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那个假装忙着打麻雀的人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年95岁的曾彦修先生,最近出版的这本《平生六记》,即是记载了自己从土改、镇反、肃反、四清、反右等历次政治运动中遭际。为了坚守自己的良知,不把平素熟悉的老上级和同事们划为“右派”,在那个价值失序的年代,他选择主动把自己投入熔炉
  从很多人的日记上看,1957年7月13日是平常的一天。这一天,顾颉刚在青岛中科院的招待所修养,蒙文通正在去看他的路上;已经油尽灯枯的吕思勉,因左眼充血不能读写,日记只记了寥寥数字;冯友兰、潘梓年和金岳霖抵达华沙刚刚入住,准备参加国际哲学研究所华沙会议;而梁漱溟,应全国政协邀请赴海拉尔考察,每日散步、练拳如常,当天还参观了一个国营牧场。这一天,自划为右派的人民出版社反右“五人领导小组组长”曾彦修,登上《人民日报》一版二条,以“右派黑状元”闻名全国。
  现年95岁的曾彦修先生,最近出版的这本《平生六记》,即是记载了自己从土改、镇反、肃反、四清、反右等历次政治运动中遭际,其中,“四清纪实”和“反右纪幸”两篇右为详细。在文中,他解释“纪幸”二字的这番话尤堪玩味,摘录如下:“在反右斗争中,是不得不坚持自报‘右派’的……要我无缘无故地去把十几个人……打成‘右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除了自杀,就是被捕……这样,我已开始就可以离开反右的事了。”(P127)为了坚守自己的良知,不把平素熟悉的老上级和同事们划为“右派”,在那个价值失序的年代,他选择主动把自己投入熔炉。
  在经历了一系列虚虚实实的大批小斗后,1958年,大的政治风向开始转移到“除四害”。此时的“死老虎”曾彦修无事可干,主动申请打麻雀,一打就是七八天甚至十几天,也不太有人管。五十多年后曾彦修回忆起这段经历,“其实哪里还有麻雀可打。但我在屋顶上自由极了,那时北京还没有一座高楼,在屋顶上一望,北京市都到了眼底,真是一大奇观。”从反右组长到头号右派,此时的他居然还能静下心来欣赏北京的美景。读到这个细节,我心头一滞,四个字突然冒出来:心的自由。一个内心平静安然的人,在面对天地俯仰无愧的时候,所感受到的自由。
  当然, 曾彦修这番“义举”一方面出于公义,也有自身状况的考虑。远因是1954年肃反其间,他为出版人戴文葆排除“敌特”嫌疑,还为一批人排除了种种嫌疑,招致中宣部不满,被认为“很右”。这段经历,被收入“肃反记无”一节—所谓“无”,即是“没有增加一个有问题的人”。此时的曾彦修刚刚从华南调任北京,任职人民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算是“组织的人”,被委派下来看住一批知识分子。可曾彦修并非政治至上的人,之所以特别尊敬并愿意帮助戴文葆,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我无学识,但很佩服有学问的人。因此,此后我实际上是以师事戴的。”类似对知识分子及知识本身的尊重,我们在知名出版人沈昌文的回忆文章,也能见到。当时,二十出头的沈昌文在人民出版社任总编室秘书。他手头有大把致命的“弹药”,却从未检举过曾彦修。
  而即便是曾彦修的“右派”身份落实,当时人民出版社的绝大部分人对他也都是心怀善意。批斗的时候避重就轻不说,1960年当他调任上海辞海编辑所工作后,人民社的人只要到上海,没有不登门拜访他的。一直到文革期间,对立双方对他都尊敬有加。有人说文革是一场集体的癫狂,但我始终认为在大众狂欢的背后,一定有着具体而微的价值判断和利益选择。这个事例也说明了一点:公道自在人心。但这段经历给曾彦修造成的创痛,依然深远。在书中他说自从1936年冬离开位于四川宜宾的家,他就再也没有回去—后面是不敢回去。这个细节,读之令人泪下。
  他被划为右派的近因,则是1957年5月,“整顿三风”运动中,接受本单位黑板报编辑谈话,引用杜甫“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一句,告诫共产党要保持在山时那样的清澈透明。谁知这期黑板报一出,就成为中宣部、文化部手中的“罪证”。“反右”这场引蛇出洞的好戏,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心知肚明,也曾隐晦的提醒过曾彦修,然而他并未能领会。但反过头来说,即便是领会了又能如何?谁能料想到如此“安全的套话”,都会被人拿着当刀使?设身处地,假若我是在当时当地,大概是逃脱不了。
  1964年,身在上海的“摘帽右派”曾彦修,在群众印刷厂参加“四清运动”。所谓“四清”,就是“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其最终目的是重组某个单位或者地区的领导机构、成员,完成权力再分配。当时,曾彦修以“资料员”的身份参与审查装订车间三十多人工作。1965年“四清”结束,这些被审查的人,他们身上的汉奸、特务、政治骗子、反动资本家等标签,全部被摘掉。这是曾彦修一生引以为傲的事情。
  他处理案件的方法很简单:先阅读材料,然后找本人详谈,开诚布公了解情况。比如,有一位胡姓上海人,被怀疑是假党员、假新四军,曾彦修的处理办法就是“根本不应该背对背地捉迷藏,应该先请他本人写一份详细经历,看后即可知其大概”。他所凭借的,无非是对人心事理的信任,以及一点点生活、政治经验和常识—比如,如何把枪口抬高一寸?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曾提出一个观点,大意是: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价值观新旧交替,必然是多元失序的。新的道德必将战胜旧的道德观,然而并不能全然否定旧道德观的合理性。我时常想,若是价值观不能作为凭借,我们行事为人时,应该依仗什么?曾彦修,这个在屋顶上假装忙于打麻雀的人,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我可以一百次骂我自己是乌龟王八蛋,但我绝不会说一次别人是小狗、小猫。这条界限,我一生未逾越过。”“对任何人的生命和声誉,均应予以无比尊重,这是人与非人的界限。”
其他文献
南怀瑾的指引  1992年,南怀瑾先生为“希望工程”捐款4万美元,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数字。我到香港去拜见他。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南老师谈着谈着突然大腿一拍说:“你来给我做京温铁路吧,这里正需要一个总经理。”我说,“老师,不行啊,希望工程刚开张,走不开。”老师知道我还要做希望工程,就说,你这个玩笑开得好大啊,小心。因为做希望工程毕竟免不了要说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后每次去南老师那里,他都会给我泼冷水。他
