《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勇往直前》和《我是大美人》,而其他二三级主持人却只能捡点“剩菜残羹”。另外一方面跳槽而来的像邱启明,朱丹等主持人,新节目褒贬不一,邱启明接手的《我们约会吧》完全没有了之前主持新闻的睿智和从容,
制度之限
常规上,电视栏目的制作目标都是市场,策划和创意都是以观众市场为目标,除了个别栏目外,很少是为主持人量身打造的 ,栏目与主持人是互相扶持着成为精彩。为了事业有突破性发展,这些主持人纷纷选择跳槽,换的是平台,不换的是职业。在收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粉丝们爱看谁就看谁。靠着编导策划和栏目包装也能热闹一阵的节目逐渐消退,内涵不深,没有文化做主持人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
各大卫视间除了比拼电视剧收视率,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是决一胜负的砝码:谁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创新,占据新的空间和地盘,谁才能存活。各大卫视竞相推出新节目,对主持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主持人,往小了说,是一档节目的标识;往大了说,是一个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平台的形象代言人。但在当下阶段,内地综艺主持人明显“断代”,各大卫视的“台柱子”于是成为大家哄抢的焦点。这也成了各大电视台比较苦恼的事情,究竟是制度问题还是别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
针对此种现状,采访了热心观众和电视台栏目负责人。
主持人的明星效应
热心观众 女 24岁 白领
Q:喜欢哪个主持人?
A:董卿,何炅。
Q:为什么喜欢他们?
A: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他们主持的好。
Q:看电视节目跟他们有关?
A:主要是冲着他们去看的。
Q:对栏目本身呢?
A:只要他们在就觉得栏目好。其他的栏目基本不看。
Q: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对他们最早是新人的时候了解多吗?
A:也是慢慢知道的吧。我知道董卿是上海过来的,她早期好像也不是很出名,慢慢主持《综艺大观》的时候才开始注意她。何炅是《快乐大本营》开始的,他之前主持《大风车》,只是知道,但是也没有喜欢他。还是因为后来的节目,跟他又很搭。比较放松。
Q:他们是做新人时候的历史你是怎么知道的?
A:也是看了后来的节目,喜欢了他们后才慢慢知道的。
Q:对于主持人频繁跳槽你怎么看?
A:没什么啊,喜欢他就追着哪个台看,对我们没有影响。
被动的制作团队
栏目制片人 男 36岁
Q:新栏目找主持人的标准是什么?
A:这个首先得看预算。
Q: 主持人都贵?
A: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得看频道道长或者是制片人跟主持人的关系。
Q: 这么官僚?
A:也不是官僚,关键是有的时候我们请不动。新栏目如果没有大的预算就容易 做糙,人家好的主持人也不想坏自己的名声,他们一般看预算,如果预算高的话那成功的几率会高点。
Q:好节目不是都要先看策划和创意吗?
A:对,好的策划和创意这是基础,其实跟主持人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有名的主持人可以带来很高的收视率。不管节目好坏,当然这只是初期阶段。如果找一个不知名的主持人,引不起反响,一旦收视率下降,我们的栏目就面临被砍的危险,电视台还是看收视率的。
Q:电视台如果要做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预算不应该做的高点吗?
A:这不一定,要看制片人了,新节目都是有风险的,一个栏目样片成型,谁都不知道将来的发展会是怎么样。其实,我们都很被动,说其他的都没用,就是看收视率。一切都是按照收视率来走。
Q:有没有想过通过其他的方式,我是指不仅仅依靠主持人来提高收视率?
A:我们很被动的。毕竟栏目的整体感觉都要靠主持人来把握,一档好栏目,创意内容是基础,主持人是点睛。
Q:现在主持人少,能撑起来的就那么几个,你觉得如果有可能,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A: 为接班主持人们量身打造节目。以前的模式都是节目形式出来了,然后再根据节目选择最为合适的主持人。这样的形式对于全能型主持人来说没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主持人适合或者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现在如果能够依据主持人或者某个重点打造的主持群的特点来安排节目内容,想必会更好。如果仅仅是给主持人们主持的机会,而不去重点挖掘主持人身上的特质,也不是什么上策。一个节目形式可以被模仿,但主持人只会有这一个。
Q:如何解决主持人断档的问题?
