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kamp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政府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战争的影响下,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衰废;19世纪踟年代以后,天山北麓重新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逐步恢复。到1949年之前,天山北麓形成了与天山平行的东西向断续分布的绿洲带,成为此后农业绿洲发展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基诺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其服装承载了民族的发展和历史进程,寄托了基诺族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追忆和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积累、重合、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诺族传统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基诺族服饰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演变和发展。只有将本民族的特色运用于现代服饰中,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服饰。  关键词:基诺族;现代服饰设计;传统服饰;纹样;传承  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金岳霖在翻译方法、翻译和重新创作、诗歌翻译、哲学著作翻译等诸方面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翻译要意味并进和翻译需要哲学两个方面。在他看来,翻译的
由“实然”状态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以及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等现象和原因,表明公民的人格问题已成为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