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培养青少年热心公益的习惯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
  热心公益是现代公民应当拥有的宝贵素质,因而,我们应当培养青少年热心公益的习惯。
  
  2008年的奥运会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辉煌的开幕式、壮观的场馆、运动员创造的好成绩,同时还有志愿者的风采。志愿服务一词,一时间被社会广为了解,志愿者也成为受人尊敬的一个群体。
  让社会欣慰的是,教育界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作为一种导向,一些大学在招生时,已经开始关注那些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在有些省份,一定的公益活动时间也成为对学生的常规要求。
  对于培养热心公益活动的习惯是否应当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现在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本文就培养学生热心公益习惯的必要性,与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只有人人献出爱,社会才会充满爱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没有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比人类低级,要么是超人。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上帝。”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要生存下去,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必然依赖于很多人。因而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有了社会分工:有的打猎,有的耕种,有的在家里养育孩子……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依赖程度变得更高。就拿行路来说,每个人出了家门行走每一步路,都有无数人在为他服务:许许多多的道路、桥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养路工和清洁工,司机,交通警察,等等。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向这个社会索取着。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需要洁净的水,我们需要吃粮食、用电、看书,我们需要安全感,需要微笑、问候、呵护,需要被肯定……我们需要的这一切,都是由谁给予我们满足呢?我们又能为别人提供一些什么呢?
  为了让每一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在我们尽情享受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的成果时,我们也必须同时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劳动,等等。每个人都依赖于社会,同时又尽心尽力地为社会付出,这样才会有社会和谐。正如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自己健康、快乐地活着,并因自己活着,让他人有所得,让自己成为他人的需要,这正是人的生命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要自己活好就可以了。是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他们也许不伤害别人、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可是,他们也从没想过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压根儿就没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要知道,那些不停地向社会索取而从不付出的人,他们的存在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已经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寄生在别人的贡献之上。
  
  二、提高民众的公益意识是中国跨向文明社会的要求
  
  民众公益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文明建设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这其中,民众的公益意识不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因为社会是大家共有的,理所当然,大家的事情应当大家做。但有时,恰恰是因此,反倒造成大家的事情没人做——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
  社会心理学曾发现过一种比较著名的“责任扩散”现象,是指在一个群体中,由于有他人在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行为动机。这是因为,由于有多人在场,每个人都认为他人会“挺身而出”承担起当时情境中的责任,从而将责任扩散了,最终的结果是谁都没有负起责任。比如路上有水管漏水了,每个经过的人都看到了,都觉得水白白流掉很可惜,也都抱怨为什么没有人管一管、为什么没有人给有关部门打个电话……事实上,每个人都寄希望有人去做这件事,结果是谁都没有去做。
  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认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从传统上就不是一个鼓励公益心的社会。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尽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诗词文赋,但它远远没有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而中国俗文化里的很多说法,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却被人们口耳相传多少年,成为许多人的行为准则。老人教训年轻人、年轻人教训小孩时,总爱说“少管闲事”或者“人多的地方少去”,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公众心态。
  如今的中国,虽然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正在进行,但迄今为止,大多数国民基本上仍未成为现代公民,仍然存在着“老百姓”意识。“咱老百姓如何如何”“那是当官者的事,与咱平民百姓无关”等说法,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把自己认同为“老百姓”,从一定层面上看,就是一种对公共责任的回避。
  公民之所以姓“公”,就在于每一个公民都有相应的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公民的权利与社会责任是不可分割、不可回避、不可转让的,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文化。整日抱怨社会风气不正,并不能直接推动社会进步。多问问自己作为一名公民,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多少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才更具建设意义。
  
  三、公益意识已经成为全球意识
  
  在发达国家,国民的公民意识似乎要更强一些。
  据统计,全美国75%的家庭都对公益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每年每个家庭捐赠900美元;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参与公益事业的时间平均每周达4个小时。有人做过一项统计:每年,美国来自民间的公益捐款相当于丹麦、挪威等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1992年,全美国当年的公益捐款共达1243亿美元,其中992亿美元来自个人,占81.4%。
  一位研究捐献的心理学家说,捐赠行为与个人的经济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美国人之所以选择捐赠的方式,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回馈社会的意识。早在20世纪上半叶,义工在美国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公益的参与方式。在1993年的“国际海岸清洁日”,全美有22万名义工在数千里海岸线和河边清扫掉了2400吨垃圾。
  既然公益是公众共同的利益,那么现代公民就应该付出自己的时间、财力与劳动,去增加和改善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公益事业可以说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一致的事业,它反映出人们一种朴素而美好的道德情操,也体现出一种社会文化——现代公民意识。人只有在把自己看做是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公民时,才会自觉地去维护公众利益,去为社会、大众的利益而尽职尽责。
  美国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在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比较性社会调查。他在每个国家访问了1000人,包括农民、产业工人及其他阶层的人员。他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他讲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我是公民,而不是老百姓。”这是中国社会现代进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树立的观念。因为,只有具备了公民意识,才能谈得上公益意识。
  
