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组织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53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资源相对充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和人民群众越走越近,形成鱼水之情的原因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方之外,还有像妇女组织这样的团体在党和人民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在它们的努力下,广大妇女真正地组织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使她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真正地实现了妇女的解放。
  关键词:妇女组织;妇女解放;参政意识;经济地位;文化水平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23—0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这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可以从当时陕甘宁边区的若干妇女组织的成立、发展、工作过程,以及其发挥的作用中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又是如何走出艰难复杂的困境,取得革命胜利的。
  一、陕甘宁边区妇女组织的形成、发展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广大妇女的解放运动,其表现不仅仅是在苏区领导妇女进行革命、读书写字,在国统区也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女性的优势,宣传和领导城市中的妇女站起来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由于国民党加大对共产党的“围剿”,再加上当时共产党中“左”倾思想严重以及战略战术的错误,最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几乎百分之百的苏区都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于是苏区和国统区的妇女运动也随之低迷下来了。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陕甘宁地区的妇女就在刘志丹和谢子长等领导下进行了妇女运动,也在县、乡、村等基层建立了妇女组织。由于当时该地区革命力量的弱小,反革命势力极其强大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一地区的妇女运动一直没有壮大起来。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后,十分重视妇女运动的发展,在吸取以往进行妇女运动的经验基础之上,加强对陕甘地区妇女运动的领导以及创建许多妇女组织来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比如,边区妇女联合会、妇救会、妇女生活调查团、妇女筹委会以及识字班、洗衣队、生产纺织队等等。
  由于“目前已进到全国性的抗战阶段,边区人民,基本任务是使边区成为抗战动员的模范地区。在这个任务下过去边区妇女组织应该更加扩大起来,应吸收各阶层的妇女来参加”。于是,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李维汉等党中央领导人参加了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委会,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李坚真、史秀云为筹委会正、副主任。这是边区妇女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标志,也是不断发展、走向壮大的起点。1938年3月8日,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在延安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中,毛泽东说:“妇女在抗战中担负了重大的责任,必须把妇女广泛组织起来,必须有大批的妇女干部领导妇女工作。”这说明当时的共产党不但注重扩大和发展妇女组织,更注重妇女组织中领导干部的培养,从而更好地领导边区妇女闹革命。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事业的发展,边区妇女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以致当时在延安的党政工部门、苏维埃政府、人民经济委员会、工厂或医务部门都有广大妇女的身影,并且大部分合作社也由妇女经管。李坚真说:“据不完全统计,陕甘宁地区有13万妇女参加这些工作,其中8万人受到器重,可以参加各级会议,就是说,占妇女总数的15%的人参加了苏区的各种工作。”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且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妇女组织也在一步一步地壮大,各级政府中妇女人数的比例也慢慢地变大。
  二、陕甘宁边区妇女组织的目标、任务和性质
  (一)边区妇女组织的目标
  妇女组织作为其成员——广大妇女的利益维护者,其指定的一切计划、目标、方针或任务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使本组织大部分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妇女不但要承受外国侵略者强行带来的精神、心理和身体上的折磨,而且还长期束缚在中国封建思想的禁锢之下,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因此,实现妇女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是当时党中央领导下的妇女组织的主要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正如李坚真所说:“妇女解放有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经济、文化和婚姻。”即我们所说的经济独立、文化提高和婚姻自由。所以,该组织要“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及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多生产、多积蓄,妇女及其家庭的生活都会过得好,这不仅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起了重大作用,而且依此物质条件,她们也就能逐渐挣脱封建的压迫了
  (二)边区妇女组织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妇女经济地位的独立、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婚姻的自由,邊区妇女组织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或步骤来完成这一目标。由于边区妇女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作的,那么其工作的任务和重心一定是在党的文件中体现出来的。在1937年9月,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作出的《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中指出,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一)团结边区各界妇女积极的参加一切抗战动员,在抗战的过程中,它肩负着推动组织西北各地妇女和参加抗战工作的责任。(二)动员各界妇女参加一切国防建设工作,如经济的、文化的、后方勤务等。(三)动员各界妇女参加一切政治的、经济的、肃奸的斗争。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下,吸引广大妇女群众参加普选运动,拥护政府的各种法令及设施,保证土地革命中已得的一切利益。(四)领导妇女摧毁一切封建束缚,反对打骂,反对虐待,反对买卖婚姻,反对童养媳,提倡放脚运动。(五)领导妇女积极参加识字运动和国防教育,组织妇女识字班,唱歌班动员青年妇女及儿童进学校。在友区中并须提出男女同校,添设女子学校等,以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与救亡知识。”很明显,当时妇女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广大妇女团结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下,充分发挥妇女自身的特点,大力发展边区经济,为抗日前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电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和解放她们长期被封建文化禁锢的思想,真正地实现其身体和思想的自由。
