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利用初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7年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使用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除了教材本身的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出版了《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以下简称《读本》)。《读本》的出版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教学空间,并配合了高考模式的改革,必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充分认识《读本》的利用价值,运用何种方式才能利用好《读本》。由于接触《读本》的时间比较短,系统利用《读本》的工作进行时间更短,去年只是零零碎碎地进行了一点,比较系统地利用也只是从今年才开始,因此我把标题定为“初探”,希望和大家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我想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一是《读本》的利用价值;二是《读本》的利用方式。
  
  一、《读本》的利用价值
  
  (一)《读本》是课本的有形外延。
  这里特别指的是《读本》中的延伸性阅读部分,这一部分与教材的内容相衔接,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如《读本》第三册中的第四篇任洪渊的《诗人读诗》一文,由三篇读后感组成,其实就是对《死水》、《致大海》、《篱笆那边》三首教材中的诗歌所作出的富有感性而又富有文学色彩的赏析,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再如《读本》中的第二十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把康桥的秀丽风光和作者对康桥的一往情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再去学习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一诗一文虽写法不同,但却相得益彰;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先对《读本》和教材进行总体的把握。
  
  (二)《读本》是扩大学生阅读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中学生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中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按照学生以前的状况,要完成这一阅读量是非常困难的,而《读本》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高中每学年两册《读本》的文字量在80万字以上,如果再稍作补充,完成百万字的阅读量也就不在话下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完成这一阅读量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知识积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些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进行大量阅读,学生的脑子里才会建立起一个文学框架,才能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其次,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相当一部分学生,其中包括许多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差得惊人,极度缺乏社会生活常识。但现在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太少,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贴近生活的好文章,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认识,反映着作者的时代特点、人生体验和感受。学生如果认真阅读和思考,一定会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一类时代性强,反映社会贴近生活的文章在《读本》中有许多。
  
  (三)帮助教师搞好系统性的作文教学。
  以前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涉及很少,就更谈不上系统性了。新教材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第一次把作文教学放到了它应该在的位置上。而《读本》配合教材在写作部分选用了许多关于写作的文章,其中既有作家的创作经验,也有优秀学生作文等,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其实《读本》的利用价值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我们所能明显地发现并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加以关注的。
  
  二、《读本》的利用方式
  
  《读本》有这么大的利用价值,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意其利用的方式。《读本》上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延伸性、知识性和鉴赏性。《读本》的利用方式,可以大致从这三类加以区别利用。
  (一)延伸性文章指的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可为学生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或教材节选部分的剩余部分,或教材中文章的姊妹篇。对这一类文章的利用,应尽量在学习教材之前的预习中加以运用,为学习教材中的文章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之前,对教材和《读本》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大局出发,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读本》。
  (二)知识性文章指的是历代文学史纲类、各类文体归类简介类文章和语法知识简介类文章。对历代文学史纲类、各类文体归类简介类文章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归类整理,认真记忆。这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识记文学常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知识类文章,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文章所介绍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做到会用,如句式的变换,句子的衔接之类。
  (三)《读本》上最多的还是鉴赏性文章。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选取其中与教材中某些篇目内容相近、风格相似的一小部分,来设计与教材配套的习题,进行比较阅读。而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需要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性阅读为主,其中部分名篇或特别优美的篇章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诵读,甚至要熟读成诵,哪怕学生暂时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要死记硬背下来。
  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记硬背一些。这就是语文的基础,这就是本钱。”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也对传统语文的“背功”大加赞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就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锲入儿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很显然,没有记忆和背诵,就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死记硬背这种记忆背诵能力,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学习的基本功是积累知识经验以供应用,如果记得不实,读后脑子空空,或者混沌一片,那读书也就失去了功用,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也就关闭了。学习语文如果不记不背,或者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哪里谈得上会学语文呢?语感的培养和灵感的发挥又从何而来呢?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岂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背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汉语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和可替代性等特点,常常会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背诵记忆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
  这是我个人关于《读本》利用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能够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发掘《读本》的利用价值,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更好的利用好《读本》。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教体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作文题目:《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教学思路]    在作文讲评时,用一个新颖的名称“‘青春’疗养院”作为本次讲评的线索,教师以首任院长的身份出现,学生到这里来或治病、或疗养。这样做让学生产生
期刊
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是水!”“是水气”,绝大部分学生这样回答。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答道:“是春天!”我觉得这个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在很难得,它是智慧碰击出的火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想象力的表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
期刊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时代的挑战,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农村实际,巧用农村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亲近自然,结合农村实际,让校园课程散发“农”味,把每个农村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在农村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期刊
杜甫生性爱马,少壮时即善骑射,一向对马怀有真挚的感情。他先后写了六七首咏马的诗篇,各具生动形象,蕴意深刻。《房兵曹胡马》是杜甫咏马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36-741)之间,即杜甫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漫游齐鲁时期。古诗中咏马之作颇多,而撼人心魄、过目难忘者
期刊
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晚年生活居所不定。公元765年,可以依托的朋友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这一年杜甫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
期刊
每逢假期,农村学生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便是,孩子在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电脑前度过的。虽然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只要交十元钱就可以享受一个月,但学生每天沉溺于其中,未必能够真正提高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正如任何新事物来临是无法拒绝的一样,读图时代的来临同样无法拒绝,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不是把电视和电脑一关就了事,而是思考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营养该怎样吸收,使学生从“无目的的看”过渡到“有意味的看”,从“有
期刊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从而招致他屡试不第。柳永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晚年才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
期刊
今年是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03周年,3月14日在杭州岳庙举行了祭扫岳飞墓系列活动(见钱江晚报2006年3月14日人文2版),广大青少年喜欢听《岳飞传》的故事,敬慕民族英雄岳飞,爱读他的诗篇:    满 江 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在语言方面显现出了文情并茂的新态势,语义的表达对修辞方法的借重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表现。其中对古诗文的引用因其能够在增强文采的同时,大大丰富文章的表现力,体现出深厚的语文修养而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欣赏数字中的语文》、《风雨中,请侧耳倾听》、《花让我陶醉》等考场作文就是此方面的典范。  有意识地加强古诗文在写作中的应用训练,既可以提高作文的质量,又可以加强对古诗
期刊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梦符提出的有关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语文公开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众多的公开课执教者都希望把语文课上得“圆满完美”些,为此,教师们不惜时间和精力地设计亮点、制作课件、安排试讲等等。其实语文公开课要想上好必须先备好课(包括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