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需水不足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有效保障河流生态需水,构建了基于多水源的河道月尺度生态补水目标优化模型,并以滇池流域的宝象河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
【机 构】
: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631,41761093),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BC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需水不足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有效保障河流生态需水,构建了基于多水源的河道月尺度生态补水目标优化模型,并以滇池流域的宝象河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宝象河生态需水量为0.37亿m^3/a,以基本生态需水量为主,占比为94.3%,且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因此生态补水应当考虑到比年更小的时间尺度;②在无补给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两种情景下,宝象河无法满足生态需水的水量和水质要求,必须配合外流域调水;③多水源优化后,最优的再生水补给量和调水量分别为0.24亿m^3/a和1.37亿m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水电站坝(闸)下河道减脱水现象备受关注,保障河道生态流量是预防和减缓河道减脱水、最大限度实现河流生态自然修复的根本性措施。然而,现阶段河流生态流量的确定仍存在
针对图像边缘定位易发生偏移且对噪声比较敏感的问题,传统检测方法有缺点,现从小波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beamlet变换的SAR图像道路线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未经斑点噪声抑制的原始SAR图像进行非下采样小波分解,在变换域中利用beamlet变换进行道路线特征提取,最后采用识别算法检测了道路。实验结果显示方法与传统检测算子相比,具有很好的抗噪性能,检测到更多细节特征且道路识别效果更好。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产业化运作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综合开发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梁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梁祝文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为了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遥感资料提取了保护区范围内高山水体的面积、数量、水系、海拔、坡向、形状、上下层关系、水体周边环境及干扰情况等信息,然后分析了高山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共获取了144个高山水体信息,面积介于0.01~9.02 hm~2之间,均属于高山微水体,其中面积小于1.0 hm~2的微水体占84.0%。微水体中77.0%属于金沙江水系,23.0%属澜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