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研究”70年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单位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经历了"共产主义中国社会"研究(1950—1980年)、"计划体制批判"时期的单位研究(1980年—21世纪初)、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单位研究(21世纪初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拥有特定的研究主题.发轫期的单位研究主要依托海外中国研究加以展开,试图发现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组织内复杂的内在联结和动员机制.而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发端的计划体制批判意义上的单位研究,其目标则是通过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反思,对单位制的结构及功能展开深入分析,试图破解国企发展的体制困境.步入21世纪,顺应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单位研究开始与社会治理这一时代主题直接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重建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体系,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可见,70年来的单位研究既是海外学界认识中国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作为中国学界认识和反思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核心主题而存在的.单位研究的展开极大地拓展了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主题和空间,也推进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对国家民委直属六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的因素.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对学业障碍的影响最大,家庭因素、地域因素和高校因素分别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程度上对因变量有影响.基于此,提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力等对策建议.
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学术范式,主要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先驱的尼采,长期被拒斥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大厦之外.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均未提及尼采,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对尼采做了严厉的否定性评价.尼采因被视为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意识的代表而被拒之门外,丧失了进入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并发挥学术影响的最佳时机.忽视尼采的反体系性妨碍了中国当代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话语方式多样性的理解.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被当代中国主流学
现代国家都声称拥有在其领土上施行管辖、享有资源并控制边境的权利.近些年来,政治理论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的领土权的正当性问题,领土权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政治理论的新兴领域之一.领土权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证成领土权,进而回应世界主义者对国家领土权的质疑.证成领土权的关键是解释国家与其领土的特殊关联,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拥有对特定土地的领土权.根据理论路径的不同,领土权理论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三种.个人主义理论和集体主义理论分别面临着无法确立财产权和难以确定集体及集体行动等难题.相比之下,国家主义理论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有世界影响的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多形态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质量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其改进和完善之路任重道远.
"融合"是当今传媒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传媒艺术生态格局变化的重要背景,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和平台融合三个层面.在新环境下,传媒艺术呈现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相融合的全新生态格局.传媒艺术在以电影、电视和视频为代表的传统形态和新兴形态共生共存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媒介和平台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呈现融合发展后的全新态势.在融合时代传媒艺术的全新生态格局中,需要辩证地看待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各自的优长和问题.在融合背景下,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的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草原工矿业开发的复杂面相使牧民的可持续生计成为重要议题.聚焦于个人和家庭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为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关键性议题提供了一种整体协同的发展思路.本文在梳理发展型社会政策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二者关联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矿业开发—可持续生计框架,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西部草原某铜矿开发区的牧民生计资本进行评估,揭示了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同时探讨阻碍牧民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原因.研究表明:牧民的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较低;自然资本越高的牧民越倾向从事牧业型或混合型生计策略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关联起来正是其中之一.从族际关系中张力来源学理辨识的角度而言,"族际冲突主要是由历史文化方面的族际差异所造成"的流行观念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使得其背后潜藏的以淡化族际差异来消解族际关系张力的政策理念失去了学理支撑.从同化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价值选择角度而言,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在当今已丧失了其道德与价值上的合法性,而强化族际纽带恰好具备超越两种价值对垒的现实意义.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结构限定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内部结构
中俄两国比邻而居,两国边境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区.黑龙江省黑河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对俄贸易口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边境地区商人群体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由于中俄两国自然人文资源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以及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等因素,这个地区的商人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倒商"到"坐商"再到"网商"三种经商模式的转型.本文从微观个体层面入手,对中俄边境地区商人群体的经商过程进行历时性考察,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分析该群体经商模式转型的
七七事变后,顾颉刚应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之邀前往西北实地考察,为期一年.他辗转于河、湟、洮、渭诸流域之间,先从回汉聚居区逐渐进入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区,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了西北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共存共生的社会状况及其内在关系.在繁忙考察中,他将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观察、阅读和交流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民族边疆方面的论著、西北地方史籍和西北考察游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观察相结合,加深了对汉、回、蒙古、藏等民族的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确存在种种差异和矛盾,但也存在和睦相处的情况和统合为一个"中华民族
校园欺凌是全球性教育问题,校园欺凌治理是各国关注的重要教育政策问题.近年来,中国校园欺凌多发、高发、频发,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逐步构建了校园欺凌治理的专门政策.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