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有诰,生年不详,卒于1851年,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是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清儒中的后起之秀。《音学十书》是他一生中主要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谐声表》《入声表》《唐韵四声正》。其中《谐声表》是依据段玉裁的《谐声表》而作,与段氏不同之处除分部和归字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江氏于每个声符下都注了音,注音原则是取“唐韵切音”。但对于一些字的唐韵注音江氏作了改变,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古某某切”和“改某某切”,如之部“牛,语求切古语其切”“来,洛哀切改洛才切”,幽部“曹,昨牢切古昨矛切”“牡,莫厚切改莫叟切”等。本文主要讨论《谐声表》中这两种改音现象。
对于自己的注音及两种改音形式,江氏解释说“段氏表无音切,兹为初学计,取唐韵切音录于其下,其古今异读之字加以古某某切,唐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者加以改某某切。”江氏的《谐声表》共分古韵为二十一部,每一部都有改音现象,通过对各部中两种改音方式的考察,我们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古某某切”中,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切下字的中古读音相差较远,在上古也不同部或虽同部但不同等,这应该是江氏的“古今异读”的含义,即古异读(指上古)今(指中古)也异读。“改某某切”中,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切下字的读音非常接近,而它们在上古的读音是相差较大的,这应该是江氏的“唐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者”的含义。下面以“之部声”为例来说明(先列出江氏改读的情况,然后列表比较唐切音韵切下字和改读后的切下字的中古音韵地位及江氏的上古归部)。
之部声
1.“古某某切”
牛 语求切古语其切 丘 去鸠切古去基切
裘 巨鸠切古巨基切 邮 于求切古于其切
某母 莫後切古莫海切 久 举友切古举以切
不 方九切古方止切 负婦 房九切古房止切
臼 其九切古其止切 又 于救切古于记切
佩 蒲昧切古蒲梅切 戒 古拜切古居力切
服 房六切古居力切 牧 莫六切古莫力切

2.“改某某切”
来 洛哀切改洛才切 龜 居追切改居丕切
臺 徒哀切改徒来切 啚 彼美切改彼每切
僃 平祕切改平记切 息 相即切改相弋切
亼 秦入切改秦弋切 圣 苦骨切改苦北切
麦 莫獲切改莫北切

从之部字的两种改音方式可以看出:
“古某某切”与“改某某切”都有把上古不同部的切下字改为同部的切下字的现象。“古某某切”共有九处,其中五处是把幽部字改成之部字,即“求”“鸠”“九”“救”“六”分别改成“其”“基”“止”“记”“力”;一处把侯部字改成之部字,即“後”改成“海”;一处是把脂部字改成之部字,即“昧”改成“悔”;一处是把祭部字改成之部字,即“拜”改成“力”。“改某某切”共有八处,其中六处是把脂部字改成之部字,即“哀”“追”“美”“祕”“即”“骨”分别改成“才(来)”“丕”“每”“记”“弋”“北”;一处把缉部字改成之部字,即“入”改成“弋”;一处把鱼部字改成之部字,即“獲”改成“北”。
这两种改音方式虽然都把不同部的切下字改为同部的切下字,但它们有自己的特点。“古某某切”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的读音相差很远,如“求(中古尤开三)”和“其(中古之开三)”、“後(中古厚开一)”和“海(中古海开一)”、“九(中古有开三)”和“止(中古止开三)”、“救(中古宥开三)”和“记(中古志开三)”、“六(中古屋合三)””和“力(中古职开三)” “拜(中古怪开二)”和“力(中古职开三)”(只有一处例外,就是“昧”改成“悔”,“昧”和“悔”中古韵母的读音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声调)。这也许就是江氏所说的“古今异读之字”的含义,即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主元音的读音相差很远而且上古也属于不同的韵部或虽属相同的韵部但和江氏的古本音等呼不同;“改某某切”唐韵切下字与改读的字中古韵母主元音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哀”和“才、来”都是咍开一字;“追”和“丕”都是脂韵三等字,只是前者是合口,后者是开口,但“丕”是唇音字,唇音字是不分开合口的;“即”和“弋”都是职开三字;另外,“美”改“每”、“祕”改“记”、“骨”改“北”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它们中古的读音较近,这些应该就是江氏所说的“唐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者”,即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上古它们属于不同的韵部或虽属同一韵部但与江氏心目中的古本音等呼不同。
参考文献:
[1]江有诰.音学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王 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彭 静,北京大学中文系)
对于自己的注音及两种改音形式,江氏解释说“段氏表无音切,兹为初学计,取唐韵切音录于其下,其古今异读之字加以古某某切,唐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者加以改某某切。”江氏的《谐声表》共分古韵为二十一部,每一部都有改音现象,通过对各部中两种改音方式的考察,我们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古某某切”中,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切下字的中古读音相差较远,在上古也不同部或虽同部但不同等,这应该是江氏的“古今异读”的含义,即古异读(指上古)今(指中古)也异读。“改某某切”中,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切下字的读音非常接近,而它们在上古的读音是相差较大的,这应该是江氏的“唐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者”的含义。下面以“之部声”为例来说明(先列出江氏改读的情况,然后列表比较唐切音韵切下字和改读后的切下字的中古音韵地位及江氏的上古归部)。
之部声
1.“古某某切”
牛 语求切古语其切 丘 去鸠切古去基切
裘 巨鸠切古巨基切 邮 于求切古于其切
某母 莫後切古莫海切 久 举友切古举以切
不 方九切古方止切 负婦 房九切古房止切
臼 其九切古其止切 又 于救切古于记切
佩 蒲昧切古蒲梅切 戒 古拜切古居力切
服 房六切古居力切 牧 莫六切古莫力切