  四、关心社会的人才能有所成
  
  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让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如果学生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也是以将来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为目标,那么,有了好工作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是否人生目标就实现了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好工作”之后,人就会变得毫无追求,失去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再说,以“考好学校”“找好工作”为目标的“动力”,也不足以给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力量,因而人的持续发展也将受限。
  那些在社会上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都有着为社会作贡献、服务他人的远大志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每天都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
  世界著名科学家、黄色炸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小的时候问父亲:“炸药是伤人的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研制它?”父亲这样回答他:“虽然炸药会伤人,但是我们要用炸药开凿矿山,采集石头,修筑公路、铁路、水坝,为人民造福。”听了父亲的话,诺贝尔说:“我长大了,也要研制炸药,用它来造福人类。”
  就像很多人所了解的那样,在美国,高中毕业生要想顺利毕业,要想进入大学,必须拥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服务性工作的经历,并且参加这种“义务劳动”的时间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一位美国大学的系主任的行为也许有代表意义,他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志愿者服务时间”这个指标。他说,一个孩子能否关注他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需要,是这个孩子今后能否有大的造诣的前提条件,不管他研究的是什么专业,他都需要把为人类工作当成目标和动力。
  
  五、公益不是有钱人才能做的
  
  按照中国有关社会公益的法规,公益事业分为四大项:救灾、济困、助残等活动;教科文卫体事业;环境保护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共和福利事业。
  无论哪类项目的公益活动,都是一种基于个人的慈善与博爱的行为,是以志愿精神从事公益的行为。
  公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以要求回报为目的的利他行为。公益不仅是一种利他的奉献,还是一种道德自律,包括不损害他人利益等。
  有人认为,公益事业是富人、有钱人、大企业做的事情,与工薪阶层特别是少年儿童关系不大,他们只是社会公益的受益者,有心却无力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事情。
  其实公益心与慈善是不同的。公益心是对社会普遍现象的关心,是一种朴素而美好的道德情操;而慈善是一种个别行为,是对某种危机状态的救助,两者有着层次上的不同。
  一位经常参与公益活动的人士说:“做慈善的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需要有自信心;而参与公益事业是一种习惯,谁都可以去做。”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经历,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快乐感和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是滋养生命的营养液。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碰到邻居老人上下楼困难,帮助扶一把;外出时找不到垃圾桶,把垃圾带回家;在清明节时,去烈士陵园扫扫墓;假日里,到敬老院陪伴一下孤寡老人,给他们表演几个节目;冬天打扫院中的积雪,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把自己读过的书寄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在阳台上种花种草……这些并不需要钱,要的只是一种公益心。所以说,并不是只有富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
  热心公益是现代公民应当拥有的宝贵素质。因而,从幼儿园、中小学开始,我们应当培养青少年热心公益的习惯。
  (责 编 若 洋)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心育技巧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平等的人来进行沟通交流的艺术,也就是尊重学生、加强师生沟通的艺术。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师之道,既要严,更要有爱、有关心、有尊重,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保证。  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运用心育技巧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平等。做班主任工作时,往往想到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想到自己要教育学生,这样就容易使自己高高在上,从而使师生关系僵化
本文讨论了对称随机变量、逆对称随机变量、倒对称随机变量的概率结构,得到了相应的充要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目前存在的网络课程开发环境不完善、资源管理无序化、封闭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状,本文在平台整合和资源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探讨了基于web的网络课程集成开发模式,以促进
对分明集X,给出了半导集算子与导集算子的概念;然后在IX上引入了Fuzzy半导集算子与Fuzzy导集算子的概念,研究了它们的性质,讨论了它们与拓扑间的关系.
1脱臭蒜素原液该工艺为浸提法,所得浅棕色脱臭蒜素原液为主产品,用该主产品可加工成多种保健食品和药剂.副产品为蒜粉,其加工技术关键是脱去蒜臭,并保存大蒜的有效成分.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
介绍了以单片机8031为控制核心,实现JF-1型公用电话计费器智能化、自动化的工作原理,硬件电路构成及程序设计.
面瘫即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口眼喎斜”,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种。作者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采用针刺治疗面瘫,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采用针刺治疗本病,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治愈率,使后遗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我科于2007年2月~2010年2月治疗的6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西药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进行着相应的改变,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对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新媒体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