A:如果有个专门的时间段提供这些主持人去磨练自己,让观众熟悉也算是个过渡和铺垫,总比突然上了黄金档却发挥失常来得好。卫视一定要给一个观众熟悉主持人的过程,平台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新主持人难上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制度决定的。对于一个新节目来说,收视率就意味着“生”还是“死”。节目导演们谁不希望自己的节目收视高一点,存活时间长一点,受重视一点。在主持人的选择上自然是偏向具有绝对收视号召力的知名主持人了。
主持人个人寻求发展并没有什么不好,也不值得去谴责什么。人往高处走,人之常情。不过最后究竟是往高处走了还是走了下坡路,这倒是值得好好思考下。节目策划团队也不应该只是从节目形式上动脑子,想想如何将主持人用到最好,也可以是节目创新的重要部分,这对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即使平台再好,进来的新主持再多,可能也弥补不了中层优秀主持人的流失。
首席之困
主持人朱丹是最近主持人“集体出走”现象的代表人物,她之后,在湖南卫视呆了十多年的曹颖出现在江苏卫视《甲方乙方》中;在东方卫视玩得风生水起的周立波转战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
内地综艺节目主持人频繁的跳槽,邱启明,周立波、朱丹等一批优秀主持人正在寻找或者已经找到新东家。从之前的湖南卫视二线主持集体跳槽到朱丹等主持人成名后的出走,主持界一直上演着华丽丽的跳槽大戏。电视台方面,面对其他卫视的疯狂“挖角”,湖南电视台的“绝地反击”是开辟多档新栏目,还将有新主持人集体亮相。
再看各台的主持一哥一姐们,留守的各位主持人更是忙的不亦乐乎,最繁忙阶段,湖南卫视的主持人何炅就接了《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勇往直前》和《我是大美人》,而其他二三级主持人却只能捡点“剩菜残羹”。另外一方面跳槽而来的像邱启明,朱丹等主持人,新节目褒贬不一,邱启明接手的《我们约会吧》完全没有了之前主持新闻的睿智和从容,
制度之限
常规上,电视栏目的制作目标都是市场,策划和创意都是以观众市场为目标,除了个别栏目外,很少是为主持人量身打造的 ,栏目与主持人是互相扶持着成为精彩。为了事业有突破性发展,这些主持人纷纷选择跳槽,换的是平台,不换的是职业。在收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粉丝们爱看谁就看谁。靠着编导策划和栏目包装也能热闹一阵的节目逐渐消退,内涵不深,没有文化做主持人已经没有办法活下去。
各大卫视间除了比拼电视剧收视率,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是决一胜负的砝码:谁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创新,占据新的空间和地盘,谁才能存活。各大卫视竞相推出新节目,对主持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主持人,往小了说,是一档节目的标识;往大了说,是一个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平台的形象代言人。但在当下阶段,内地综艺主持人明显“断代”,各大卫视的“台柱子”于是成为大家哄抢的焦点。这也成了各大电视台比较苦恼的事情,究竟是制度问题还是别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
针对此种现状,采访了热心观众和电视台栏目负责人。
主持人的明星效应
热心观众 女 24岁 白领
Q:喜欢哪个主持人?
A:董卿,何炅。
Q:为什么喜欢他们?
A: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他们主持的好。
Q:看电视节目跟他们有关?
A:主要是冲着他们去看的。
Q:对栏目本身呢?
A:只要他们在就觉得栏目好。其他的栏目基本不看。
Q: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对他们最早是新人的时候了解多吗?
A:也是慢慢知道的吧。我知道董卿是上海过来的,她早期好像也不是很出名,慢慢主持《综艺大观》的时候才开始注意她。何炅是《快乐大本营》开始的,他之前主持《大风车》,只是知道,但是也没有喜欢他。还是因为后来的节目,跟他又很搭。比较放松。
Q:他们是做新人时候的历史你是怎么知道的?
A:也是看了后来的节目,喜欢了他们后才慢慢知道的。
Q:对于主持人频繁跳槽你怎么看?
A:没什么啊,喜欢他就追着哪个台看,对我们没有影响。
被动的制作团队
栏目制片人 男 36岁
Q:新栏目找主持人的标准是什么?
A:这个首先得看预算。
Q: 主持人都贵?
A: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得看频道道长或者是制片人跟主持人的关系。
Q: 这么官僚?
A:也不是官僚,关键是有的时候我们请不动。新栏目如果没有大的预算就容易 做糙,人家好的主持人也不想坏自己的名声,他们一般看预算,如果预算高的话那成功的几率会高点。
Q:好节目不是都要先看策划和创意吗?
A:对,好的策划和创意这是基础,其实跟主持人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有名的主持人可以带来很高的收视率。不管节目好坏,当然这只是初期阶段。如果找一个不知名的主持人,引不起反响,一旦收视率下降,我们的栏目就面临被砍的危险,电视台还是看收视率的。
Q:电视台如果要做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预算不应该做的高点吗?
A:这不一定,要看制片人了,新节目都是有风险的,一个栏目样片成型,谁都不知道将来的发展会是怎么样。其实,我们都很被动,说其他的都没用,就是看收视率。一切都是按照收视率来走。
Q:有没有想过通过其他的方式,我是指不仅仅依靠主持人来提高收视率?
A:我们很被动的。毕竟栏目的整体感觉都要靠主持人来把握,一档好栏目,创意内容是基础,主持人是点睛。
Q:现在主持人少,能撑起来的就那么几个,你觉得如果有可能,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A: 为接班主持人们量身打造节目。以前的模式都是节目形式出来了,然后再根据节目选择最为合适的主持人。这样的形式对于全能型主持人来说没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主持人适合或者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现在如果能够依据主持人或者某个重点打造的主持群的特点来安排节目内容,想必会更好。如果仅仅是给主持人们主持的机会,而不去重点挖掘主持人身上的特质,也不是什么上策。一个节目形式可以被模仿,但主持人只会有这一个。
Q:如何解决主持人断档的问题?
A:如果有个专门的时间段提供这些主持人去磨练自己,让观众熟悉也算是个过渡和铺垫,总比突然上了黄金档却发挥失常来得好。卫视一定要给一个观众熟悉主持人的过程,平台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新主持人难上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制度决定的。对于一个新节目来说,收视率就意味着“生”还是“死”。节目导演们谁不希望自己的节目收视高一点,存活时间长一点,受重视一点。在主持人的选择上自然是偏向具有绝对收视号召力的知名主持人了。
主持人个人寻求发展并没有什么不好,也不值得去谴责什么。人往高处走,人之常情。不过最后究竟是往高处走了还是走了下坡路,这倒是值得好好思考下。节目策划团队也不应该只是从节目形式上动脑子,想想如何将主持人用到最好,也可以是节目创新的重要部分,这对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即使平台再好,进来的新主持再多,可能也弥补不了中层优秀主持人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