2.“改某某切”
来 洛哀切改洛才切 龜 居追切改居丕切
臺 徒哀切改徒来切 啚 彼美切改彼每切
僃 平祕切改平记切 息 相即切改相弋切
亼 秦入切改秦弋切 圣 苦骨切改苦北切
麦 莫獲切改莫北切

从之部字的两种改音方式可以看出:
“古某某切”与“改某某切”都有把上古不同部的切下字改为同部的切下字的现象。“古某某切”共有九处,其中五处是把幽部字改成之部字,即“求”“鸠”“九”“救”“六”分别改成“其”“基”“止”“记”“力”;一处把侯部字改成之部字,即“後”改成“海”;一处是把脂部字改成之部字,即“昧”改成“悔”;一处是把祭部字改成之部字,即“拜”改成“力”。“改某某切”共有八处,其中六处是把脂部字改成之部字,即“哀”“追”“美”“祕”“即”“骨”分别改成“才(来)”“丕”“每”“记”“弋”“北”;一处把缉部字改成之部字,即“入”改成“弋”;一处把鱼部字改成之部字,即“獲”改成“北”。
这两种改音方式虽然都把不同部的切下字改为同部的切下字,但它们有自己的特点。“古某某切”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的读音相差很远,如“求(中古尤开三)”和“其(中古之开三)”、“後(中古厚开一)”和“海(中古海开一)”、“九(中古有开三)”和“止(中古止开三)”、“救(中古宥开三)”和“记(中古志开三)”、“六(中古屋合三)””和“力(中古职开三)” “拜(中古怪开二)”和“力(中古职开三)”(只有一处例外,就是“昧”改成“悔”,“昧”和“悔”中古韵母的读音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声调)。这也许就是江氏所说的“古今异读之字”的含义,即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主元音的读音相差很远而且上古也属于不同的韵部或虽属相同的韵部但和江氏的古本音等呼不同;“改某某切”唐韵切下字与改读的字中古韵母主元音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哀”和“才、来”都是咍开一字;“追”和“丕”都是脂韵三等字,只是前者是合口,后者是开口,但“丕”是唇音字,唇音字是不分开合口的;“即”和“弋”都是职开三字;另外,“美”改“每”、“祕”改“记”、“骨”改“北”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它们中古的读音较近,这些应该就是江氏所说的“唐韵同部而古韵不同部者”,即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上古它们属于不同的韵部或虽属同一韵部但与江氏心目中的古本音等呼不同。
参考文献:
[1]江有诰.音学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王 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彭 静,北京大学中文系)