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与周围神经再生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为了解雪旺氏细胞的神经营养性,将人胎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和SC共同培养,观察雪旺氏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持神经细胞的存活和促进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二者共同培养,在不加NGF的情况下,神经细胞仍能存活、生长、形成髓鞘;并能合成完整的基底膜。说明人胎雪旺氏细胞确能合成和释放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轴突生长所需的神经营养因子,如果能将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提纯并应用到严重神经损伤的病人,将具有重要的临
期刊
为评估血管植入变性骨骼肌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用自体神经原位移植来比较。分别于术后3、8个月作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血管植入变性骨骼肌移植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在3个月时,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传导速度、复合动作电位峰值和振幅积分均不如原位神经移植组,(P<0.05~0.01)到8个月时,这些指标的差异明显减少(P<0.05)。结果表明:肌基膜管类似于神经内膜管,能有效地引导再生轴
兔子的胫后神经切断后,随着神经直径倍数缺损的增加神经缝合张力也随之增加。当神经缺损大于神经直径6倍时缝合张力明显增大,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远端神经纤维及有髓纤维通过数明显减少,神经纤维束直径也明显缩小。由此提示临床中当神经缺损小于神经直径6倍时可以改变肢体体位作直接缝合以减少张力;当大于神经直径6倍时应作神经移植来修复。游离神经移植长度的切取:为神经缺损长度(m)-3ф×90%。实验还提示: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