  (三)边区妇女组织的性质
  边区妇女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坚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大力开展、动员广大妇女进行自我解放为工作重心,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压迫和提高边区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其政治权利,改善其落后的生活状况为目的的组织。可以说,它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社会团体。从它的机构组成及组织理念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行政机构,执行党和上级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并且拥有完善的选拔制度。但是从它的活动情况来看,它好像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社会团体,它善于组织广大妇 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灵活多变地组成一些小组织,比如洗衣队、缝补队、侦察队、识字班等。随着其工作的深入,广大妇女自觉地参加或者自发的组成类似的小团体来支持革命事业。也许这就是其特殊的地方,它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行政机构,向下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由于它的基本工作是发动基层的广大妇女,长期深入群众,因此向上最能反映出基层人民的呼声。可以说它是党中央和基层人民之间的桥梁。
  三、陕甘宁边区妇女组织的主要活动
  抗日戰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工作主要是在边区各界妇女组织的领导下,“从争取抗战民主自由中争取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平等,改善与提高妇女地位,反对一切封建束缚与压迫的目标下进行的”。
  (一)消除妇女封建观念,培养妇女的参政意识
  要想解放广大妇女,必须打破捆绑她们的精神枷锁。由于中国有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广大妇女长期被“女人要缠足”、“一夫多妻”、“夫为妇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禁锢着。为了是广大妇女扔掉思想包袱,1939年8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条例》规定;“凡年在十八岁以下者,一律禁止缠足,凡缠足者一律解放,违者处以一年以下徒刑。”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各地妇女组织成立了放足突击委员会,并组织相应的宣传队到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进行大力宣传,而且还传授妇女相应的放足方法。为了使广大妇女真正深刻地了解放足的意义,妇女组织利用漫画、小型宣传品、歌曲、戏剧、板报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放足的好处。通过妇女组织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妇女都自愿放足,逐渐形成了社会风气”,在1944年3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修正陕甘宁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中规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男女婚姻自由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多妻多夫;实行男女结婚、离婚自由,但均须政府批准。经过妇女组织的大力宣传,一般乡村妇女对婚姻法令有了相当的了解,懂得了婚姻自由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了过去婚姻中的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切都听从丈夫的”封建观念。我们可以从当年边区的离婚案件中发现婚姻自由的观念在慢慢深入人心。比如绥德分区1942年判离婚案23件,全由女方提出;1944年,离婚案65件,其中62件由女方提出,占95,4%。
  与此同时,各级妇女组织还大力动员边区妇女参加政治活动,以提高其参政的兴趣;也有计划地发动妇女参加普选;保证各地有威信的妇女当选为参议员;发动妇女参加各级政府召开的乡民大会、村民大会,以丰富妇女的政治知识;对于不执行政府法令,不保护妇女利益的行政工作人员,应发动妇女勇于批评他们,甚至提起诉讼。由于许多农村妇女识字不多,有的甚至不识字,看不懂选举安排。在选举的时候便采用画圈、画杠、投豆、投枣等形式来满足其选举权。于是便出现了“小脚妇女老太婆也都觉得非到会不可,不愿放弃自己的一份权利”的场景。当然,妇女组织不但宣传妇女拥有选举权,还大力宣传、落实广大妇女的被选举权,确保女性在政府机构中的比例,真正实现妇女当家做主进行政治管理。比如边区三届参议会女议员分别为第一届8名,第二届17名,第三届7名,三届共32名。其它各级各界也均保持25%左右的女性。
  (二)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提高其经济地位
  妇女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一个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妇女是否有权利参加社会公共劳动。如果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就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进而实现人格的独立。反之,在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妇女,在人格上也无独立性可言。因此,对于妇女组织来说,全力动员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及社会工作,实现其经济独立,是当时妇女组织主要工作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虽然拥有合法的行政地位,但蒋介石政府并没有按时、按量向边区发放物资。反而采取一定的经济封锁来遏制中共的壮大,另一方面,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粮食产量低,不能满足边区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的需求。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妇女组织“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是一切可以从事生产的妇女,都要走上生产战线”的运动。通过组织她们参加生产合作社、工厂、村办工业或纺织等方式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劳动积极性,增强其荣誉感,还帮助广大妇女大力发展家庭副业,如养猪、栏牛、养羊等。不但使其从“下地、做饭、看孩子”的单一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增加她们的经济收入,是广大妇女向男人一样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极大地提高了她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且广大妇女还被安排到参与军队的后勤建设当中来,主要是到工厂做鞋、织袜、纺毯子、缝制军服,为前线的军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休战期,广大妇女还被组织和男性进行共同劳动,时不时还进行比赛,真正让妇女体会到男女平等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纺织运动中看出妇女组织的工作成绩和妇女经济地位在不断的提高。比如,1942年参加纺织的妇女88500人,纺纱785831斤,织布14158匹;1943年参加纺织的妇女172495人,纺纱835894斤,织布35451匹;1944年参加纺织的妇女213193人,纺纱1660203斤,织布114497匹。
