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滁州市水运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 :中国水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n2582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滁州市水运现状,提出乐滁州水运发展构想,并分析了制约滁州水运发展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滁州水运;航道;码头设施;航运企业
  中图分类号:[U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019-02
  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适宜大宗货物运输等优势,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运输方式。加快水运发展,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输成本、防止环境污染,是实现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市水运存在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状况,水运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滁州市水运现状
  1.1航道基本情况
  滁州市境内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10条,分别隶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长江水系以滁河支流为干线航道组成的航道网和淮河水系以池河、白塔河(高邮湖)为干线航道组成的航道网。辖区内航道总里程为601公里(包括界河航道里程),通航里程为499公里。辖区内有六级通航船闸3座,为水利部门在70年代配套水利枢纽建营(汊河集船闸正在改建,女山湖船闸、襄河口船闸停运),拥有航标104座。
  1.2码头设施概况
  滁州港是安徽省重要港口,共有滁城、天长、来安、全椒、凤阳、明光、定远等7个港区,其中定远港区目前不通航。拥有生产用泊位83个,使用岸线长度6千米,共有吊机66台,最大起重能力25吨。辖区内拥有港口企业23家。
  1.3航运企业及运力发展现状
  辖区内航运企业19家,船舶1019艘,载重吨75万吨,平均载重吨736吨,基本为钢质舱机普通货船,专业化船舶、特种运输船很少,航运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运输船舶到达港主要是长三角地区、上海及长江中上游及支流,苏北苏南水网城市。
  2 滁州水运发展构想
  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落实《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加快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逐步发挥滁州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作用;不断完善与城市建设、防洪安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的协调,建设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货运物流的无缝衔接,为滁州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水运条件。重点建设项目:清流河、滁河、窑河、池河、襄河航道升级;汊河船闸重建、襄河口船闸改建,促进江苏建设高邮运西船闸复线;建设滁州(清流)港、滁州大唐电厂码头、凤阳通达港务码头改造升级、凤阳综合码头;谋划明光津里港口物流园、全椒新港、定远新港项目。
  2.1航道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
  通过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到“十四五”末滁州市内河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格局,重点建设进入长江、淮河、大运河经济航道,全面提升滁州内河航道等级,使滁州水上运输尽快融入长江三角洲水运大通道。
  2.2港口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
  实现以航道网为依托,以港区为发展单元,扩大港口功能,实现作业区、码头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形成矿石、矿建材料、农副产品、玻璃成品、石油化工等货种的专业化运输体系,发展物流集散园区,实现货运物流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运输、中转、集散、加工,建成港区配套、干支畅通、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的重要交通设施,形成腹地资源开发、港口物流发展、建设临港工业的重要支撑。
  2.3运力发展方向和定位
  加快淘汰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经济效益差的船舶,鼓励新建新能源动力船舶和集装箱船舶,推动船舶向标准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3 制约滁州水运发展因素
  (1)航道发展滞后。随着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快速发展,航道等级偏低已不能适应船舶发展和运量增长的需要。
  (2)船闸过船能力低。辖区内现有的女山湖船闸、襄河口船闸、汊河集船闸(在建)均为100吨级,标准低,直接影响着船舶通航。
  (3)各地重视程度不一,水运设施建设不平衡,未能将水运纳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全市港口功能不完善,港航企业弱小,市场竞争力差。
  (5)集装箱水运起步晚,发展慢,多式联运优势没有充分显现。
  4 对策和建议
  我市拥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贯通,水运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很大。为加快滁州水运发展,依据《航道法》、《港口法》相关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建议:
  (1)市、县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航道建设和养护资金,用于维护现行通航能力和有序开展航道升等工作。
  (2)县级以上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建设与港口相配套的航道、铁路、公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等设施,保障重点水运项目后方陆域、道路建設用地。
  (3)给予水运发展相关政策。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皖政[2010]44号)、《省政府关于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水运发展的通知》(皖政[2008]109号)中关于对水运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规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2017年10月)。
  (4)成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采取“省市县”共建,对接省港航集团,开展重点水运工程建设。
  (5)建议政府产业布局规划时研究发展沿河产业、临港工业,打造有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园区,推动港口与园区有效对接、联动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6)谋划决策港口功能布局,给予集装箱水运补贴政策,加快集装箱水运发展;谋划决策主要码头铁路货场布置、专用线建设,发展我市多式联运。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能够对航道疏浚工作的设计效率和统计精度有效提升,本文引入了航道工程的三维辅助疏浚设计系统,实现了三维CAD、地质模型、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能够满足计算航道的尺度、三维建模与实时修改,还包括了估算疏浚量和投资预估,优选方案等功能。经应用本次航道工程三维辅助疏浚设计系统,结果证明了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具备的智能交互性,能够辅助航道规划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航道工程;三维辅助;系统设计 
摘 要:为评价长江中下游港口效率,运用传统DEA模型对2019年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进行静态效率分析,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2015-2019年间动态效率进行分析作为补充。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总体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偏低和技术落后是主要原因,但整体生产率2015-2019年间显示上升状态;长江中游港口效率明显低于下游港口效率;港口间效率差距较大。  关键词:长江中下
摘 要:为了贯彻执行我国关于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切实减少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识别及管控危险源是关键。文中厘清了危险源的定义及分类;明确了第一类、第二类危险源的识别方法,针对不同分类提出了管控危险源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有效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  关键词:港口生产经营;危险源;识别方法;管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