期刊
“这趟中国行让我备受鼓舞。你正在为中国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你和京东集团的合作将为中国和世界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2014年12月19日,早上8:51,飞机即将起飞。邮件发送完毕,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关掉手机。这封邮件的收件人是格莱珉中国执行总裁、尤努斯中国中心执行长高战。  尤努斯扭头望向飞机窗外,嘴角微微上翘。前两天在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陆口村实地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再
期刊
建立慈善家关系网络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创建的第一个主要慈善机构是Synergos(希奈戈),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是让跨国慈善更有效率?  佩姬·杜拉尼:Synergos建构了一个慈善家网络,这一网络由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领袖构成。比如某个成员在某国工作,那么别的成员就可以通过他了解到除了投资之外还能做哪些事,以便对那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能够使他们与优秀的组织或当地的慈善家们联合在一起
期刊
他是“唐·吉诃德”?他的“敌人”仅仅是风车?他是崔永元,是“恶人”,他站了出来,以名人身份,站在无名高地  “想挑衅,我告诉你我不怕,来吧!不用试探火力了,直接来吧!”  从央视辞了职,没了束缚,崔永元的火药味愈浓,他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面对人心之恶,他要反击。  近两年,崔永元一再成为网络争论的主角,他是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在公益引起的纷争中,面对“质疑”裹挟而来的“谩骂”与“攻击
期刊
年过60的武克钢习惯称面前20多岁的记者为“哥们”,说话兴起时必以“他妈的”开头,这很符合他在阿拉善SEE与任志强齐名的“大炮”形象。多年前,他甚至在自己公司的接待室挂起了“支持政府搞廉政,官员到此莫伸手”的条幅。  在素以吵架闻名的阿拉善SEE会议,武克钢称得上“高手中的高手”,历任会长至少有一半人受到过他的直接挑衅。今年的会员大会上,他调侃终身会员可以转让的规定:“不能我是博士我儿子也他妈是博
期刊
采访佩姬之前,我浏览了两本关于其家族的书,共约百万字。一本是荣·切尔诺(Ron Chernow)著《美国工商巨子》,另一本是佩姬的父亲戴维·洛克菲勒亲笔自传《戴维·洛克菲勒回忆录》。  很显然,老洛克菲勒时期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巅峰时期,此后,其家族在商业领域的成就逐渐减弱,但其家族慈善,却在继续繁荣。  如今,中国成功企业家都在寻找家族永兴的密码,想要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或许,可以从洛克菲勒家
期刊
每年10月,全世界人都会翘首等待诺贝尔奖的公布,并为此热议。这个来自北欧瑞典的大奖,让我们生出太多的期望和梦想,以及比较。亚洲某某国家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欧洲某某国家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世界某某国家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我们会对比,标准就是一个奖项。  瑞典这个不到千万人口的国家,并无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无多少波澜壮阔的大事件和大人物,更无威风凛凛的航空母舰、宇宙飞船。当然,人们或许知道沃尔沃、宜家
期刊
有志于做东西方交流的人,有志于做君子教育的人,有志于做文化传承的人或者有志于做文化复兴的人,首先你自己要是一个人文意义上的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有君子之心,而有君子之心,不仅仅是要理解,而是要证悟,要自己去体验、证实而获得觉悟  陈越光: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君子教育和东西方文化对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今天讲君子教育要放在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平台上?  南怀瑾老师指导我们
期刊
北京麦特文化娱乐传媒公司创办人、董事长陈砺志计划为白血病患者构建一个救治平台。  然而,2012年4月,他参与救治的安徽师范大学白血病女孩张秀芝离世后,他曾一度决定再也不要看到任何与白血病有关的信息。  “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募款,发动很多人和资源,但最终的结果是治疗失败。这真的挺伤人的,就像谈恋爱分手一样。”他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说。  一度决定回避  事情是这样的。  2011年5月,陈
期刊
袁熙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自然法则”的阐述,他把“反自然罪”定为比“反人类罪”更甚的“最大的罪”,并强调,人只有认识到并承认这一点,环保才真正有希望,而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所希望达成的,就是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唤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逼近400,秋日的朝阳公园已看不见往昔的景致。坐落园内的金台艺术馆,以及艺术馆前方国际友谊林中的名人雕塑,在雾霾中一派落寞。  “雾霾对你个人最直接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