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昭化古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m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天高云淡。与朋友相约剑门关。刚过旅游“黄金周”,游客少了许多,难得有一次不看人景看风景的旅游,拍拍照也显得淡定从容。游玩剑门关天色已晚,朋友提议说:我们夜游昭化古镇如何?平时从广元到昭化因为只有20多公里的路程,时常都是白天游景点,难得有这样的雅兴夜游昭化。我想,夜晚的昭化古镇或许有另外一番风情,所以即兴应允了朋友的提议。
  车行至昭化古镇已是华灯初上,月色阑珊。
  静静地站在远处眺望古镇,此时的天空已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染上了黛色,山色空蒙月亦奇,一弯明月正高挂夜空在云层间若影若现。此时的古镇正笼罩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好像一幅饱蘸笔墨刚勾勒出线条的水墨画静静地矗立在夜色里,那店铺门前排列有序的红灯笼在静谧的夜色里更衬托出古镇的宁静与安详。
  站在古镇的小街上,阅读着月朦胧鸟朦胧意境的古镇,像是在读一首有诗情画意的美妙诗篇,让我慢慢地、静静地感受着它的悠远、温婉和迷人。
  走在古镇的小巷里,轻轻地寻着我的梦和情怀,感觉很穿越。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遗迹,老街老巷老城墙老房子以及历经沧桑铺满青石板的古道都好像在向我诉说着它们过往的历史。
  历史的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足以说明昭化曾经的辉煌。如今,长满杂草残旧的汉城墙遗址,已无当日雄伟景象。虽然往昔的繁华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依然引人追寻和品味。而今,这里的木屋、店铺以及各种藏馆都各具特色。街市两侧的店铺主要卖当地特产,现在又吸引了其他地方的商人在此经商做些小生意,是游客的必游之地。
  迈进辜家大院,两扇木门,足显雍容大气,古朴厚重,别致有加。用心触摸雕梁画栋的大宅院,雕龙刻凤的木床,玲珑剔透的桌椅和长满青苔的石缸,还有古色古香的实木花架,仿佛都是一篇篇史诗在向人们展示他曾经的灿烂历史。
  修于明代的八卦井,依旧散发着一种令人不解的神秘气息,潜移默化的将儒释道的终极真理传递给在此居住的人们,数百年来以一种超越时间、空间姿态护佑着人们的吉祥和平安。
  始建于唐代的城隍庙,墙上彩绘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图,至今还在教育人们要尽孝道和多行善举。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似乎仍在传说着当年张飞栽柏的传奇。如今,在“张飞柏”的映衬下,城隍庙显得更加古老、庄严而神秘。
  那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贞节牌坊,似乎至今还在诉说着曾经的忧伤。
  在贞节牌坊左转,则进入衙门巷,昭化古县衙、考棚、文庙都在这条巷子里。值得一提的是昭化考棚,它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考棚西侧,有座为祭祀孔子而立的文庙,足显古镇当时特有的文化底蕴。
  街巷幽深,曲折迂回。街巷两旁图饰古朴的店铺,经过这几年的维护修缮,旧貌换新颜。
  街边的小狗,一副憨態可掬地模样躺在青石板路上,就像卧在自家的小院,安然自得,一点也不担心过往路人脚步的纷扰。
  一对白发苍苍的当地老人手牵着手温情又悠闲地彳亍前行,背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夜深了,一阵凉风吹过,街道深处偶尔还有几位兴致满满的游客掠过,时空好像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小镇才有的安静与祥和。
  我们生怕打扰古镇的宁静,脚步轻轻地,轻轻地从街边漫过。小巷深处的清幽静雅让我恍若梦中。
  远处飘来了轻柔的歌声,“沿山树色来窗外,彻夜江声落枕旁。”这是古代诗人对昭化古城依山傍水美丽景色的感赞。古镇人祖祖辈辈依水而居,那潺潺流淌的江河水好像在吟唱着人类古老文明的史话。
  此时此刻,我似乎读懂了昭化古镇的玄妙与神奇,读懂了它特有的诗意与雅致,读懂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古朴与满足。这样的小镇,这样的小街,这样的小巷,它用一种与生俱来的魅力召唤着世人为此驻足,像悠远的史诗让人品味。
  多美的古镇,多怡人的夜景,多惬意的昭化人啊!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三段地,矗立在我心旌的巍峨高地  我的老家叫三段地,是坐落在阔远的鄂尔多斯高地上鄂托克前旗治下的一个农村乡镇。每一次回到三段地,佇立在高冈上深情凝望周围的一草一木的时刻,我就深深知道,我的根永远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我在那里出生,也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初中,上高中后暂别了几年。二十岁时我又回到了三段地,在曾经就读的母校中学教书,七年后调走,从此算是彻底的离开了它,前后共生活工作了二十三年。  对于
期刊
