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20日,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基地在湖北沙洋熊望台监狱揭牌,标志着我省首个社区矫正教育基地正式落成,这是钟祥市司法局坚持以“有抓手、有亮点、有品牌、有位次”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敢为人先、克难奋进,积极探索社区矫正措施和工作方法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监地联合矫正彰显刑罚威严
如何做到社区矫正人员不脱管、不漏管,尽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地方怎样携手监狱,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性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以高星火局长为首的领导班子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自2011年以来,司法局多次赴沙洋各监狱调研,与监狱服刑人员直接交流,听取监狱民警工作汇报,召开监地联合帮教工作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开展可行性研究和反复论证,一份监地联合帮教协议书终于浮出水面,在钟祥市委市政府及湖北沙洋熊望台监狱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钟祥市司法局与沙洋熊望台监狱共同约定,通过创新联合帮教机制和教育管理手段,资源共享、密切配合,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为监地双方矫正教育管理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司法局创新和丰富社区矫正教育形式提供了重要载体,标志该市社区矫正教育活动的开展进入了基地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学习、改造现场,看到高墙电网,真切感受到监狱执法的公正与严格,内心十分震撼。我一定更加珍惜社区矫正机会,积极改造,回报社会。”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周某在接受现场教育后如实地说。周某作为赴熊望台监狱首批接受教育的26名社区矫正人员之一,一起实地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和学习现场,听取高墙内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通过身临其境的教育,广大矫正对象深刻体会到了高墙内外的巨大反差,强化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在刑意识,监狱服刑人员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自由的珍贵,从而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人员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接受矫正教育和监狱改造。
该局从2011年开始,把监狱力量向社区矫正工作引入,规定该市每一名前来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由到该局挂职的监狱司法警察(1人由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副局长,1人挂任市社矫办副主任)着装谈话,向社区矫正人员当场宣告法律文书内容,宣读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推行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记实管理等工作机制,免费发放《致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属的一封信》、《社区矫正人员服刑指南》、《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手册》等资料,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且情节较轻的矫正人员,及时采取传唤、训诫教育等措施,形成震慑力,体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社会携手矫正感受关心温暖
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动影响下,全市各司法所现已形成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浓厚氛围。
郢中司法所经多方奔走呼吁,两年时间里先后为19名社区矫正人员和4名刑释解教人员申请办理了低保、提供工作岗位或让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司法所长雷继祥用真情实感帮教的感人事迹在郢中街办被传为佳话;他还联合中学、职校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等帮教活动,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学校“现身说法”,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改造和回归;与法庭、派出所等单位密切联系,对因拆迁、就业等原因需暂时脱离原籍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加强跟踪管理。旧口司法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就近自主创业,其中有13人年收入过万元,该镇刘湖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吴某(女)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思想情绪波动大,感觉无脸见人,在社矫正办主任赵平海耐心劝解和细致帮教下,她年纯收入8万余元,吴某也被评为“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积极分子”。 柴湖司法所加强与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通过帮助推荐就业、办理低保医保、落实责任田等形式,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为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消除诱发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减少对社会的抵触,激发其悔过自新、自觉接受矫正的积极性,引起了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像司法所这样聚集社会力量帮扶困难家庭、以真情帮教感化社区矫正人员,加速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进程的例子在该市已不再算是新鲜事。
司法局还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社区矫正人员结对子,开展电话交谈、网络交流、家庭走访、心理咨询“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教活动,凸显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强化社区矫正人员认罪悔罪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促进矫正对象成功转化,走上新生之路。
异地托管矫正一个也不能少
司法局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思路,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分级矫正办法,制定矫正方案,确立矫正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还没有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全国范围异地托管体系的特殊背景下,石牌司法所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在外出党支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由该流动党支部书记、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及矫正对象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跟踪管理、教育与服务,实行一日一记载、一周一汇报、一月一学习、一月一劳动、一季一小结,并将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反馈司法所。石牌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中坚决做到“三结合、五走访”,即集中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正相结合、及时掌握信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接收走访、家庭出现纠纷走访、生活困难走访、重大节日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疾病走访,落实“三见面”(司法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社区(村)主任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工作人员与矫正人员亲属见面)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实际问题。
钟祥市探索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不仅未出现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反而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与“护法使者”。该市石牌曹咀村李某与石牌镇真武村亢某同在兰州经营豆制品生意,去年8月3日凌晨,两人因争摊位,在城关市场手持利刃对恃时,被正送豆制品到该市场的社区矫正人员亢某某撞见,亢某某立即大喊一声,令双方将刀放下,并说:“现在是法治社会,有什么事坐下来好商量,我就是因争摊位一刀将别人砍伤了,现在还在服刑,这样的事千万干不得啊!”在他的说理下,双方主动放下凶器,达成和解,及时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钟祥市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大大提高了外出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有效遏制了脱管、失控现象,现正逐步形成一套适合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务工、就业、学习的矫正管理和工作新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办副主任姜正文到石牌司法所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时对该做法十分赞赏,并指出要做好总结推广。
心理咨询矫正顺利融入社会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钟祥市司法局将举全局之力,争创全省一流“心理咨询室”。司法局还聘请该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担任局首席心理咨询师,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犯罪类型等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和教育措施,开展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在此基础上,该局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司法行政干警今年还将分期分批跟班实习,并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广泛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
钟祥市司法局通过开展监地联合帮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完善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困难扶助和公益劳动等综合矫正手段,着力构建社区矫正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被称作社区矫正“钟祥模式”。
