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护理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传染病,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对13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76-0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医院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治疗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3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58例。
  1.2 入院情况 平诊入院9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68例,伴有低热39例,伴有咯血31例。
  1.3 治疗情况 坚持住院痊愈32例,症状减轻出院97例,死亡9例。
  2 心理特点
  2.1 多数患者缺乏结核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一般将头痛、低热、咳嗽视为普通感冒。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愈,才前往医院就诊。故对此病缺乏心理准备,常有焦虑感,甚至有恐惧感,有的有悲观心理,若不消除这种心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治疗。作为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使患者消除这种顾虑,尽早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心理压力很大。怕别人歧视,甚至怕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表现出消极情绪。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举止,温和的态度,主动建立医患间的交流氛围。耐心听患者诉说,回答患者的疑问。这种尊重和关心可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另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稍有不适即疑为病情恶化,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感觉异常和心理、生理障碍。护士应告知患者病情好转的点滴信息,培养乐观情绪,以减轻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
  2.3 治疗结束后的心理特征 结核病患者治疗结束后,可分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已治愈,恢复了健康,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另一种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一旦患感冒、咳嗽或胸痛就认为旧病复发。护士应在患者疗程结束后告知其这些知识,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3 护 理
  3.1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138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3.2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3.3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4 出院指导 由于种种原因50%-60%的病人不能长期接受住院治疗,而是回家服用抗结核药,还达不到院内痊愈,因此出院指导非常重要。耐心的向病人再次强调肺结核治愈的关键是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坚持疗程,并强调让家属起监督作用,避免因不规律用药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协助病人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适当进行体质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按期复查,便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病人回家消毒隔离也很主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传染给家人。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按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均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对照组采取开腹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治疗,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这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成效。在术中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的流血量、住院时间等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低
期刊
【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探析临床输血护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方法 对某医院的血液流程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抽查输血病历,对其进行汇总、分类及分析。结果 临床安全输血的问题有护理服务意识低、输血流程不规范、输血记录不规范、输血管理不到位等。本院针对这些问题,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规定,提高操作者的输血技巧,规范输血操作程序,采取全程监控措施,经过以上要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神经外科ICU使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45例进行分析,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患者治疗14天后测定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氮平衡的值。结果 此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氮平衡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ICU患者使用营养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满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神经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运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方法,与外科二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护生出科成绩及护生满意度。结果 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提高护生实习效果,接受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的护生在理论、操作成绩以及满意度上都优于传统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方法  1.2.1 带教老师岗前培训 在护生进
期刊
【摘要】 探讨山东省安丘市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现状及需求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山东省安丘市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工作提供给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从山东省安丘市选取1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从个人基本情况、护理利用现状和需求方面展开调查,探讨该区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及需求。  【关键词】 长期护理;护理需求;老年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
期刊
【关键词】 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27-01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严重健康问题的因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大部分人将终生携带,且每年有5千万-1百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死于肝脏疾病。护理的关键是调整好他们的心理状态,使其正确面对乙肝病毒携带,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提高抗乙肝病毒的能力。  1 资料与方
期刊
【摘要】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数种病因造成肝细胞反复损伤,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使正常的肝小叶结构和血管形态遭到破坏,肝细胞严重损伤而使形态发生改变,解毒及代偿功能降低,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而腹水又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病情复杂,所以及时观察病情和优质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0
期刊
【关键词】 基础护理;质量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40-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护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护理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基础护理学作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断提高 基础护理学的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将工作中总结的影响基础护理的因素及其对策归纳如下:  1 护 理  1.1 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部
期刊
【摘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良好的素质修养才能赢得患者、社会、医生的满意,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度,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适应现代社会对护士的要求。因此一名合格护士具有良好素质修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 合格护士;良好素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63-01  1 职业道德素质  是指人们在从事正当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所收治的2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10例。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产妇预见性护理,观察分析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并作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术后出血量明显较少,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在入院检查时均无凝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