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早起,春山寂寂,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书上写,“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于是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长久久地听着一声声的鸟叫。彼时横在眼前的山也在顷刻间醒来,墨绿色的山坡间已经长出了许多嫩绿色的新枝,就像是一块块墨绿色的
期刊
春雨飘飘洒洒淅淅沥沥的纷飞,打在亭阁轩榭装点下池塘中宽大的荷叶上,慢慢凝聚成一滴一滴的水珠,整片荷叶湿湿的,水滴一点一点的滑落,前赴后继,泛起的涟漪一圈又一圈的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有细雨打在头发上脸庞上,顺手一抹,满脸都是湿漉漉的,再睁开眼张望,整个柏林沟都是湿漉漉的了。  第一次到柏林沟已过去五六年时光,那时它还是一片原始般的荒芜,清秀而羞涩,安祥而宁静。尤记得那天的午餐,柏林湖的野生鱼和当地农
期刊
她是我见过之后,还想再见的人。  面前的女子,披肩长发。黑衣黑裤。声音洪亮,水泥平台上,她斜靠在仿制的木栏杆处。  栏杆外,碧绿的蔬菜,梯田似的,布了一层又一层。  “讲个故事吧。”大家说。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只手攏了拢垂在肩上的头发。眼睛望向前方,似乎在找记忆里的某株庄稼。  “小李,没啥给的,这是自家没打过药的梨子,带上解解渴,这么热的天还来教我们种辣椒。”  “不用,叔,你们自己留着吃。”那
期刊
还没等你开始享受夏的热烈,家乡的秋便俏皮地旋来,舞步刚刚点地,便广袖长舒,飘然而去。但在她落脚的一刹那依然留下一抹令人心颤的惊艳。她将天空洗得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儿云,那是给太阳与月亮约会营造浪漫,那是给星星与萤火虫窃语搭建温馨。她把河水过滤得清幽清幽的,没有一丝儿杂质,鱼翔浅底,鸟鸣涧中。她撅起小嘴儿,吐气如兰,吹出一缕缕清风,混合着玉米棒子的甜香,混合着露地蔬菜成熟的气息……  艳阳下的她,身
期刊
“布谷、布谷”,一声声空谷传音划过天际,穿越梦境。悦耳的声波掀开了第一缕晨曦,从天边绕过山峦,一路领唱着山水间的鸟儿合唱队,唤醒了河流,唤醒了花朵,唤醒了勤劳的人们。于是,河流开始奔腾,花儿开始微笑,人们也开始播种新一天的希望。  盛夏的每个清晨,我的生物钟总会被可爱的“邻居”提前敲响。只要我迷迷糊糊地从梦呓中醒来,便能听出是这些小家伙是在催我起床啦。瞬间,一缕缕大自然的芬芳飘进我的楼阁,荡响心底
期刊
赤化,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然而,她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我是跟着祖辈的足迹来的。在此之前,我对赤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父亲模糊的记忆之中。解放前,我的祖奶奶带着有一手精湛造船技艺的爷爷万般不舍地离别故土,翻山越岭,辗转来到这里讨生活。  祖奶奶为何断然决然地离开故土,在莽莽苍苍的利州大地上选择了赤化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本名白田坝的赤化,又是什么时候迎来了红军迎风招展的旗帜?  如今,这昔日的革
期刊
说起广元城北将军桥,没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问起为啥叫将军桥,很多人却一头雾水,说不出个所以然。  将军桥,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门,是古蜀道出入四川的必经之地。现在这里是通衢大街,哪里有桥的影子?其实,许多人不知道,这地方之所以取名“将军桥”,是为了纪念南宋著名抗蒙将军曹友闻。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府栗亭(今甘肃徽县)人。宋初名将曹彬的十二世孙,以忠义闻名。年少即立下保家卫国的大志,曾与仲弟曹友
期刊
大路梁  那是一座山梁,山梁上有一条大路。  这座山梁离我老家不远,或许是因为有这样一条大路吧,家乡人都称它为大路梁。  小时候,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常在大路梁放牛拾柴禾。那时候山梁不像现在这样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大集体时期没完没了的砍伐,让山梁失去了生机,变得说不出的荒凉;但那条大路并不寂寞,随时有许多南来北往的人,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老辈人说,这条大路北通昭化县,南到保宁府,而两头最终延伸到哪
期刊
剑门蜀道由七盘关入川,一路高走低盘,经转斗铺、中子铺、神宣驿、龙门阁等近十个驿站邮铺之后,便抵达了素有“北门天街”之称的朝天关。  一、蜀道要塞  朝天关踞于秦巴南麓、藁本山南之小漫天岭(今朝天岭)上,距朝天城区南2公里,自古就有羊肠小道沟通南北。当岭下嘉陵江畔的明月峡栈道通行之后,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便由岭上改为沿江峡而设的嘉陵云栈。但是,嘉陵云栈时常被战火焚毁,交通屡屡中断,朝天岭上的这条曲折小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