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党组关于政法干警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和形成钟祥社区矫正工作的特色,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奉献出钟祥的经验。
监地联合矫正彰显刑罚威严
如何做到社区矫正人员不脱管、不漏管,尽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地方怎样携手监狱,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性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以高星火局长为首的领导班子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自2011年以来,司法局多次赴沙洋各监狱调研,与监狱服刑人员直接交流,听取监狱民警工作汇报,召开监地联合帮教工作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开展可行性研究和反复论证,一份监地联合帮教协议书终于浮出水面,在钟祥市委市政府及湖北沙洋熊望台监狱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钟祥市司法局与沙洋熊望台监狱共同约定,通过创新联合帮教机制和教育管理手段,资源共享、密切配合,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为监地双方矫正教育管理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司法局创新和丰富社区矫正教育形式提供了重要载体,标志该市社区矫正教育活动的开展进入了基地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学习、改造现场,看到高墙电网,真切感受到监狱执法的公正与严格,内心十分震撼。我一定更加珍惜社区矫正机会,积极改造,回报社会。”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周某在接受现场教育后如实地说。周某作为赴熊望台监狱首批接受教育的26名社区矫正人员之一,一起实地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和学习现场,听取高墙内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通过身临其境的教育,广大矫正对象深刻体会到了高墙内外的巨大反差,强化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在刑意识,监狱服刑人员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自由的珍贵,从而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人员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接受矫正教育和监狱改造。
该局从2011年开始,把监狱力量向社区矫正工作引入,规定该市每一名前来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由到该局挂职的监狱司法警察(1人由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副局长,1人挂任市社矫办副主任)着装谈话,向社区矫正人员当场宣告法律文书内容,宣读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推行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记实管理等工作机制,免费发放《致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属的一封信》、《社区矫正人员服刑指南》、《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手册》等资料,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且情节较轻的矫正人员,及时采取传唤、训诫教育等措施,形成震慑力,体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社会携手矫正感受关心温暖
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动影响下,全市各司法所现已形成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浓厚氛围。
郢中司法所经多方奔走呼吁,两年时间里先后为19名社区矫正人员和4名刑释解教人员申请办理了低保、提供工作岗位或让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司法所长雷继祥用真情实感帮教的感人事迹在郢中街办被传为佳话;他还联合中学、职校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等帮教活动,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学校“现身说法”,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改造和回归;与法庭、派出所等单位密切联系,对因拆迁、就业等原因需暂时脱离原籍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加强跟踪管理。旧口司法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就近自主创业,其中有13人年收入过万元,该镇刘湖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吴某(女)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思想情绪波动大,感觉无脸见人,在社矫正办主任赵平海耐心劝解和细致帮教下,她年纯收入8万余元,吴某也被评为“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积极分子”。 柴湖司法所加强与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通过帮助推荐就业、办理低保医保、落实责任田等形式,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为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消除诱发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减少对社会的抵触,激发其悔过自新、自觉接受矫正的积极性,引起了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像司法所这样聚集社会力量帮扶困难家庭、以真情帮教感化社区矫正人员,加速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进程的例子在该市已不再算是新鲜事。
司法局还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社区矫正人员结对子,开展电话交谈、网络交流、家庭走访、心理咨询“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教活动,凸显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强化社区矫正人员认罪悔罪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促进矫正对象成功转化,走上新生之路。
异地托管矫正一个也不能少
司法局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思路,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分级矫正办法,制定矫正方案,确立矫正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还没有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全国范围异地托管体系的特殊背景下,石牌司法所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在外出党支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由该流动党支部书记、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及矫正对象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跟踪管理、教育与服务,实行一日一记载、一周一汇报、一月一学习、一月一劳动、一季一小结,并将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反馈司法所。石牌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中坚决做到“三结合、五走访”,即集中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正相结合、及时掌握信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接收走访、家庭出现纠纷走访、生活困难走访、重大节日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疾病走访,落实“三见面”(司法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社区(村)主任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工作人员与矫正人员亲属见面)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实际问题。
钟祥市探索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不仅未出现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反而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与“护法使者”。该市石牌曹咀村李某与石牌镇真武村亢某同在兰州经营豆制品生意,去年8月3日凌晨,两人因争摊位,在城关市场手持利刃对恃时,被正送豆制品到该市场的社区矫正人员亢某某撞见,亢某某立即大喊一声,令双方将刀放下,并说:“现在是法治社会,有什么事坐下来好商量,我就是因争摊位一刀将别人砍伤了,现在还在服刑,这样的事千万干不得啊!”在他的说理下,双方主动放下凶器,达成和解,及时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钟祥市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大大提高了外出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有效遏制了脱管、失控现象,现正逐步形成一套适合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务工、就业、学习的矫正管理和工作新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办副主任姜正文到石牌司法所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时对该做法十分赞赏,并指出要做好总结推广。
心理咨询矫正顺利融入社会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钟祥市司法局将举全局之力,争创全省一流“心理咨询室”。司法局还聘请该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担任局首席心理咨询师,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犯罪类型等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和教育措施,开展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在此基础上,该局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司法行政干警今年还将分期分批跟班实习,并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广泛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
钟祥市司法局通过开展监地联合帮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完善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困难扶助和公益劳动等综合矫正手段,着力构建社区矫正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被称作社区矫正“钟祥模式”。
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党组关于政法干警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和形成钟祥社区矫正工作的特色,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奉献出钟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