  (三)引导妇女识字,提高其文化水平
  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妇女的各方面工作都十分落后,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正如当时李维汉所说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缺乏,文盲达99%,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更别说长期生活在封建文化压迫下的最弱的弱势群体——妇女了,读书写字基本上是她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面对如此落后的教育状况,中央妇委指出:“要达到妇女解放,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政治觉悟和培养她们的工作能力。一方面向政府机关和民众团体建议,要求给妇女大众建立免费教育的学校,同时,用群众自己的力量和热忧,尽可能地建立识字班、夜校、小组、救亡室、话剧团等,以便经常地进行广泛的识字启蒙运动……”于是,边区各级妇女组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妇女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比如,学习场所不仅仅限于学校、教室,灶前、炕头、纺车、碾台等凡是能进行读书写字的地方都可以加以利用。当然,组织妇女进行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有的家庭不愿妇女去浪费时间,怕误了生产,于是妇女干部们就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疏通每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并帮组她们安排生产和家务,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最终,妇女们都高高兴兴的去识字班学习了。当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时,妇女工作者会不厌其烦的为她们讲解,直至她们真正理解为止。比如,为了使妇女们更容易记住某个词汇或短语的意思,并达到运用,她们经常进行现场教学或者讲一些笑话、唱歌来加深对其的认识。随着妇女识字能力的提高,她们大都可以看懂丈夫从前线寄回来的书信了,也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了,并且还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解给其他人听了……
  总之,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边区妇女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利用党和政府的利民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妇女走向自我解放之路,使其实现经济独立、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提高;作为基层妇女的利益代表者,它积极深入群众,了解民意,向上级及时充分地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改进了党和政府工作的方法和提高了它们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拉近了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距离,使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局面,真正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边区妇女组织的领导下的广大妇女对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在妇女组织的指引下,才使得广大妇女真正的组织起来,把边区的基本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对前线战士的衣服、鞋袜、粮食等供应上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其他文献
摘要:辛亥革命与教育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革命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教育的改革为革命又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人才资源。  关键词:辛亥革命;教育;改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21—02    蔡元培在民国初年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基本确立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雏形,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中国传统教育发挥
声乐教学和演唱在我国还处在落后时期,有的教学方法简单,有的教学方法效率低,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重视,演唱者的音色美是最主要的,因此,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出现,本文从唱法和技术
摘要:从历史文献典籍来看,程度副词“太”由来已久,并至今沿用下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程度副词“太”有“非常”和“过分”两个义项,这在陕西宜君方言中亦是如此。但在用法上,宜君方言又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文中就宜君方言中程度副词“太”的种种用法,作了详细的调查,一来重在反映宜君方言区丰富的语言表现力,二来意在明确程度副词“太”在普通话和宜君方言中使用的异同,进而指导方言区人民规范的使用普通话。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状况、教学实践、学生的就业现状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高校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什么样的设计教育才是有效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
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互联网红利时代,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方位的渗入,为四川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农业内涵,逐步分析了四川
随着都市化的步伐加快,人们经常会像打仗似的吃饭、小跑似的步行,生活越来越像一部快进的电影,让我们丧失了等待的耐心。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等人的调查显示,在外就餐时,49.65%的人会在3~15分钟内催促服务员,而32.10%的人等公交车时会变得烦躁。  其实,有了时间就有了等待。等待不同心境也不同,排队上厕所令人焦灼不安,而一段真挚的爱情虽需要等上一生,情侣们却常乐在其中。在社会心理学家眼里,等待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