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guowwg32691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26例患者,16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10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分别对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缘情况、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的病灶均为单发病灶,肿块平均直径为4.7±1.5cm,位于肝左叶14例(53.85%),右叶12例(46.15%),形态上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相比于CT和MRI平扫,行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能较好的反映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动态增强;CT;MRI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71-02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IHPCC)是指发生于末梢肝内小胆管上皮性的腺癌,是肝内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型肝癌,居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第二位[1]。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术前易与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相混淆而误诊率较高,及时诊断并给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6例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行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26例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6±4.3)岁,病程15天-3年。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畏寒发热和乏力纳差等。
  1.2方法1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l6层螺旋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30mAs,矩阵512×512,准直16×0.75mm,层厚2.5mm,间隔1.25mm。患者行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1.5ml/kg),注射流率2.5ml/s;开始注射后18-20s、60-65s、240s分別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10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MRI扫描仪,扫描层厚6-8mm,间隔lmm,矩阵192×256;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横断面和冠状面T1WI,TR130ms、TE4.1ms和T2WI,TR4.4ms、TE64ms。增强扫描时,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mmol/kg)按2.0ml/s流率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后18-20s、60-65s、240s分别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1.3影像分析[1]由两名熟悉腹部CT和MRI诊断的专业人员进行影像分析,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记录相应的结果。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缘情况、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等。2结果
  影像学上26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块直径为1.7-12cm,平均4.7±1.5cm,病灶位于肝左叶14例(53.85%),右叶12例(46.15%),形态上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行CT平扫时,肿块表现为稍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界限不清;行MRI平扫时,肿块的T1WI图像呈稍低信号、T2WI图像呈稍高信号,未见明显的病灶出血或坏死症状。动态增强时,13例行动态增强CT患者和8例行动态增强MRI患者动脉期病灶周边出现线样环状强化,中心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尤其在延迟期更为显著。3讨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病理上分型,IHPCC可以分为胆管内型、胆管周围浸润型和肿块型。其中,肿块型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影像学上极易与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相混淆,术前误诊率较高,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从而指导临床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目前CT和MRI是诊断本病最常用和有效的诊断技术[2]。目前,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清楚,其致病原因可能与胆道系统长期的慢性炎性刺激或者理化刺激有关[3]。
  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灶的病理密切相关,在CT或MRI影像上,病灶往往呈单发肿块,只有少数病灶可见周围的子灶,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呈单发肿块。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后,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大部分病灶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动脉期病灶在CT或者MRI图像上呈边缘线状强化,通常不连续且中心不强化;这种强化特征和肝细胞癌及转移瘤的对比剂快速进入病变的强化特征不同,因而是他们之间的鉴别要点之一。在本研究中,CT和MRI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这也是和其它肿瘤鉴别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动态增强CT和MRI检查,能够反映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吴轶娜,格日丽,王小燕.MRI与CT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477-1480.
  [2]丁可,刘满荣,杨新官,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平扫为等密度的肝细胞癌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685-1688.
  [3]彭可雨,梁汉欢,邹亚毅.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6):34-36.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红细胞参数与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巨幼细胞贫血与溶血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巨幼细胞贫血的患者42例
目的 优选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CO2-SFE)萃取茯苓多耱工艺参数.方法 以茯苓多糖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CO2-SFE萃取茯苓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摘要】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PN)的水平,并与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RA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RA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OPN水平,同时检测R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并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RA活动组和RA非活动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RA组血
期刊
期刊
@@
INTRODUCTION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nanograde, needle-shape apatite crystal (nanoapatite) is similar to hone apatite in morphology, crystal structure, comp
期刊
目的:隔姜灸治疗胃虚性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为虚寒性胃痛,且胃痛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病人78名,将其分为隔姜灸组和普通灸组两个组,隔姜灸组作为实验组,普通
目的 研究糯稻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乙醇提取,经离子交换和聚酰胺柱分离纯化.结果 经化学、TLC和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为16种氨基酸,两种糖及黄酮类成分.结论 以上16
寰枢椎固定性的旋转脱位的特点[1]是寰枢围绕枢椎的固定性旋转移位,临床表现为颈痛、颈呈知更鸟位、颈部活动受限.该脱位在成八罕见,若误诊或漏诊后果严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